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青
摘 要:教師在小學語文授課階段,通過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教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何運用探究性學習的方法來提高語文學習水平,提高課堂效率和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但是,在小學語文實際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受到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禁錮,難以將探究性學習的方法融入課堂上。為此,針對開展探究性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進行簡要分析,目的是讓教師打破傳統(tǒng)教學體系,更好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
關鍵詞: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實踐條件
新課程改革標準提出之后,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模式難以適應當今時代的發(fā)展需求,為此,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探究性學習”的提出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新的教學手段,為小學生在學習語文時提供了有效的學習思路。探究性學習的推廣和運用不僅代表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更新和升級,更能體現一個國家對待教育事業(yè)的勇于創(chuàng)新和大膽突破。探究性學習主要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引導為輔,讓學生在學習時不斷探索,鼓勵學生在學習時不斷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一、探究性學習的定義和原則
1.定義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時積極主動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獲取科學知識,并在這個過程中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和技能,以全新的思維去獲取想要知道的答案。探究性學習在小學語文課中的應用是從根本上改變小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學習角色的轉變,使小學生由過去被動接受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的知識變成主動探索、獨立思考、自己動手查閱資料等方法來獲取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 [1]。由此可以看出,在小學語文課堂上開展探究性學習是十分必要的,學生在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過程中以自己的經驗和知識為基礎,經過積極探索和發(fā)現、親身體驗與實踐,以自己的方式將知識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并嘗試用學過的知識解決新問題。探究性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有利于塑造學生獨立的人格品質,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
2.原則
開展探究性學習是以完成教學目標和提高學生能力為目的,通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的研究,總結出三個原則:一是綜合性原則,是指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探究,把握學習重點,勇于提出問題,可以借助互聯網等媒介拓展探究思路,尋求答案;二是團隊性原則,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分組討論、合作探究,這不僅能展現團隊合作、集思廣益的優(yōu)勢,也有助于為個人提供新的探究思路,共同完成課題的探討;三是實踐性原則,是指在開展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水平和可以查找到的知識科學有效地設置問題,做到心中有數,盡可能為學生實踐提供可操作的空間,要求學生具有貫徹落實的精神,借助一切可以獲取知識的工具,獨立思考,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踏踏實實投入到每一次探究活動中。
二、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有效策略
1.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是開展探究性學習的基礎
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經常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要跟著教師的思路去學習,其結果必然會抑制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難以使學生在高度緊張的情況下活躍思維,其學習效率相當低。而探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的自主探索為核心,教師要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做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以學生為中心,完成教學計劃,因此,教師要盡可能在探究性學習的課堂上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和諧民主的學習環(huán)境,只有先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才能夠放松下來積極配合老師開展下一步教學計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并積極向正確的方向引導,對于學生提出的好的問題給予鼓勵和表揚,對思想偏頗的學生要委婉指正并耐心講解,一定不能挫傷學生在基礎階段的積極性。
例如,在學習《烏鴉與狐貍》的文章時,教師首先讓學生通過大聲朗讀的方式去了解此文,大聲朗讀有助于學生心情愉悅,放松警惕,讀完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討論故事中對待烏鴉和狐貍的看法,可以分組討論,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一定會發(fā)表不同意見,有的學生說:“烏鴉太笨了,上了狐貍的當。”有人說:“狐貍很聰明,最后從烏鴉那里得到了肉。[2]”無論學生給出什么樣的答案,教師都不要對學生探究出的結果立即否定,繼續(xù)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營造人人參與的教學情境,最后,教師要對學生給出的答案進行分類總結,為下一步分角色朗讀做準備。教師引導學生分別站在烏鴉和狐貍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將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是站在烏鴉的角度,另一組是站在狐貍的角度,兩組各派一名代表分角色朗讀課本,再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模式去探究答案,當學生站在烏鴉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時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不要輕易相信別人的甜言蜜語,遇事要自己動腦分析,避免上當受騙?!睆暮偟慕嵌瘸霭l(fā)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我們要像狐貍一樣,多動腦筋,想辦法解決,但是我們的解決方式不能損害別人的利益?!边@樣一來,學生在課堂上都處于活躍狀態(tài),更加有助于探究性學習的實施。
2.培養(yǎng)科學的思維模式是開展探究性學習的關鍵
由于小學生在一些方面的認知思維還不健全,需要教師去糾正和引導,培養(yǎng)學生從正常的思維方向去思考問題是小學語文的重點,只有思維是科學的,思路才是正確的,那么學生探究出來的結果才是有效的,學生在自主探究式的學習中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古詩詞《長相思》中,“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边@是一首對于小學生來講有一定難度的詩詞,學生在自主探究性學習時,可能把握不好文章的主旨,對于《長相思》依次的思考無從下手,只停留在文章的字面上,此時就需要教師從一個科學的思維角度給予學生指導,引導學生首先從《長相思》的作者納蘭性德的身世背景出發(fā)去打開探究的思路,作者納蘭性德是清朝政治人物、詞人,在隨從康熙帝告祭時離開了家鄉(xiāng),對于沒有出過關的納蘭性德來說,外面的世界是那么荒涼,內心感到孤獨寂寞,由此角度出發(fā),學生可以探究出這是一篇關于作者思念家鄉(xiāng)、想念親人的一首詞,由此為切入點把握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生只有順著這個方向繼續(xù)思考才不會出現偏頗的想法,如何培養(yǎng)這種思維模式,讓學生自己尋找探究的突破口也是教學重點,掌握了正確的思維模式可以讓學生快速投入到探究性自主學習中,同時教會學生要辯證看待問題,避免單一思考問題,盲目給出結論。針對個別晦澀的詞語,教師要有針對性地講授,這種探究思維模式的培養(yǎng)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endprint
3.提出問題是引導探究性學習的核心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提出問題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可以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探究答案,也可以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但是問題的提出既要遵循學生的實際情況又要融入創(chuàng)新的思想,一個高質量的問題有助于學生在探究學習、尋求答案的過程中培養(yǎng)多種能力,提升學習語文的綜合素養(yǎng)。例如,在學生預習《黃河的主人》一文時,教師設置兩個問題:一是熟讀課本,思考“誰是”黃河的主人;二是精讀課文,用自己喜歡顏色的彩筆畫出作者描述黃河的詞語或者句子,并進行賞析。對比之下,我認為第二個問題的提出更有助于學生在運用探究性學習方法時得心應手,因為本文對于學生來講是初學,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不能一開始就提出中心思想,讓學生在閱讀時思路受堵,相反第二個問題更易于學生積極探索,做出回答。例如,學生可以畫出“萬馬奔騰、逐浪排空、波浪滔滔、談笑風生”等描繪黃河的詞語,也可以是“黃河滾滾,那萬馬奔騰、濁浪排空的氣勢,令人膽戰(zhàn)心驚”等句子。教師可以借助學生找到關于描述黃河的句子為切入點,讓學生對本文有初步了解,再循序漸進引出本文中心思想,再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提出問題不僅能夠讓學生在學習時集中注意力,更能激發(fā)學生想通過自主探究尋求真理的欲望。
4.注重實踐、多方參與是體驗探究性學習的重點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教師務必啟發(fā)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探索”。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光靠課堂上的理論探究是遠遠不夠的,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就必須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親身體驗。比如,在學了《長城》《頤和園》等課程教學之后,學校教師連同家長利用暑假的時間自行組織一次“游古跡”的活動,旨在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上對于兩大建筑的描述,更直觀地感受長城和頤和園的宏偉壯麗,在游覽結束之后,教師為學生布置“游長城”和“游頤和園”任選一篇寫作,學生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一定會和所學文章的作者產生共鳴,又能寫出自己的獨到見解,最終讓學生更好地適應探究性學習帶來的益處。對于學生探究性學習的培養(yǎng),除了教師在學校的努力之外,還需要家長和社會之間的有效配合,教師通過給學生布置日常的家庭作業(yè)向家長提供信息,家庭作業(yè)需要家長和孩子共同來完成,家長在這個時候可以借此鞏固孩子在學校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再教育;學校通過布置假期社會活動向社會發(fā)出信號,社會是檢驗學生是否掌握知識的關鍵,教師通過實踐教學來強化學生的自身能力,這需要家長和社會的密切配合,只有多方參與才能凸顯探究性學習的作用,才能深化學生在學習語文時開展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進步,我國對于教育事業(yè)也更加重視,尤其是新課程改革標準的提出,要求教師不得不及時更新教育觀念,解鎖新的教育教學技能,特別是小學語文教學階段,是學生學好母語、發(fā)展認知的關鍵時期,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俞峰.試論探究式教學中教師作用的體現[J].教學月刊,2006(2).
[2]陶波.“教語文”與“學語文”兩種教學思維下課堂教學目標之比較[J].中學語文,200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