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為一所具有民族特色的大學,延邊大學對朝鮮族的英語教育負有不容忽視的責任,大學英語教學必須充分考慮本地區(qū)的雙語因素對教學的影響,努力提高本地區(qū)的英語教育素質。
【關鍵詞】 朝鮮族學生 大學英語 遷移
一、延邊地區(qū)英語教育現(xiàn)狀
延邊大學位于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一所具有民族特色的綜合性大學。因其所在特殊的地域其學生學習外語大體分為兩種情況,一類是以漢語為母語,英語為外語的學生,另一類是以朝鮮語為母語,以漢語為第二語言,以英語為外語的朝鮮族學生,本文涉及的內容以第二類學生為主要對象。
延邊的朝鮮族英語教育具有以下特點:
(一)民族語言有排他性
由于本地區(qū)朝鮮族中小學用朝鮮語授課,使學生形成用朝鮮語語言思維的習慣。進入大學后,仍有部分朝鮮族學生認為朝鮮語言思維對英語學習更有幫助,而大學的英語教師大多是用漢語思維或對朝鮮語語言體系不夠精通。大學英語教學中普遍使用漢語思維模式,容易造成朝鮮族學生學習英語時朝漢兩種語言思維混亂。因此朝鮮族學生進入大學后在英語學習中形成語言障礙,不僅比用漢語思維的學生多需一、兩個月的適應時期,而且大多數(shù)學生的英語成績也受到了影響。
(二)大學英語教師民族語言知識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延邊大學現(xiàn)有的英語教師(非專業(yè))基本有漢族或漢校畢業(yè)的朝鮮族構成(現(xiàn)有英語教師80名,僅有8名教師從朝鮮族中學畢業(yè)占10%,2017)。由于民族語言的限制,特別是因為英語教師對朝鮮語語法和體系沒有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大部分教師對朝鮮語一知半解,用漢語進行英語教學,教師無法準確地講解學生提出的翻譯等方面的一些問題,必然會影響到朝鮮族學生的學習而影響教學效果。
二、朝鮮族學生的雙語語言因素對大學英語教育的影響
語言負載文化的同時受文化制約,其中就包括不同民族思維方式對語法的制約。主要體現(xiàn)在語法范疇的差異和句法結構的差異。例如,英語的語法范疇中有:性、數(shù)、人稱、時、體、態(tài)等,而且都有明確的形式標記。朝語則主要借詞匯手段和語序來表達這些語法概念。對朝鮮族大學聲來說要全面而熟練的掌握這些自己母語中所沒有的語法范疇或句法結構比較困難。
母語知識對目的語知識的遷移有正遷移與負遷移兩方面。那么,掌握朝漢兩種語言對目的語英語學習的遷移也可以從正、負兩方面影響來研究。
(一)雙語基礎對英語學習的正遷移
1.詞匯
詞匯是語言這座大廈中最重要的建筑材料,對詞匯的熟悉有助于學習英語。延邊地區(qū)和韓國之間文化、經(jīng)濟交流頻繁,媒體和報紙受韓國語的影響而大量使用外來語,如program,dress,dry,pink ,curtain,image等。這些熟悉而簡單的詞是英語詞匯通過音譯而直接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有助于用朝鮮語思維模式的人熟悉英語詞匯和發(fā)音,也幫助朝鮮族大學生適應英語語言思維模式。
2.雙語的優(yōu)勢
多掌握一門語言會開拓一個人的視野,打開一個新天地。據(jù)Torrance等人(1970)使用發(fā)散性思維測驗發(fā)現(xiàn)雙語者的發(fā)散思維(divergent thinking)優(yōu)于單語者。其次,一些研究顯示掌握雙語會使人具有更好的語言分析能力。雙語經(jīng)驗使雙語者比單語者更能適應并接受新的文化環(huán)境。筆者通過教學發(fā)現(xiàn)朝鮮族學生適應大學生活之后,能夠做到后來居上,趕上和超過漢族學生。
(二)負面影響
母語中與目的語有差異的地方對學習者習得目的語產(chǎn)生困難,差異越大,困難越大,這種原有知識阻礙新知識學習的遷移被成為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學外語所犯的錯誤是學習者母語習慣負遷移的結果。兩種語言越相似,就被認為雙語教學的成本越低,英語與朝鮮語分屬兩個完全不同的語系,特別在書寫上差別極大。而延邊地區(qū)大部分學生接觸英語晚,英語字體形態(tài)上與母語(朝鮮語)差別大,發(fā)音上不同,又不具備英語語言環(huán)境,因而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形成了母語的負遷移。
2.文化的負遷移
人類的語言本身往往包含著文化信息,反映著人類的社會文化生活。每種語言因受自己上層文化結構制約而與其他語言不同。我們學習一種語言的同時也就是在學習一種文化。母語干擾學生學習英語,除了語言知識方面的干擾之外,還有文化知識方面的干擾。如果學生的母語與目的語在結構上相近,在文化背景上相似,那么母語在學習外語過程中發(fā)生正遷移的概率和范圍就大。例如,朝鮮族學生在學習漢語過程中由于都受到東方文化的影響,在文化背景上相似,加上語言環(huán)境的形成,使母語(朝鮮語)在目的語(漢語)學習過程中發(fā)生正遷移。相反,由于中西方文化在思維方式、交際關系和語言表達方面的差異,朝鮮族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母語發(fā)生負遷移,即阻礙英語學習。
三、教學中應采取的措施
(一)運用比較法
我們只有通過對比才能發(fā)現(xiàn)學生母語和目的語在語言結構、文化之間的異同,從而獲得一種跨文化的文化敏感性。教師在課堂的語言材料的講解中,學生在閱讀目的語作品中均可通過比較法了解外族文化的特殊性。外語教師應該設法預測學習過程中什么時候會出現(xiàn)錯誤,通過比較母語和目的語,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的差異并預測可能出現(xiàn)的錯誤,在課堂上通過重點講解或練習等幫助朝鮮族學生克服由于母語知識負遷移所引起的學習上的困難。
(二)積極導入西方文化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人類思維的工具。首先在英語教學中必須導入英美文化,并把該文化知識和文化適應能力看作是英語能力的一部分。為使母語對學生提高英語能力發(fā)揮積極作用,并最大限度地減少其負遷移作用,教師有必要向學生介紹英美文化的同時將其與中國文化作對比,了解英、漢、朝語言文化上的差異。其次,導入文化前提是教師要充分了解少數(shù)民族文化。民族地區(qū)英語教師不僅要弄清我國傳統(tǒng)文化, 還需掌握本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文化,才能真正把握英美文化背景的內涵并能夠在教學中引起學生的興趣。
總之,延邊地區(qū)學生尤其是朝鮮族學生因具有特定文化背景,在學習英語過程中一定會有某些特定的心里感受。因此,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尤其像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這樣的朝、漢雙語地區(qū),在英語教育中要充分考慮各民族的民族特點,民族心理,歷史特定文化傳統(tǒng)及語言本身的特征,教學中將民族因素和教學統(tǒng)一起來,共同努力提高本地區(qū)的教育素質。
參考文獻
[1] 謝之君.文化中的語言與語言中的文化[J]. 外語界,1999(1)。
[2] 金明浩,李英浩. 朝漢雙語基礎上的英語教學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1,(01).
[3] 韓秀梅,李軍.對我區(qū)中小學雙語教學的幾點建議[J].西藏教育.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