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艷
2017年歷史課高考考試大綱明確指出要考查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歷史素養(yǎng)“是通過日常教化和自我積累而獲得的歷史知識、能力、意識以及情感價值觀的有機構(gòu)成與綜合反映;其所表現(xiàn)出來的,是能夠從歷史和歷史學的角度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富有個性的心理品質(zhì)?!睔v史學科能力是歷史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方面,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尤其要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解讀能力。本文將基于中學歷史教學實踐,從史料選擇和策略研究即教和學兩個方面來分析如何借助課外史料,提高學生史料解讀能力。
一、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史料選擇
歷史學學科的特點即要從史料研究入手,厘清基本事實,在此基礎(chǔ)上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yǎng)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中學歷史教學又有自己的特點,從內(nèi)容容量和時間上都要求精選史料,如何精選史料?
1. 確定史料選擇的標準。首先史料選擇基于由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而定的教學目標,以人教版必修三第15課《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的新文化運動這一部分為例,根據(jù)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將本課教學目標確定為:掌握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nèi)容及其意義,理解新文化運動為什么把斗爭的矛頭對準孔教?在反對孔教,宣傳西方啟蒙思想的過程中,如何實現(xiàn)人的解放,促進獨立人格的形成。選擇的史料應(yīng)促進上述目標的達成。其次史料的選擇圍繞學情,高二文科班學生對歷史細節(jié)感興趣,但理性分析不足。這就要求教師在一手史料和轉(zhuǎn)手史料中尋求平衡。一手史料有助于走進歷史,轉(zhuǎn)手史料有助于形成認識。
2. 收集有效史料。中學歷史教學工作者每日工作繁重,收集有效史料成為教學準備中的一大難題。簡潔有效的辦法是借助人教版教師教學用書中的第五部分資料與注釋。在此選取陳獨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中的一段:“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jié)、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shù)、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我們現(xiàn)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shù)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為擁護這兩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壓迫,社會的攻擊笑罵,就是斷頭流血,都不推辭?!庇闷鋪碚f明新文化運動的內(nèi)容。其次閱讀公信度高的歷史專業(yè)書籍,如陳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選取其中的一段:1923年,梁啟超在《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中說:“革命成功將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落空,漸漸有點廢然思索,覺得社會文化是整套的,要拿舊心理運用新制度,決計不可能,漸漸要求全人格的覺醒?!边@段話來說明辛亥革命后繼續(xù)進行思想革命的原因。最后可查閱期刊論文,了解最新學術(shù)觀點,尤其適合在導(dǎo)言或結(jié)尾升華時引入。
本課前言選取袁偉時和王元化先生對新文化運動的不同觀點:袁偉時認為新文化運動掃除了過時的思想桎梏,點燃了中華民族文化復(fù)興的火炬,這是中華民族文化學術(shù)的罕見的繁榮期,一部中國現(xiàn)代學術(shù)、思想、文化史,嚴格點說是以新文化運動為起點的。王元化認為新文化運動存在激進主義、庸俗進化觀、功利主義和意圖倫理等四大缺失,是后來極左思潮長期盛行的思想根源。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能夠激發(fā)學生對本課史料學習的興趣。
二、提高學生史料解讀能力的策略
學生史料解讀能力的高低依托于自身完善的認知結(jié)構(gòu),而認知結(jié)構(gòu)需要長時間的積累,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日里進行解題策略上的指導(dǎo),以上文陳獨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這段史料的解讀為例說明提高學生史料解讀能力的策略。
1. 審清問題,有的放矢
帶著問題去讀材料可以增強閱讀的目的性,從而提取有效信息。一般來講,問題包括答題依據(jù)、能力要求、核心內(nèi)容和答題角度。如上述一段陳獨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的問題是“根據(jù)材料二,概括陳獨秀的主要觀點。并簡要評析”,其中“根據(jù)材料二”就是答題依據(jù),“概括”是對學生的能力要求,“陳獨秀的主要觀點”是問題的核心內(nèi)容。
2. 閱讀材料,提取信息
快速理清史料中的基本事實,獲取外顯信息。首先確定時空,在此基于史料來源,聯(lián)想到1915年創(chuàng)辦的《新青年》,新授課時空明確,但在考試時確定時空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應(yīng)有之意。其次解讀歷史概念,和學生一起討論歷史概念的涵義,如上述引自陳獨秀的一段材料,學生很好回答“德先生”指民主,“賽先生”指科學,“孔教”指傳統(tǒng)儒家思想,“舊文學”制文言文,但“舊宗教”和“國粹”的解讀就會有些吃力。需要教師講解“舊宗教”開始指中國傳統(tǒng)的道教、佛教、孔教,這里的宗教后來指上海靈學會建立后日囂塵上的鬼神迷信思想?!皣狻敝钢袊鴤鹘y(tǒng)文化的精華部分,包括中醫(yī)、戲曲、《道德經(jīng)》等?!皽蚀_解讀歷史概念,解釋和解剖潛藏在歷史隱蔽處的理性,升華出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最后概括史實或觀點。關(guān)鍵是要分層概括,以句號、分號和省略號為界限,將史料概括為五個層次,再分別找出每層意思中的主謂賓。
3. 批判理解,論從史出
歷史是過去的真實,史料呈現(xiàn)給我們的卻是主觀的書寫,“學生應(yīng)認識到史料反映了某種觀點或立場”。每則史料一定程度受到作者的基本立場、時代背景和個人素養(yǎng)的影響。判斷史料作者的意圖和基本立場可以深入理解材料,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批判意識,獨立精神。引導(dǎo)學生上述分析史料中陳獨秀在當時的背景下,寫作的意圖是什么?結(jié)合時代背景分析,為什么會批判中國的國粹等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在此基礎(chǔ)上作出合理解釋,組織語言,和學生一起概括出史料中的觀點:民主與禮教對立;科學與迷信對立;擁護民主與科學必須從形式上反對國粹和舊文學;弘揚民主和科學必然要流血犧牲;民主和科學可以救中國。得出認識: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和科學,不免含有全面肯定西方文化和全面否定中國文化的局限,但在當時是一種打破順民思維、培養(yǎng)獨立人格的不得已的辦法。
(作者單位:廣州市第八十六中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