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心遠
(南京科技職業(yè)學院 航空與汽車學院,南京 210048)
[教育教學研究]
大學生校園生活滿意度現狀研究
——基于南京市17所高等院校的校園生活滿意度調查
陳心遠
(南京科技職業(yè)學院 航空與汽車學院,南京 210048)
大學生校園生活滿意度是大學生對校園生活滿意程度的量化指標。文章根據南京市17所高等院校部分學生對于高校學術氛圍、師資建設、后勤服務、人際關系等方面的滿意度現狀,對于高校如何提高大學生的校園生活滿意度提供了若干建議。
校園生活滿意度;校園建設;高等教育管理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突飛猛進發(fā)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然而,隨著生源總量不斷地下降,高等教育“買方市場”逐步形成,院校生源競爭日趨激烈。在該環(huán)境下,高等院校若要生存與發(fā)展就必須要樹立良好的辦學形象,增強辦學吸引力和競爭力,提升學生、家長、社會的滿意度。本文基于南京市17所高等院校校園生活滿意度的調查與分析,從如何提高大學生對學校學術氛圍、師資建設、后勤服務等方面滿意度提出了若干建議,期待能促進學校管理體制的改革和發(fā)展,實現學校和學生的共贏。
根據高等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高等學校多年來一直保持著一定的規(guī)模發(fā)展速度。但是規(guī)模擴大了,并不一定意味著質量同步提高。質量問題應提到高校改革和發(fā)展更加重要的地位上來。影響教育質量提高最普遍、最突出的問題之一便是沒有真正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培養(yǎng)模式,從而導致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錯位以及教育教學活動的低效能。很多大學在學校發(fā)展定位、人才培養(yǎng)目標以及所設置的專業(yè)及課程內容方面與現實條件、現實需要,包括學生個人發(fā)展需要及社會需要等方面相脫節(jié)、相游離,沒有真正把學生確立為學校工作的核心。
學校是學生生活與成長的主要場所,因此學校生活對學生生活滿意度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學校的學術氛圍、各項資源與服務系統(tǒng)、老師的教育方式、師生間及同學間互相影響、學生的學業(yè)成就等,均會影響其生活滿足感。已有不少研究指出,學生的學校生活滿意度水平較其他生活領域滿意度要低,對學校生活的不滿意可導致一系列的負性后果,包括適應能力較低、學業(yè)成績不良、退學、甚至惡意詆毀母校導致學校負面消息產生等。
學生滿意度測評作為一種正式的 “需求評價”,是任何高等教育機構綜合性評價中不可缺少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學校滿意度是學生知覺到的學校生活質量所產生的認知評價。學校滿意度解釋了個體對學校生活經歷的不同知覺[1]。Huebner認為學校滿意度是個體對學校生活經驗總體滿意程度的認知——情感評價,學校滿意度由學校生活的相關因素和教育體驗決定,來自于學生對學校生活的參與和與學校環(huán)境的接觸。[1]
本研究的校園生活滿意度問卷采用是多維測量模型,通過學生對校園生活多方面的評價水平,測量學生對校園生活各個方面的滿意度水平和校園生活總體的滿意度情況。該問卷采用五點記分法,“完全不同意”記1分,“比較不同意”記2分,“不確定”記3分,“比較同意”記4分,“完全同意”記5分。問卷包含25個項目,共5個維度,分別是:學術氛圍的滿意度、師資力量的滿意度、后勤服務的滿意度、學生人際關系的滿意度及學校所支持服務的滿意度。學生對每一個維度的評價結果都反映了學生對該領域的滿意度水平。
研究對南京市仙林校區(qū)、江寧校區(qū)、浦口校區(qū)及市區(qū)的17所高等院校不同專業(yè)、不同年級的男女生進行了隨機調查,共發(fā)放問卷1150份,收回問卷1052份,其中有效問卷998份,有效回收率為86.78%。
由數據分析得出,從年級的比較中,可以得出大三年級學生的滿意度評價明顯低于其他三個年級的滿意度水平(P=0.006,P=0.002,P=0.034);雖專業(yè)類型、性別的主效應不顯著,但LSD分析結果顯示工科與理科、工科與其他專業(yè)學生的滿意度評價存在顯著差異(P=0.009,P=0.19)。
學術氛圍是影響大學生校園生活總體滿意度最主要的因素。高等教育對于學生而言,最重要的
圖1 不同年級學生的學術氛圍滿意度比較
作用是提供一個自由、開放的學術、科研空間和平臺。學生進入大學的首要目的在于汲取知識,為以后走向社會夯實基礎、做好準備,因此,對于大學生而言,高校是否具有良好的學術氛圍成為他們最關注的因素。而對于任何一個高校的教育教學體制而言,充分結合社會教育目的和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做好學術方面的建設也就成為重中之重的任務。
表1 師資力量滿意度評價組間效應的方差分析
分析顯示,各年級學生對師資力量的滿意度有顯著差異,大一學生的滿意度水平顯著高于大三、大四學生的滿意度水平(p=0.021,p=0.031),且隨年級遞增,學生的滿意度水平呈下降趨勢。
圖2 不同年級學生的師資力量滿意度比較
剛進入大學的學習,與中學階段相比相差并不是很大,仍然以接受基礎知識的教育為主,低年級的學生也保留著中學時沿襲下來的被動的學習方式,對待大學學習抱以“既來之,則安之”以及“逆來順受”的態(tài)度,他們對于大學學習的評價還遵循著“效果律”,即根據自己學業(yè)成績的好壞來評價學習生活的滿意程度,較少會把原因歸結為學校的安排及體制上。但是,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會逐漸體會到,大學生活與中學生活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沒有學校提供的資源和氛圍,單靠自己個人的努力,則很難找到一個安全、自由的學術平臺,因此,他們會把注視點轉移到學校上,迫切地希望大學不僅為他們提供一個學習場所,更為他們創(chuàng)造學習、科研的機會和氛圍。對學校的評價由被動轉為主動,便會造成學生對學校滿意度的下降。
隨著年級的升高,年齡的增長和視野的開闊,使得大學生們的自尊心要求與教師平等地位也會增強,因此相對來說,他們對于教師威信不再像中小學那樣無條件地服從,而隨著多方比較,對教師綜合素養(yǎng)的滿意度也會相對降低。
除校區(qū)這個變量主效應顯著 (F=4.796?,P=0.003)外,年級、專業(yè)類型和性別這三個變量在學校后勤建設的滿意度上主效應不顯著,這四個變量的交互效應也不顯著。LSD結果顯示:來自經濟條件相對落后地區(qū)的學生在家庭收入較低和較高的情況下對于后勤服務都比較滿意,而在城市中家庭年收入中等水平的學生滿意度較高,家庭收入水平最高學生的滿意度水平較低。
這一現象反映了家庭收入本身對于學生后勤服務的滿意并沒有顯著的影響,而不同的地區(qū)經濟水平和個人經濟水平的差異對于后勤服務滿意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如經濟落后地區(qū)和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家庭收入都較高的學生對后勤服務的滿意度有著很大的差別,這種差別可以歸結為這兩種不同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學生對于后勤服務高質量要求的不同,城市的學生接觸高服務質量的場所較為頻繁,所以對服務質量的要求也相對較高,對校園后勤服務的質量也不易滿意。
分析結果顯示,校區(qū)的主效應顯著(p=.000),且LSD結果顯示,市區(qū)學校學生學校支持服務的滿意度評價上顯著高于仙林、江寧、江浦三個校區(qū)學生的評價(p=.000,p=.000,p=.000)。在專業(yè)類型上,工科類學生滿意度評價顯著高于文科類學生的滿意度評價(p=.023),其他類學生滿意度評價顯著高于文科、理科及工科學生的滿意度評價(p=000,p=.000,p=.001)。
在學校支持的服務方面,大學生們是越來越不滿意的,大一學生剛進入大學學習環(huán)境,對于教師權威較為崇拜,起初有很高的滿意度,但隨著年級的增長,和老師的接觸增多,學生的自主想法也增多,所以對學校師資力量及硬件配備等方面的滿意度逐漸下降;對于學校后勤服務因為“審美疲勞”,了解也更充分,同時他們可能主觀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導致滿意度降低。
表2 人際關系滿意度評價組間效應的方差分析
由上表可以看出:校區(qū)、年級、專業(yè)類型、性別等各因素的主效應均不顯著,校區(qū)?專業(yè)類型?年級的交互效應差異顯著 (F=1.840?,P=.011),校區(qū) ?年級? 性別的交互效應差異顯著 (F=2.384?,p=.015)。LSD 結果顯示:在年級變量上,大三學生的人際交往滿意度評價顯著高于大一的學生(p=0.021),從大一到大四,年級越高,人際交往評價越高。
不同校區(qū)、專業(yè)類型的比較顯示均沒有顯著差異,但在年級上都呈現出大三學生的人際交往滿意度顯著高于大一學生,且從大一到大四,學生人際交往滿意度的評價呈現上升趨勢。高年級同學經過幾年的實踐、社會活動等鍛煉,社交技能比低年級時有所提高,容易對自己的人際關系產生越來越高的評價;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日久生情”的結果,同學之間相處久了,互相的認識加深了,相互間也容易產生較好的關系,學生的交往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滿足,也會顯示出越來越高的滿意度水平。
很多高校依舊采用“應試教育”的模式,刻板、機械地向學生灌輸專業(yè)知識,忽視學生的實踐訓練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的激發(fā),忽視了日常教學工作的監(jiān)督和改進,重“結果”不重“過程”,大學生紛紛成為“臨時抱佛腳”和“謀求一紙文憑”一族,整個學校缺乏濃厚及有感染力的學術氛圍。若學校不重視挖掘與利用有價值的學術資源,學生很難接觸到名家講座、尖端技術、先進科研力量,學生身處封閉的校園,加之缺少與學科先進成果接觸的機會,自然很難滿意于學校的學術現狀。
在學術氛圍的營造中,高校必須努力克服以上弊端,秉承 “以人為本”的原則,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為學生的長遠發(fā)展考慮,加強學校的學術氛圍建設,比如可以針對不同學生群體開展不同主題講座;學校里多開展一些科研創(chuàng)新活動、積極成立科技興趣社團;開展一些專業(yè)交流活動等,以拓展學生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素質、提高學生的專業(yè)實踐能力,構建起一個符合學生成長需求的和諧校園。
要提高辦學質量和水平,關鍵要建立一支高質量師資隊伍,這既包括一線專業(yè)教師,也包括教育管理人才,尤其不能忽視對本校年輕教師的培養(yǎng),這是學校最可以依靠的一個力量。
另外,當前有些教師除了課堂與學生有交流之外,其他時間與學生基本是零交流。高校應該積極鼓勵和創(chuàng)建平臺加強高校教師與學生之間溝通與聯(lián)系,促使老師關注學生的發(fā)展,根據學生需要,機動靈活地實施課程教學、安排實踐。專業(yè)老師還可以將自己的研究領域的內容介紹給學生,讓學生接觸、了解老師目前的研究課題與研究領域,使學生對相關領域的內容有更深層次的了解,促使學生根據自己興趣,更有針對性地主動找老師交流,同時可以使學生對老師產生更高的認可度,對老師及課程的認識也不僅局限于課堂。
不同學生對于學校后勤服務有著各自不同的要求,這些要求和他們的性別、專業(yè)、年級和家庭收入等變量有著或多或少的聯(lián)系,因此建議學校的后勤服務工作要從學生角度的角度出發(fā),盡可能滿足他們的需求,這對學生校園后勤服務滿意度的提高有著直接的積極作用。對于家庭經濟情況不同的學生,學校后勤部門在努力做到平等提供后勤服務的同時,也要考慮到學生的經濟能力差異,比如,食堂可提供一些平價飯菜品類供有需要的學生選擇。另外,要發(fā)揮好學校關工委的作用,多為貧困生提供物質支持和精神的關懷,讓學生能感受到學校的溫暖。
根據人際交往滿意程度是按年級增長而遞增的情況,為了促使大學生盡早適應大學里的人際交往,學校心理健康中心等組織可安排一些團體輔導活動,促進新生彼此間、新老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促進低年級學生盡早地適應高校生活。
高校通常對大一學生在適應新生活方面給予較高的關注,對畢業(yè)班學生也給予較多的關注。然而處于這兩者之間的中年級學生,成為高校管理者的忽視群體,以為他們已經適應了大學生活,對各項規(guī)章制度均有了解,不需要給予太多的關注,班主任或輔導員都認為處于這個階段的學生是最好管理,也是擔任班主任或輔導員整個期間最省心的一個時期。殊不知中年級學生反而處于內心最為動蕩的時期,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升學與就業(yè)的選擇導致內心的迷茫與困惑。學校應組織一些符合他們特點的團體輔導活動,開設相關課程、講座,提供一些針對性的實踐機會,而不至于讓其處于迷茫狀態(tài),乃至對學校產生失望的情緒。
同時,學校也應該積極了解高年級同學的困難和建議,為他們增加涉及職場交際、社會適應等方面的教育內容,使學生們能正確看待自己的大學生活,更好地應對畢業(yè)和就業(yè)等一系列問題,從容地適應社會。
學生滿意度建設是一項耗時長且任務艱巨的工作,不僅要深入進行理論分析研究,還需要根據在校學生的視角進行實踐探索,從而建立符合本校發(fā)展特色的學生滿意度測評體系。在每個學年結束之時,測評學生滿意度,用科學真實的數據來完善學生滿意度建設,并通過調查數據對校園建設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進,從而促進管理和服務以及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提高,讓學生真正滿意。
[1]金小苗.初中生學習生活滿意度量表的編制與應用[D].寧波:浙江師范大學,2006:12.
A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Campus Life Satisfaction
CHEN Xin-yuan
(Aeronautics and Automobiles College,Nanjing Polytechnic Institute,Nanjing 210048,China)
College students'campus life satisfaction are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on campus life satisfaction degree.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tudents'satisfaction of the academic atmosphere in colleges,teachers construction,logistics service,relationship status and so on,providing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the campus life satisfa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ampus life satisfaction;campus construction;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G647
A
1671-1084(2017)06-0055-05
DOI 10.16221/j.cnki.issn1671-1084.2017.06.013
2017-05-03
陳心遠,碩士,南京科技職業(yè)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應用社會學院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