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就是我們語文課堂的一種憑借,是學習語文知識、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一個載體。既是一種憑借,我們老師就要在閱讀教學中真正的體現(xiàn),既是一個載體,教學中就必須充分利用。那么什么是文本解讀呢?文本解讀是讀者閱讀文學作品時憑借感受力和想象力而披文入情,動情關照的獨特的精神活動。文本解讀不但要解讀文本的字面意,更要體會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讓文本自己說話,準確理解和感悟文本。如何做到成功解讀文本呢?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站在作者的角度解讀文本,了解寫作目的
要想成功解讀文本,追溯作者的寫作目的或寫作背景,應該首當其中。因為文本解讀中,不了解作者就無法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孟子曾經(jīng)說過:“讀其書,頌其詩,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論世也。”真正的文學作品都傳達出一種強烈的生命感受,對作者的了解,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深刻的理解文本,還可以更好的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例如在教學《故鄉(xiāng)》時,對小說主題思想和篇末議論語句的理解無疑是教學的難點,這時就需要教師了解魯迅當時的思想狀況。1921年的中國,辛亥革命雖然已經(jīng)過去十余年了。但軍閥各霸一方,在帝國主義操縱下,混戰(zhàn)不已。各地軍閥自設關卡,自立稅局,自訂稅額,對老百姓橫征暴斂,層層盤剝,生活在這種社會現(xiàn)實中的廣大勞動人民,身受雙重壓迫,在饑寒交迫中痛苦掙扎,農(nóng)民生活日益貧困,農(nóng)村經(jīng)濟衰敗。面對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魯迅非常失望,希望找到一條實現(xiàn)新生活的道路,并始終不愉地去斗爭,實踐。明確了小說當時的寫作背景,這時再去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和篇末議論語句就容易多了。
二、站在《語文課程標準》的角度解讀文本,掌握難易程度
《綱要》指出: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jù),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因此,它毫無疑問地對教材、教學和評價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是教材、教學和評價的出發(fā)點與歸宿。因為無論教材還是教學,都是為這些方面或領域的基本素質的培養(yǎng)服務的,而評價則是重點評價學生在這些方面或領域的表現(xiàn)如何,是否達到了國家的基本要求。因此,無論教材、教學還是評價,出發(fā)點都是為了課程標準中所規(guī)定的那些素質的培養(yǎng),最終的落腳點也都是這些基本的素質要求。所以說要想做到準確解讀文本,必須依據(jù)《語文課程標準》,掌握難易程度。
三、站在編者的角度解讀文本,理順編排意圖。
每一冊語文教材,都分為幾個單元,每個單元的課文都是按一定的規(guī)律體現(xiàn)編者意圖的。因此,成功解讀文本,理順編排意圖也顯得至關重要。再拿《故鄉(xiāng)》為例,這篇課文在整冊教材中處于第三單元,本單元的課文還有《我的叔叔于勒》《孤獨之旅》《心聲》。這是一組寫少年生活的小說,這里所說的寫少年生活,并不是都像《孤獨之旅》《心聲》這樣,完全以少年人物為中心?!豆枢l(xiāng)》重在寫故鄉(xiāng)的人物變化,但是描寫少年閏土的片段膾炙人口,讓人印象深刻?!段业氖迨逵诶铡分饕獙懛评辗驄D對親弟弟的無義寡情,但它是通過少年若瑟夫的視角來表現(xiàn)這一人間悲劇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對人生、社會的某種認識。弄清四篇文章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再去解讀就各有側重了。
四、站在讀者的角度解讀文本,領會價值內(nèi)涵
特級教師于文正對解讀文本曾有過精辟見解,他認為,要想真正上好語文課,必須學會解讀文本,走進文本,深入挖掘教材,不能片面的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要挖出文字背后蘊藏的東西,只有鉆研出語文的味道來,才能上出有語文味道的課來。作為教師,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應站在讀者的角度,盡量發(fā)揮閱讀主體的能動作用,運用以有的對文本解讀的經(jīng)驗,跨越時空,與文本的作者達成心靈的共識,產(chǎn)生思維的共鳴。
五、站在學生的角度解讀文本,讓預設更充分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痹谡n堂教學中,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個性化經(jīng)驗可能會得出許多新穎的個性化的觀點,這就要求教師在文本解讀時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充分預設,有充分的準備來應對學生對文本的多元解讀?!胺彩骂A則立,不預則廢。”教師只有吃透教材,事先考慮在文本解讀時可能出現(xiàn)的種種情況,才能在課堂中得心應手。例如在教學《敬業(yè)與樂業(yè)》時,當我分析完全文的內(nèi)容和結構后,一名學生突然提出:“作者所論述的‘敬業(yè)與樂業(yè)’中的‘業(yè)’僅局限于狹義的職業(yè)嗎”我笑著說:“請你認真讀第7自然段,文中有一句話對‘業(yè)’作了詮釋?!辈灰粫海陀胁簧賹W生舉手回答:“由文中‘凡可以名為一件事的,其性質都是可敬的’這句話可以看出,‘業(yè)’的含義并不局限于狹義的職業(yè),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價值的事情,也可以包括學生的學習?!薄瓕W生的質疑是我始料不及的,但由于我在課前解讀課程標準,鉆研教材時,站在學生的角度,在預設中充分尊重學生,提供學生探索“未知”的時間和空間,因此,這全方位的預設就能使我在課堂上左右逢源,適時關注課堂上生成的新問題、新內(nèi)容、新方法、新過程,關注學生在課堂中個性化的生命活動,體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多元解讀。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痹谖覀兘庾x文本并追尋意義之際,或許發(fā)覺其意義就在我們解讀文本的過程之中。入境始于親,葉圣陶的“語語悟其聲”正是解讀文本的精華所在。在教學中,讓我們和學生一起尋找文本解讀的支點,滲透正確價值觀的教育,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走進文本,研讀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