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現(xiàn)已成為許多學習者的傳播信息和獲取知識的主要工具。加強英語閱讀能力是提高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的關鍵之一。有效運用英語閱讀策略會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提升整體語言技能。
【關鍵詞】 大學英語閱讀 閱讀模式 閱讀策略
1.引言
閱讀是語言輸入和知識積累的主要途徑之一。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現(xiàn)已成為傳信息和獲取知識的最基本的工具之一。英語閱讀是提高大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基礎。因此,英語閱讀教學一直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著名學者Krashen把外語學習的主要成功因素之一歸納為大劑量、可理解的信息輸入。這里的信息輸入指的是聽和讀,信息輸出指的是說和寫,多聽多讀是學習外語的關鍵。顧名思義讀指的是閱讀。掌握好閱讀策略可以提高閱讀效率, 促進英語學習。教育部多次頒布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始終把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擺在重要位置。閱讀能力是所有教育的基礎第二語言學習者的整體語言技能包括 聽,說,讀,寫,譯。其中的“聽”和 “讀”從第二語言研究角度來說是一種語言輸入方式。輸入指二語學習者所接觸到的目標語材料, 是二語習得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沒有輸入就沒有輸出。從形式上來看,輸入形式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形式的;從發(fā)生方式看,輸入有可能發(fā)生在雙向的交際條件下,也有可能發(fā)生在單向的非交際條件下; 從性質上看, 輸入既可能是正面語料,也可能是負面語料,輸入或許是學習者所接觸的做范例的符合語法規(guī)律的一系列的句子, 也可能是提供語言習得者的有關其表達不正確的隱性的或顯性的信息或反饋。“讀”指的是學習者的閱讀能力。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Goodman(1967)和Smith(1971)提出了一個心理語言學的閱讀模式,稱為“自上而下模式” (top-down)。該模式以概念理論為基礎,提出:在閱讀過程中,閱讀者根據(jù)本人大腦中已有的句法知識和語義知識對閱讀材料進行預測,并在閱讀過程中加以證實和修正。根據(jù)這一模式,閱讀活動實際上是一種語言知識的實踐和實現(xiàn)。后來,有人提出了一種“自下而上模式” (bottom-up)。該模式強調(diào)把材料作為信息輸入,閱讀者從字母和單詞的辨認開始, 不斷進行信息組合,完成閱讀。1997年,Rumelhart 提出:閱讀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多種語言知識,包括文字、詞匯、句法和語義等知識的復雜的“相互作用”過程。任何單一的語言知識不能促成對閱讀材料的真正理解。閱讀活動是一種多種因素作用、多向交流與反一股腦的復雜解碼過程。所有影響閱讀過程的因素都處在不同的層面上,任何一個都可能與另外一個發(fā)生互動關系,影響對閱讀材料快而準確的理解。
2.閱讀策略
英語與讀過程中使用閱讀策略可以增進理解,提高英語閱讀速度和效果。從外語學習的角度,可以將英語學習策略分為詞匯學習策略、閱讀策略、會話策略、寫作策略和翻譯策略。在閱讀過程中,借助上下文、文章結構或背景知識等線索理解詞語、段落或全文意思稱為閱讀策略, 例如借助上下文線索推測詞義,或根據(jù)篇章結構迅速捕捉文章大意。根據(jù)上下文等線索將閱讀策略分為邏輯關系線索,信息查詢線索,捕捉大意線索,背景知識線索,篇章結構線索和釋義線索。
2.1邏輯關系線索
邏輯關系線索是指文章上下文中的單、短語、句子和段落相互之間存在的邏輯關系, 如因果,轉折,對照,讓步,排比, 并列等關系。
例如,The basketball match had to be canceled on account of the awful weather. (由于惡劣的天氣,籃球賽只得canceled。)
本句主要線索是 “on account of” (由于),在上下文中容易猜出 “canceled”的詞義為“取消”。
2.2信息查詢線索
信息查詢線索是指文章上下文提供的有助于快速查找有關信息的各種線索,比如大寫字母、阿拉伯數(shù)字、目錄、標題、索引。
2.3捕捉大意線索
捕捉大意線索是主要指有關文體修辭和篇章結構方面的特點。
2.4背景知識線索
背景知識線索是指在閱讀過程中,借助文章或句子中的上下文使人聯(lián)想到某些相關的信息,如情景、常識、自己的經(jīng)歷、背景知識或者語法知識。
例如,It is reported that most adopted children want to know who their natural parents are. (據(jù)報道,大多數(shù)adopted孩子都想知道他們的親生父母是誰。)
根據(jù)常識和上下文很容易推測出該詞的意思是“抱養(yǎng)的”。
2.5篇章結構線索
篇章結構線索是指文章的文體結構。文章可以按照不同的文體歸類為說明文、議論文、記敘文、應用文等文體。不同文體的文章,其篇章結構也不同。
2.6釋義線索
釋義線索是在文章和句子中作者所提供的對生詞的解釋,如定義、示例或者重述。
例如,They said she was penurious, and I didn’t need a dictionary to know that meant “poor”.(他們說她是penurious,我不必查詞典就知道它的意思是poor。)
2.結論
英語學習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學生的英語水平的提高非短時間內(nèi)就能見效。教師在閱讀教學當中靈活運用上述的學習策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水平和綜合語言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最終提高非英語專業(yè)英語閱讀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章振邦.新編英語語法[M].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
[2] 劉津開.大學英語閱讀策略訓練[M].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育出版社, 2009
[3] David Nunan.第二語言教與寫[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4] 王寅. 認知語言學[M]. 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2009
[5] 程路.國內(nèi)英語閱讀策略十年研究[J].安徽文學,2016,(1)
[6] 董連忠.顯性與隱性閱讀策略訓練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山東外語教學,2012,(1)
本人簡介:池春姬 1970年生,碩士,研究方向:外語教學與語言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