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九賓
論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教育應對*
■ 尚九賓
*本文系北京市2016年度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北京市中小學國際理解教育學生學習評價體系研究”(CDBB16124)研究成果。
圣誕節(jié)晚會合影
在基礎教育課程中,有很多關于世界各國、各民族文化知識的學習內容,但知識的學習,并不能很好地讓學習者形成“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價值觀,原因在于我們很容易把價值觀念的教育理解成文化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理解、尊重”價值觀的培養(yǎng)。
“文化多樣性”是世界文化的一個客觀屬性。“尊重文化多樣性”作為人們對待世界文化的一種主觀態(tài)度,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布的《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認為“文化多樣性是人類共同的遺產,是人類不斷向前發(fā)展的動力”[1]1。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逐步在基礎教育領域開展了國際理解教育,其中包括尊重文化多樣性教育的探索。
尊重文化多樣性,首先要開展文化多樣性學習。開展文化多樣性學習,可以增加學生對本土與國外文化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
文化多樣性學習的內容維度,既包括本土文化也包括國外文化。其中對本土文化的學習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文化自尊、文化自信的價值觀,解決的是青少年對文化身份認知的問題;對國外文化的學習是通過了解、理解異域文化進而樹立尊重其他文化的觀念,承擔繁榮世界文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
在現(xiàn)有的中小學教材中,關于傳統(tǒng)文化的知識大量存在。比如在“歷史與社會”課程的古代科學技術成就部分就包括:以司母戊鼎為例,了解中國古代青銅工藝的成就;知道《九章算術》,講述祖沖之推算圓周率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知道華佗、張仲景和《傷寒雜病論》、李時珍和《本草綱目》等名醫(yī)名著;知道《水經注》《齊民要術》《天工開物》等重要著作,等等。教授這些內容,不僅要讓學生了解這些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尊與自信。
關于外國文化的學習。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是實現(xiàn)人類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精髓,每個民族的文化精髓都是這個民族在長期發(fā)展中形成的智慧結晶。在中小學的教材體系中,世界文化知識的內容主要包含在歷史、地理、政治與外語課程中。例如,在初中的“歷史與社會”課程中就包括“人類共同生活的世界”與“文明中心——城市”兩個關于世界文化的內容,主要介紹了美國的政治中心華盛頓、文化藝術之都巴黎、IT新技術之城班加羅爾等。初中地理教材還對世界人口與人種、世界主要語言與宗教進行分章節(jié)的介紹。高中歷史則涉及了更為豐富的世界歷史文化知識,如其他國家的哲學思想、政治制度、文學藝術等等。歷史課標特別強調,要通過這些知識的學習,認識到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區(qū)、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進一步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加深對歷史上以人為本、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
作為一個教育目標,“尊重文化多樣性”的重心應該是“尊重”,根本在于對價值觀的培養(yǎng)。在基礎教育課程中,有很多關于世界各國、各民族文化知識的學習內容,但知識的學習,并不能很好地讓學習者形成“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價值觀,原因在于我們很容易把價值觀念的教育理解成文化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理解、尊重”價值觀的培養(yǎng)。
培養(yǎng)學生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理解與尊重,首先要區(qū)分價值觀教育與知識教育的不同。知識教育主要指的是引導和提升學生對事實及其關系認知的能力,并能借助這些認知解決現(xiàn)實中的問題;價值觀教育指的是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和尋找自身歸屬和提升自身生命意義與人生境界的教育。因此國際理解教育既要關注知識的學習,更要關注價值觀的培養(yǎng)。
其次,要理解文化多樣性產生的原因。不同的民族、群體,由于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歷史、宗教等因素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態(tài)。因此,人類的文化就呈現(xiàn)出多樣性的特點。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不同群體、民族隨著文化交流的擴展,文化多樣性就引起了文化差異問題。文化多樣性是先在的,而文化差異則是人們在文化交流中的一種主觀感受。
最后,要樹立正確的對待文化差異的觀念。理解異域文化、尊重異域文化是一種觀念,這種文化觀念會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進而促進不同群體的人們共享發(fā)展、和諧共處。反之,如果我們強行推行己有的文化觀念,甚至訴諸沖突、戰(zhàn)爭,則會制約人類的發(fā)展。有學者就指出,造成“我們相互間理解障礙的東西,都不是我們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和相互之間的差異,而是我們?yōu)榇_立自我的優(yōu)勢所采取的尋求差異的策略和人為制造的差異”[2]。
因此,尊重“文化多樣性”,要以價值觀教育為核心,既重視文化知識的學習,又重視文化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以知識與能力共同助力價值觀念的形成。
落實“尊重文化多樣性”,關鍵是要和中小學的教育教學實踐緊密結合起來,采用整體有效的校本策略。目前,我國中小學開展國際理解教育主要有三類實施模式,分別是課程實施模式、活動實施模式和學校文化環(huán)境建設模式。
中小學國際理解教育的課程實施模式主要包括多學科課程滲透和國際理解教育課程教學兩種方式。課程實施模式是建立在國際理解教育研究成果基礎上的,它要對國際理解教育的主要內容進行整合梳理,確定教育主題,然后根據學生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學習需求單獨開發(fā)課程或者進行多學科教學滲透。梳理各個學科在某一個學段或者具體到某一冊書、某一單元甚至某一節(jié)課中包含的國際理解元素,進行有目的的國際理解教育,這種方法就是多學科滲透的國際理解教育方式。
除了多學科教學滲透方式,還可以開發(fā)專門的國際理解教育課程。自1996年以來,北京、上海、遼寧、四川、山東、福建等省市都陸續(xù)編寫了國際理解教育地方教材,許多學校也編寫了國際理解教育的校本課程。實施國際理解教育的課程需要完善的課程體系,包括課程標準、教學內容、課程評價和教學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等問題。此外,課程的編寫應依據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及內容的難易程度,循序漸進地呈現(xiàn)。
“為了達到教與學的目標,教學計劃的設計者必須確保學生可以獲得足夠多的學習體驗”[1]26。通過學生社團活動進行國際理解教育也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模式,學生在活動中可以學習世界文化知識,培養(yǎng)國際交流合作能力,逐步樹立理解、和平、共生的文化價值觀。
開展學生社團活動需要注意以下問題:一是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進行適當地指導和幫助;二是盡量與學科教學以及學校的主題活動結合起來,處理好學生的課業(yè)負擔與活動創(chuàng)新之間的關系;三是應盡可能考慮活動的層次性,依據不同學段的學生進行活動設計。
學校文化環(huán)境是一個學校進行有效教育和教學的隱形課堂。在學校文化環(huán)境建設中融入文化多樣性的元素可以更好地促進國際理解教育的有效實施,同時也能更好地豐富學校文化建設的內涵。
比如,在校園場地布置、校園活動儀式中融入國際理解元素,宣傳欄內進行不同國家的風情展示,開展國際文化節(jié),等等。
通過課程實施、活動實施和學校文化環(huán)境建設這三種模式,學生不僅增長了知識,而且提高了對尊重文化多樣性的認識。
[1]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局.教育展望175:消除教與學的不平等[M].華東師范大學,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高益民.“全球化時代的國際理解教育”中日研討會紀要[J].比較教育研究,2005(7):88-89.
【尚九賓,北京教育學院基礎教育黨建研究中心,講師】
責任編輯︱李 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