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78年3月16日的《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名為《當前語文教學中兩個迫切的問題》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呂叔湘先生一語中的地指出語文教學存在的現狀,“少、慢、差、費”。小學階段是一切教育的根源,如何在基礎教育中改善這種問題,讓小學生們在寫話中體會快樂、真實,創(chuàng)造無限的可能性,成為了我們一線教師值得不斷反省和學習的問題。
【關鍵詞】 低年段 常態(tài)化 動態(tài)化 多樣化 開放化
寫話教學,顧名思義,讓低年段的學生能夠通過文字的形式表達需求,也是為今后的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驗,關于低年段寫話教學有以下幾點心得:
一、寫話教學常態(tài)化,抓住時機。
常態(tài)化,就是使寫話教學成為了每天的一部分。就像很多學校開展的早上的晨讀、中午的午休一樣??梢詮囊韵氯齻€時間段開展:課前導入時、課中新授時、課后總結時。
課前導入時,以北師大版小學二年級下冊為例,其中“遠行”這一單元,我們經常開頭設計為:“小朋友們,你們平時或者節(jié)假日都跟爸爸媽媽出去玩嗎?都去了哪里?乘坐哪些交通工具去的呢?”其實,在學生回答前,我們可以設置一個環(huán)節(jié),名為“時空穿梭機”,讓孩子們把這個問題的答案寫在時空穿梭機的機翼上,當然課前就可以讓每個孩子做好課前準備,每個人制作一個紙飛機,然后地名和交通方式可以成為紙飛機的獨一無二的名字。這樣,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們的興趣,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課中新授時,以《美麗的武夷山》為例,課文講解中除了要分享那些去過武夷山孩子的經歷之外,教師利用多媒體聲、形并茂,把學生帶入到那種如詩如畫的情境之中,接著,教師順勢引導學生:“孩子們,在我們班級就有很多同學沒有身臨其境地感受武夷山的美,在我們身邊更有很多小朋友甚至連武夷山都不知道,我們想個什么辦法能夠分享這份美好呢?”眾說紛紜之后,我們可以通過“小小明信片”的方式,把最想告訴給身邊人的話寫下來,小小明信片完全由手工制作好,然后回家分享給身邊人。這種方式比起單調地口述要更有價值。
課后總結時,可以詢問孩子們,你們對這篇課文或者這節(jié)課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寫在一個固定的本子上,不僅一課一得知識,更是教會了學生反思成長的能力。
二、寫話教學動態(tài)化,隨時隨地。
寫話,也是一種語言的交際方式,語言的交際性是不分時間地點場合的。所以,教師可以隨時根據特定情況進行寫話教學。一般大致分為以下一些主題:天氣、學校各項活動(親子運動會、聯歡會、開學典禮、結業(yè)式等)、重要節(jié)日(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雷鋒紀念日等)、熱點新聞、班級大事小情等。既可以采取集體討論的形式,也可以參與其中,最后可以形成自己班級文化建設中充滿特色的《某班某小圈上學記》
三、寫話教學多樣化,與時俱進。
語文課程標準對低年段(1-2年)寫話教學提出了明確的目標要求:“對寫話有興趣,留心周圍事物,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首先要有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能讓孩子喜歡寫話甚至愛上寫話?教師在教學過程不僅要傳授一些基本技能、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形式和內容兩方面進行突破。比如,有的教師針對本單元的主題開展了“悄悄話”活動、“寫封書信寄相思”等,其中書信這項活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習慣性認為孩子年齡尚小,對于情感表達還不是很明確,但是卻有很多出人意料的語言閃現出來。有的孩子表達了對幼兒園朋友的相思,有的孩子表達了對以前教過自己的老師的想念,還有的孩子寫下了對某位幫助過自己的鄰居爺爺奶奶的感謝……可見,孩子內心的豐富是我們容易忽略的地方。
知識的掌握不僅局限在課堂上,也可以在課堂外。有一位教師借鑒了美術老師室外寫生的做法,她觀察到孩子們抱著美術本、拿著美術學具安安靜靜地坐在一個自己喜歡的位置開始寫生,雖然對于他們的要求只要把觀察到的畫出來即可,但仍然有的孩子,甚至平時淘氣調皮的孩子發(fā)揮了潛藏的天賦。于是,該教師大膽嘗試,也領著自己班的孩子到操場上,因為是班主任老師領著出去“上課”,孩子們更是覺得新奇和開心,整堂課老師只是提出一個要求——選取校園中最喜歡的地方,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過程中老師沒有點評打擾,相反,孩子們卻慢慢為了追求“更好”開始互相幫助互相學習,詞語、句子、標點,在交流的土壤中悄然埋下了種子。
由此可見,并非寫話本身讓我們望而生畏,而是我們并沒有真正走進寫話,發(fā)掘內在的豐富性、多樣化。
四、寫話教學開放化,突破局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伴喿x和生活”是寫話的血液,大量數據顯示,一個愛閱讀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要遠遠超過不愛閱讀的孩子。同樣道理,一個熱愛生活的孩子觀察力和表達力也是顯而易見的。教師作為傳到授業(yè)者,教材中的知識必然是我們的首要任務,然而,除此之外的文字來源更應該值得我們反思與提高。有的教師本身就不愛讀書、不愛生活,即便課本上的知識講的淋漓盡致,稍加拓展就會變得茫然??v觀古今知名的教育家,無一不是名副其實的“書蟲”“充滿生活趣味之人”。
曾經有幸聽到一節(jié)省級優(yōu)秀教師的寫話課,整堂課平淡有序,沒有太多花哨的裝飾,但是卻不知不覺被帶入其中,原因之一便是,教師整堂課中展示了她深厚的文學功底,每一句話的指導、每一個知識點的講解,都流露出平時大量的課外閱讀儲備,孩子們拋出來的詞語、典故都能一一接應,師生在妙語連珠中打開了思路,落筆成文時更是自然順暢。
而在我親自指導的一節(jié)寫話課《種草莓》中,為了讓學生看到草莓整個栽種過程,特別提前安排了“種草莓”活動,邀請家長協助幫忙,孩子們親眼看到了“翻土、平土、挖坑、栽種、固定、澆水”等整個過程,回到教室中交流探討,孩子們準確的描述、細致的觀察都為接下來的寫話教學提供了有力的素材。把寫話的大門打開,走到書的世界中,走到生活的天地中,才會讓寫話變得有血有肉。
總而言之,寫話教學包含著“寫”“話”兩個方面,只有孩子們愿意“說”、敢于“說”才能真正地愿意“寫”、敢于“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