陳益潤+周玄輝
摘要:白居易因越職言事遭貶江州的政治挫折,在貶所江州又遇失去女兒的生活打擊,繼而遷轉(zhuǎn)荒涼孤寂的忠州,使其音樂審美取向從“崇雅斥鄭”轉(zhuǎn)向“悲憤壓抑”?!氨瘧崏阂帧钡纳罴ぐl(fā)出其音樂審美活動中的悲情取向,美學特征表現(xiàn)為“悲美”。
關(guān)鍵詞:白居易 “悲美” 音樂美學
中圖分類號:J6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23-0063-03
白居易,字樂天,(公元772-846年),28歲進士及第后,陸續(xù)參加“拔萃”科和“體用”科考試,后得唐憲宗賞識得以任職翰林學士等職。白居易因朝廷重臣被藩鎮(zhèn)節(jié)度使派人行刺造成一死一重傷之事越職上書,被政敵抓住把柄,同時又被同僚構(gòu)陷有違“名教”,遭貶職江州,后因友人施以援手得以遷轉(zhuǎn)忠州任刺史。
經(jīng)歷江州被貶之后,白居易的思想發(fā)生了重大轉(zhuǎn)折,之前公忠體國,不為身謀,不畏權(quán)勢,勇于言事,對那些欺上瞞下、橫行不法的權(quán)幸的指名道姓的抨擊的積極進取的高昂政治熱情被悲情抑郁所取代。莊子云:“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莊子·田子方》)從此詩可以看出這次打擊對白居易是巨大的,讓白居易的思想由“兼濟”急遽轉(zhuǎn)向“獨善”,決心做到“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言”(《重題》)和“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保ā对亼选罚?/p>
險惡的政治環(huán)境,現(xiàn)實的政治斗爭,讓出仕以來的白居易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與心痛,進而寫出大量意境悲涼的詩歌,這些因素促使其音樂美學思想由早期的“中和”轉(zhuǎn)向“悲美”。
一、白居易“悲美”音樂美學思想的形成
以江州之貶為界,白居易的詩文在創(chuàng)作上與前期的風格大不一樣,有很明顯的轉(zhuǎn)折?;虑槿諟p,親近佛道,政治熱情進而由高昂轉(zhuǎn)向低落,詩歌內(nèi)容也由政治事件轉(zhuǎn)向傷時感懷。
(一)“以悲為美”的思想源流
“以悲為美”的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這種音樂美學思想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審美觀影響甚大,為人們熟知的凄苦楚聲便是例證,流行于西北地區(qū)的民間商調(diào)樂曲更是其經(jīng)久不衰。但自漢代武帝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建議后,儒家思想一直是古代中國的主流思想文化,因此“悲美”思想在封建社會中一直處于邊緣地位,并受到儒家“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和思想的影響。
“悲美”思想雖不是古代中國社會的主流音樂美學思想,但因其符合人性本質(zhì),仍有大量的文獻存在于眾多的文人著述中。先秦時期,韓娥悲鳴引發(fā)老幼共鳴垂淚記載于《列子·湯問》中,“平公說新聲”的故事記載于《韓非子·十過》中,這兩個故事充分說明“悲美”音樂美學思想已經(jīng)形成。
到了兩漢及魏晉南北朝時期,以悲為美的思想,可以說是蔚為大觀?!痘茨献印芬粫凇洱R俗訓》《詮言訓》《說林訓》等篇章不自覺的流露出當時已廣泛深入人心的“以悲為美”的審美意識。王充《論衡》云“文音者皆欲為悲”,嵇康《琴賦·序》中講歷世才士在描寫音樂舞蹈時已經(jīng)有意識的注意到??嗟膬?nèi)容和悲哀的聲調(diào)能夠引發(fā)人們垂淚,進而從中得到教育感化的思想。說明“以悲為美”在漢魏之際已是普遍的審美情趣。
真正從理論上肯定“悲樂”與“以悲為美”思想要到明代中葉之后,明文學家、戲曲家屠隆認為哀樂同存于五音之中,快樂的音樂讓人樂而忘憂,悲戚之聲亦能讓人測測不安,而人們對樂聲與哀聲同喜,這也是哀聲流傳久遠的明證。
綜上所述,“以悲為美”思想為音樂美學思想的發(fā)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ch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代表了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發(fā)展的成熟,它說明音樂能挖掘人類情感中最深層的情感體驗,能夠表達最好的音樂意向,傳達藝術(shù)感染人類情感的目的?!氨馈钡囊魳酚^在中唐也是文人士大夫音樂審美中重要思想之一,白居易在政治低潮期,自然會產(chǎn)生悲美情感。
(二)白居易“悲美”音樂美學思想
政治的挫折和生活的磨礪,逐漸豐富了白居易的悲美思想,使“悲美”成為一個能代表他音樂美學觀的思想存在于音樂美學史中。這一時期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因其源于中國古代美學傳統(tǒng)的“悲美”而越發(fā)觸動人心,白居易正是因為精通音律又遭遇人生挫折,因而對傳統(tǒng)音樂美學思想中的“悲美”思想理解更加深刻。
白居易這一時期音樂美學思想中的“悲美”取向是因其政治失意而導(dǎo)致的,在他的思想中體現(xiàn)了上述的第三種審美主體的關(guān)系,白居易作品中暗含的幽怨悲愁情緒也就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來了。貶謫時期的困苦生活,通過這種方式也慢慢的度過了,心靈上也得到少許的安寧,精神上也得以舒緩。
一股哀怨愁緒,在對音樂的描述中,也能體會出白居易淡淡的哀怨,從而在他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體現(xiàn)出來。白居易正是通過這種對音樂“悲美”的欣賞,獲得心靈上的慰藉,精神上的解脫。
此時的白居易用大量的音樂詩來表達“悲美”思想情感,《夜聞歌者》(宿鄂州,作于元和十年(815),長安至江州途中):“夜泊鸚鵡洲,秋江月澄澈。鄰船有歌者,發(fā)調(diào)堪愁絕。歌罷繼以泣,泣聲通復(fù)咽。尋聲見其人,有婦顏如雪。獨倚帆檣立,娉婷十七八。夜淚似真珠,雙雙墮明月。借問誰家婦,歌泣何凄切?一問一沾襟,低眉終不說?!睂懽鬟@首時,正是白居易從長安到江州貶所的路途中,因政治理想幻滅、政治熱情消退,心情是低沉壓抑的,此時此刻,此情此景都讓他感同身受,有一種“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物我同悲之感。臨舟哭泣不語的女子,不正是自己的影子嗎?女子因悲傷不語,自己一腔熱血卻遭無名打擊,這種悲戚之情又能與誰言說呢?情、景、意的水乳交融完美無缺的呈現(xiàn)出來,讓人感懷良久,唏噓不已。此時的“無聲之美”讓人凄苦的人更加悲天憫懷,這首詩為后來寫作《琵琶行》奠定了基礎(chǔ)。
《琵琶行》(江州):“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fù)挑,初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guān)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zhuǎn)急。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琵琶行》不僅是描寫音樂的千古名篇,更是一舒詩人內(nèi)心遷謫以來的苦悶之情。全詩通過感慨身世淪落的琵琶女的不幸遭遇,不啻為自己無端遭貶的滿腔悲憤,找到了一個理想的爆發(fā)點,從而作了一次痛快淋漓的宣泄。《唐宋詩醇》卷二二指出:“滿腔遷謫之感,借商婦以發(fā)之,有同病相憐之意焉。比興相緯,寄托遙深,其意微以顯,其音哀以思,其辭麗以則”。
《江南遇天寶樂叟》(作于江州)“白頭老叟泣且言,祿山未亂入梨園。能彈琵琶和法曲,多在華清隨至尊?!薄堵犂钍苛寂谩罚ㄗ饔诮荩奥曀坪鷥簭椛嗾Z,愁如塞月恨邊云。閑人暫聽猶眉斂,可使和蕃公主聞?”《聽竹枝贈李侍御》(作于忠州)“巴童巫女竹枝歌,懊惱何人怨咽多?暫聽遣君猶悵望,長聞教我復(fù)如何?”等流傳下來描寫音樂的詩歌都是哀怨悲憤之情充盈其中。
二、結(jié)語
白居易“悲美”思想的形成由兩方面所致:“以悲為美”的傳統(tǒng)音樂美學思想影響是一方面,政治挫折與生活打擊的相繼到來是另一方面。內(nèi)心凄苦的他觀物看人,自然是以“悲”為主調(diào),進而逐步形成為“悲美”的音樂美學思想。
參考文獻:
[1]劉昫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資料注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
[4]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美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5]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修訂版)[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6]白居易,朱金城.白居易集箋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7]蹇長春.白居易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