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工作通過介入農村精準扶貧開拓自身學術和實踐話語,不僅是自身發(fā)展的需要,還是國家對社會工作發(fā)展的客觀要求。面對當前精準扶貧的形勢,社會工作該如何把握貧困人口的內在需要和提供切實幫助顯然十分重要。對此,本文借助增權視角圍繞無權與去權對當前農村精準扶貧困境進一步探討,并在此基礎上,思考社會工作的介入策略,希望為當前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精準扶貧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增權視角;社會工作;農村;精準扶貧
2015年11月中央扶貧開發(fā)工作會議發(fā)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的決定》指出“實施社會工作專業(yè)人才服務貧困地區(qū)計劃”,2016年國務院發(fā)布《“十三五”脫貧攻堅規(guī)劃》再次提到“進一步發(fā)揮社會工作專業(yè)人才的扶貧作用”,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強調社會工作參與城鄉(xiāng)社區(qū)治理的重要作用,可見國家對社會工作在精準扶貧領域中的功能與作用認可。社會工作介入精準扶貧不僅是內在的發(fā)展需要,更是國家對社會工作發(fā)展的客觀要求。
隨著反貧困理論和實踐推進,個體能力不足作為貧困問題的關鍵已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舒爾茨(1960)認為人力資本投入不足是貧困的起因,同樣瑪?shù)賮啞ど蔡岢隽素毨侨狈δ芰驒C會的觀點,為我國的貧困問題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我國多年來扶貧開發(fā)實踐證明,能力建設是加快貧困人口脫貧的有效途徑。但從扶貧的情況來看,包括實施精準扶貧以來,仍存在一些現(xiàn)實困境,如《<中國農村扶貧開發(fā)綱要(2001-2010年)實施效果的評估報告>》指出能力培訓的參與率明顯偏低等。那么對社會工作而言,是否存在能進一步解釋當前扶貧困境的理論視角以及介入策略呢?
增權理論的社會工作取向認為,個人需求不足和問題的出現(xiàn)是由于環(huán)境對人的排擠和壓迫造成的,因而社會工作為他們提供的幫助應著重增進他們的權能,以對抗環(huán)境的壓力。貧困人口并不是無能力的,他們可以是積極的主體,能夠在適當?shù)膮f(xié)助下提升自身的能力擺脫貧困,其理念的取向與技能扶貧理念具有內在的契合性。因此,本文將結合廣東省LC縣的精準扶貧現(xiàn)狀,嘗試以增權為視角進一步探討當前精準扶貧中可能存在的外部約束條件和個體失權情況,在此基礎上思考社會工作的介入路徑。
一、社會工作參與精準扶貧的文獻評述
在西方,社會工作與反貧困實踐相伴而生,從1601年《伊麗莎白濟貧法》到近年來各項救助活動和政策,社會工作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國外學者關于社會工作介入扶貧工作大體分為制度性研究和行動性研究(穆麗萍,2017)。而精準扶貧的社會工作介入是一個新興領域,研究成果較為有限,主要為社會工作與精準扶貧的契合性和介入模式的探討。國內學者們普遍認為社會工作的起源和價值理念、理論思想和專業(yè)方法等與精準扶貧有良好的契合(李迎生、徐向文,2016;王守頌,2016;高飛,2016),在介入模式上社會工作可參與扶貧制度建設(王思斌,2016),也可以從識別精準扶貧對象、建設多類主體的伙伴關系、融合社會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等專業(yè)方法紓解扶貧問題及貧困者增能(聶玉梅、顧東輝,2011;顧東輝,2016)。
從學者的研究來看,社會工作在扶貧領域中具有專業(yè)和理論優(yōu)勢,尤其是增權理論的應用取向(程萍,2016),在改善貧困人口社會環(huán)境障礙,推動他們能力發(fā)展具有指導性意義。
二、LC縣扶貧困境及原因探討
本文所用資料來源于筆者2016年8-9月對廣東省LC縣11個相對貧困村的精準扶貧實施現(xiàn)狀調查,調查對象為貧困戶、LC縣扶貧開發(fā)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2個結對幫扶單位負責人,10個村委會負責人,完成貧困戶問卷調查153份和29份訪談。
按照目前廣東省的扶貧標準,廣東省LC縣仍有70個相對貧困村,占全縣行政村總數(shù)的22.2%(截至2016年2月)。相對貧困戶11526戶、相對貧困人口30783人,占總人口的3.69%。依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LC縣自2016年3月起,立足于過去扶貧開發(fā)“雙到”工作的經驗,全面啟動了新時期的精準扶貧工作,為貧困人口建檔立卡、通過結對幫扶落實74個對口相對貧困村的責任單位和11992個對口貧困人口的責任人、制定脫貧計劃及啟動了2344個幫扶項目。
從LC縣精準扶貧實施效果來看,雖然取得了較為顯著成效,但仍然存在著一些現(xiàn)實困境,諸如貧困人口參與積極性低、部分貧困人口對脫貧持有倦怠態(tài)度、貧困人口的物質主義氛圍較為濃厚等。根據增權理論,去權(disempowerment)和無權(powerlessness)常被用來詮釋增權,“無權”不僅是人們缺乏能力或資源,同時也是指人們會通過內化過程形成無權感,即既為客觀事實,又是主觀感受(周林剛,2005),而“去權”是社會中的某些權力被剝奪。據此,LC縣困境分析如下:
(一)貧困對象話語的忽視
廣東省對口幫扶方案的“一村一策”要求由結對單位根據扶貧點實際情況制定扶貧計劃,但事實上由于貧困人口素質低、本身能力不足等客觀因素導致他們在項目選擇過程中面臨各種障礙,甚至無法參與到項目選擇中來,導致貧困人口的話語或多或少存在“被代表”的意味。
在訪談中,有的貧困者表示“曾有駐村干部到訪家里,了解相關的情況,其中包括詢問農業(yè)種植情況,但至于之后將會將會制定什么項目沒有具體談及”,有的說道“XT村的油茶苗是經過村委干部直接發(fā)放到手里的,在之前也不了解具體的情況”。
ZX村茶葉產業(yè)培育是在這樣背景下產生的,方案是由土木工程、水利和測土配方施肥等領域專家經過調研決定的,但本地農戶傳統(tǒng)的種植、施肥和除草等技術并不適用于該方案,最后所種植的茶苗基本枯萎而告終。過分注重專家、政府的信息,而忽視了貧困人口的話語,導致扶貧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發(fā)揮,也降低貧困人口脫貧參與的積極性,阻礙了從根本上實現(xiàn)扶貧的可持續(xù)性目標。
(二)幫扶信息的不對稱
扶貧工作相關的具體通知宣傳效果欠缺,在村民中的知曉率低。根據調查,貧困人口中有35.5%了解扶貧工作相關通知,56.6%大體知道扶貧工作有開展,13.3%是完全不了解的,而對非貧困人口,分別是18.9%、57.1%和22.2%。
XG村委書記在訪談中對此問題回應道:“村的面積范圍廣,同時村內居民住得比較分散。由于現(xiàn)時的宣傳渠道較狹隘,主要依靠村委干部電話和宣傳欄公告通知,加上工作任務較多,通知不到位的情況的確存在”。
實際上,貧困人口的識別以“村民小組提名為主,以戶主申請為輔,再由村民代表大會討論作決定”。然而,這樣的評議方式沒有站在貧困人口的角度,通過傾聽他們的話語實行對口幫扶,不能保證或不能完全保證貧困人口識別的公平和公正性,實際調研發(fā)現(xiàn),扶貧工作中甚至存在“人情”因素。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存有真正需要幫扶的貧困者沒有提出申請,也使公眾由于信息獲取困難而難以參與到扶貧實施的監(jiān)督中。
(三)對“人在情境中”的關注不足
增權視角強調個人的權能是要通過社會互動不斷增加,這與Marry Richmond提出“人在情境中”不謀而合,需從環(huán)境角度理解和干預個人以及個人行為的框架。農村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內部社會結構相對穩(wěn)定,無論是文化、地方語言、工作場域、朋輩群體、社區(qū)系統(tǒng)和家庭場域等,都對成員生活有一定影響(萬江紅,2014)。扶貧過程中對“人在情境中”的關注不足,缺乏對成員所處環(huán)境的理解與適應,比如在開展技能教育上,沒有考慮地方方言、接受者對展示內容的理解能力,忽視農村的生活習慣、生產方式等方面因素,從而影響了介入的效果。例如XL村召集每個家庭的男成員開展施肥管理技術培訓,但效果并不顯著,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實際施肥工作主要是由女性成員承擔。
(四)小結
從LC縣扶貧的主要做法來看,對貧困問題評估上,主要根據權威安排項目、制定扶貧策略;在資源動員方式上,具有自上而下的特點;與貧困人口的互動上,缺乏對貧困人口所處場域獨特性開展培訓。按照增權理論觀點,當前精準扶貧的做法對扶貧對象的主體性和能力動性關注不夠,同時在這樣的體制安排下,貧困人口存在去權狀況,主要體現(xiàn)在個體話語和信息資源的限制,去權狀況相互影響相互強化,也增強了貧困者的無權感而無力于解決貧困問題繼續(xù)陷于“貧困陷阱”當中。
三、從“外力”至“內力”漸次推動的社會工作介入思路
面對這樣的形勢與需求,社會工作如何把握增權視角介入當前精準扶貧實踐顯然十分重要。
從增權的的工作模式來看,大致可分為外力推動模式及內力推動模式,其中,外力推動模式是指通過外力來激活案主的主體性,并通過主體與客體互動的不斷循環(huán)和構建以達成持續(xù)的賦權(陳樹強,2003),強調的是外力的參與和支持;內力推動模式是旨在提高案主本身的主體性、主動性,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和潛能,前提假設是權力存于案主之內,而不是案主之外(邵華,2009)。由于,現(xiàn)實中貧困人口本身的知識水平、能力技術、可用資源等都十分匱乏,強調自我增權的內力推動模式顯然存在很大的實施難度。對此,外力推動模式將是社會工作參與精準扶貧的前期主要策略,需要社會工作傾注大量的精力進行調研和評估精準識別貧困人口,通過專業(yè)方法完善社會參與渠道、著力思想文化建設、推動農村知識教育和引導自治組織發(fā)展等,進一步發(fā)揮貧困對象的潛能和提升他們的能力,最終實現(xiàn)內力推動模式。
四、結論
如上所述,隨著國家對社會工作在精準扶貧領域中的功能與作用重視,社會工作介入精準扶貧不再僅是自身發(fā)展需要,還是國家對社會工作發(fā)展的客觀要求。雖然在西方,社會工作早已是扶貧隊伍中的重要角色,但扶貧領域對我國社會工作而言,是一個較新的領域。如何準確把握貧困者需要和尋求介入策略是當前的緊要任務。本文以增權理論為取向,進一步探討當前精準扶貧存在貧困人口的失權和去權狀況,主要體現(xiàn)在個體主觀能力動性低和個體話語、信息資源的限制,鑒于此,提出從“外力”到“內力”漸次推動的增權模式為社會工作介入精準扶貧提供思路和參考。然而,在扶貧主體多元化的背景下,社會工作如何角色定位,有效嵌入當前扶貧工作體系當中、在應對復雜的貧困問題上,社會工作如何充分發(fā)揮專業(yè)價值和作用和探討本土化的介入模式等都是該議題中的重要問題,需要我們反復實踐,不斷探討。
參考文獻:
[1]陳樹強.增權: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的新視角[J].社會觀察,2003,(05):70-83.
[2]程萍.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精準扶貧:阿馬蒂亞·森的賦權增能視角[J].社會工作,2016, (05):15-23.
[3]高飛,向德平.專業(yè)社會工作參與精準扶貧的可能性與可及性[J].社會工作,2016,(03):17-24.
[4]顧東輝.精準扶貧內涵與實務:社會工作視角的初步解讀[J].社會工作,2016, (05):3-14.
[5]李迎生,徐向文.社會工作助力精準扶貧:功能定位與實踐探索[J].學海,2016,(04):114-123.
[6]聶玉梅,顧東輝.增權理論在農村社會工作中的應用[J].理論探索,2011,(03):80-83.
[7]穆莉萍.協(xié)同治理視角下社會工作介入精準扶貧的路徑研究——以重慶市\(zhòng)"三區(qū)\"社會工作專業(yè)人才支持計劃為例[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7,19(04):44-48.
[8]邵華.組織增權:農民工維權途徑探索[J].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9,22(04):6-11.
[9]王守頌.社會工作與精準扶貧的耦合性研究[J].前沿,2016,(12):52-56.
[10]周林剛.激發(fā)權能理論:一個文獻的綜述[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22(06):45-50.
作者簡介:
賴曉鎣(1995-),女,漢,廣東廣州人,中國人民大學碩士,在讀碩士研究生,社會工作。
黃婷,中國科學院大學。
陳思思,同濟大學。
林志鴻,華南農業(yè)大學。
黃少華,華南農業(yè)大學。
易鋼,通訊作者,華南農業(yè)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