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shù)民族學生是在母語環(huán)境里長大的,絕大多數(shù)人在入學前沒有說過漢語。甚至,有的地區(qū)的學生在接觸漢文字之前從來沒聽說過一句漢語。這就使得語言和文字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起跑,難免出現(xiàn)漢語言跟不上漢文字教學的矛盾。??提高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漢語水平,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和今后的社會生活都有重要的意義。那么如何提高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漢語水平呢?作為一名在彝民族地區(qū)任教的中學漢語教師,我認為:
一、加強學生的口語訓練。
培養(yǎng)漢語會話能力,提高漢語文水平的途徑是多方面的,如對話、講演、講故事、唱歌、朗誦、視聽廣播電視、錄象錄音等。如果我們認為在漢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把會話和識字結合起來,先會話后識字,那么民族學生漢語運用能力的提高將會出現(xiàn)一個新的局面。由于經(jīng)過了聽說訓練,就可以使學生的漢語口頭說話能力有所提高,從小便過了漢語言關,進而表述的自然、流暢、語句連貫,并能克服會讀不會聽,會寫不會說的弊病。
朗讀是民族學生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首先,要求學生用普通話,充分利用前面已學過的拼音基礎。要讀得清楚、響亮、不含糊。要讀得準確,不讀錯字、不丟字、不添字、讀流暢,要讀得有感情,讀出不同的語氣,讀出輕重緩急。通過“讀”的訓練,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課文,形成“篇”的框架,初步滲透從全文入手捕捉文章中心的讀書方法。其次,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述說全文、段落和詞句的意思,是民族學生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述說的正確、得體與否是衡量他們對課文理解程度的重要標志。述說的時候,要盡量用自己的話,不照念課文中現(xiàn)成的句子和段落。這樣既訓練了口頭表達能力,又可為今后的書面表達奠定基礎。
二、教師應如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1.要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個秘訣,尊重,贊許和鼓勵是培養(yǎng)學生自信心的手段。在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要注意自己課堂漢語的使用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其潛力。對于學生的回答肯定時適當加以贊揚和鼓勵,比如說:“好的,非常好!”
2.培養(yǎng)感情,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的情緒,老師的品德和威信甚至能決定學生學好一門學科,這就是一種感情遷移的現(xiàn)象。因此通過師生情感達成師生之間的雙方理解十分重要。教師要在課堂里用幽默風趣的語言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心理狀態(tài),代寫代發(fā)論文網(wǎng)還有教師要努力記住學生的名字。因為學生希望教師知道自己的名字,這樣他們覺得自己跟老師的關系很好,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這讓他們更加努力好好學習,取得的成績越大就越能提高他們的興趣,久而久之形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
3.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的教學內容
只有學生能用漢語討論日常生活中發(fā)生的事情時,他們才能感覺到漢語的有用性,于是,作為老師就應該盡量讓漢語走進他們的生活。教師為學生提供學以致用、由淺入深的真實情景,如買東西、問路、打電話、看病、應聘、采訪、評論等,借這些情景引導學生使用漢語。這樣讓學生把所學語言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并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不僅鞏固了教學內容,而且還激發(fā)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
4.開展競賽,調動學習興趣
學生具有很強的進取心和榮譽感,將競爭機制引入漢語課堂教學中來是激發(fā)學生興趣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