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智勇
【摘要】新課改以來,對小學數學的教學目標有了新的要求.在數學教學改革中,更多的是注重學生的自學,而不是教師的灌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探討的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推動數學教學的改革.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享受學習.給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自學,繼而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學能力;培養(yǎng);數學改革
能力是完成一項目標或者任務所體現(xiàn)出來的綜合素質,也是生命物體對自然探索、認知、改造水平的度量.而知識掌握的多少又依賴于能力的高低.特別是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對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極大的幫助.對掌握基礎知識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新課改中也非常重視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在近年的改革教學中,很多教師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進行了一些嘗試.
一、認識自學的重要性
學生只有認識到自學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做到自學.不用教師的監(jiān)督也會主動去學習.認識自學的重要性也是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前提和關鍵所在.教師要通過大量的事實與道理讓學生明白自學的重要性,明白自學是人生存不可或缺的基本手段,學會學習、終身學習是成長的必由之路.學生只有明白了自學的真正意義是什么,才會愿意去學習,主動去學習.
二、激發(fā)學生自學興趣
興趣決定了是否能繼續(xù)學習,興趣也是獲取成功的第一要素.教師要做的不單是引導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更要引導學生對自學的興趣.在教學前要精心設計學案,留給學生預習的時間.預習內容不多,學生稍加努力就可達到目標,以此來增加學生學習的自信心.運用小學生喜歡的教學形式,激發(fā)他們自學的興趣.多設計一些學生能獨立完成或者是分小組完成的作業(yè),開展知識競賽、答題競賽等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久而久之學生逐漸養(yǎng)成自學的習慣,其自學能力就能有所提高.在思想認識和興趣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教給學生自學方法
(一)在閱讀中學會自學
很多學生對閱讀都有一個誤解,一提到閱讀,首先想到的就是語文或英語,所以在數學學習中不重視看教材,沒有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其實閱讀在數學中同樣重要.經過大量的數據分析,很多學生之所以感到數學難,大部分原因都是對題意理解不當、語言表述混亂、語言轉換能力差.所以教師要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自學,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例如,在教學“多邊形的面積”過程中,教師用展示臺出示方格圖,學生讀圖.在教學了基礎知識后,教師出練習題:一塊平行四邊形的麥地底長25米,高78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學生通過讀題目,獲取信息.如這是一個平行四邊形,其底長25米,高78米,要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學生在詳細閱讀后掌握了題意,腦中閃現(xiàn)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S=a×h,S=a·h或S=ah.有了解題思路,學生就能快速地解答出來.通過閱讀,能加強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幫助學生提高自學的信心.
(二)在質疑中學會自學
愛因斯坦的名言:“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一種影響著當下教師的教學.有思有疑,有疑才有問.培養(yǎng)學生質疑的習慣,激發(fā)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開展思考、疑問、提問、回答的欲望,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很有幫助.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要一味地幫學生作答,而是要引導學生在質疑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會自學.例如,在教學“因數與倍數”教學過程中,教師板書以下公式:12÷2=6,8÷3=2……2,19÷7=2……5,9÷5=1.8,20÷10=2,21÷21=1.提問:“仔細觀察算式的特點,你能把這些算式分類嗎?”學生在思考與質疑中嘗試分類,最后歸納總結,理解因數和倍數的含義.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提出錯誤觀點,引發(fā)學生質疑.如“4是因數,24是倍數.”學生聽后質疑:“老師說的不對,因數和倍數是相互依存的,不是單獨存在的.”師:“那應該怎么說呢?”生:“應該說4是24的因數,24是4的倍數.”這樣的教學,學生懂得質疑,在質疑中找到正確的答案,掌握正確的知識,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在合作交流中學會自學
合作交流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在教學改革中受到了重視.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精心設計一些可以讓學生交流、討論的問題.引導學生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思想進行碰撞,擦出不一樣的知識火花.合作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師生交流,也可以是生生交流.可以在課堂交流,也可以在課后交流.生生之間的交流既能提高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也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自學能力.例如,在教學“折線統(tǒng)計圖”這一部分內容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創(chuàng)設合作的機會.如把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完成班級學生身高統(tǒng)計圖.一些學生負責收集收據,一些學生則負責繪制統(tǒng)計圖.在繪制統(tǒng)計圖過程中學生討論哪一種統(tǒng)計圖最好?分析條形統(tǒng)計圖、扇形統(tǒng)計圖和折線統(tǒng)計圖各自的優(yōu)點.并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最合適的統(tǒng)計圖進行繪制.這樣的教學促使學生相互交流合作.教師對學生操作錯誤的地方及時糾正,對表現(xiàn)優(yōu)秀的給予肯定.學生學習自信心提高,自然其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自學能力就會提高.
【參考文獻】
[1]杭麗艷.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自學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4(15):155-156.
[2]唐楠.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探討[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9(18):65.
[3]胡國彥.關于小學生數學自學能力培養(yǎng)的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3(11):127.
[4]張志杰.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提高數學教學質量[J].金色年華:下,201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