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剪紙》是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民間瑰寶”,共三篇課文:《姥姥的剪紙》是一種民間藝術;《牛郎織女》是民間故事;《安塞腰鼓》是民間大型舞蹈藝術。
《姥姥的剪紙》主要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紙技藝高超的姥姥。說她普通,她實在不普通 ,她手里的剪紙會說話、會傳情,時刻牽動著“我”的心,承載了“我”太多的回憶與快樂;說她不普通,她實在又太普通,與所有的姥姥一樣,每天洗衣、擇菜、淘米、喂豬,樸實平凡,日夜操勞,與外孫相濡以沫。人常說“會讀書的人把書讀薄”,意思是善于提取書中精華。那么,讀完這篇課文,我們應該留下些什么呢?
、一位老人——“剪紙神”
這是一位怎樣的姥姥呢?姥姥是“剪紙神”。姥姥的“神”表現(xiàn)在哪里呢?一是用具的簡單: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張普普通通的彩紙,似乎信手拈來。二是動作的嫻熟,就那么“翻來折去”,一幅藝術品就新鮮出爐了。三是什么都能剪,只要是生活中有的,姥姥都能手到剪成“要什么有什么”了。四是“剪什么像什么”,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為了說明姥姥的剪紙的“神”,作者描寫了一個場面:姥姥是一個熱心腸“任誰開口都行”;姥姥是一個勤快的人“撩起藍布圍裙擦擦手”“接著干活兒”;姥姥是個剪紙技藝出神入化的民間藝術家:你看姥姥問明“派啥用場”“往哪貼”,自會剪出最合適、最理想的圖案讓對方“樂顛顛”而歸。
為了讓人信服,作者還舉了一個例子:姥姥可以盲剪出活生生的窗花來。你瞧,她“摸著剪窗花”剪得“身心入境”;你聽,她剪得得心應手“悅耳至極”。“豈”“ 嗬”幾個語氣詞將我親眼目睹姥姥高超技藝后的驚訝、驚喜甚至驚嘆表現(xiàn)出來。姥姥的手巧來自哪里?課文中講姥姥“數(shù)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燈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唯手熟爾!唯手熟,所以摸著黑也能剪出美麗的窗花來;唯手熟,所以姥姥的手就成了“眼睛”,好使的剪刀就成了“她延長的手指”,人刀合一,出神入化!
文章寫的僅僅是姥姥的心靈手巧嗎?不,更多的是從文字中傳達出來的一個立體的姥姥形象,她心地善良,她勤勞爽快,她有求必應,她廣結善緣。此時的姥姥是一個愛的使者,她用精湛的剪紙技術,美化了鄉(xiāng)村人的生活,藝術化了鄉(xiāng)村,使整個村子里彌漫著濃濃的親情與和樂。所以品味出心靈手巧是第一步,品味出更多的感受,才是文字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吧。因勤快,而手巧,因手巧心善,又讓鄉(xiāng)村的人們感受到了剪紙這門藝術帶來的生活的美好。于是“大平原托著的小屯里,左鄰右舍的窗子上,都貼著姥姥心靈手巧的勞作?!?/p>
二、一份親情——牢牢“拴”
課文講:“姥姥用剪紙把我拴在屋檐下”。表面上看,這里拴的是“我”貪玩的心,拴的是我的身。事實上姥姥是用她的剪紙為“我“營造了一個豐富多彩的剪紙世界,為我打開了剪紙的藝術之門,讓我感受到了濃濃的親情,從而“拴”住了“我”的心。
姥姥的剪紙像一壇老酒,香醇了“我”的一生。剪紙里藏著的濃濃的祖孫情:姥姥像牛一樣地傾心付出,“我”像兔子一樣無憂無慮地成長。姥姥的“拴”,拴出的是一份值得一輩子回味的祖孫情,拴出的是一片充滿綠意的悠悠思念。而這充滿綠意的思念,讓“剪紙”“刷刷”入夢來。
三、一生惦念——緊緊“纏”
后來啊,姥姥“用剪紙把我拴”變成“我總是纏著姥姥剪”,這個“纏”字,描繪出“我”對的剪紙及剪紙藝術的迷戀,描繪出“我”對姥姥與我剪紙聊天的依戀。文章描繪了幾幅牛兔剪紙圖。剪紙中兔子的快樂,不就是童年的我的快樂嗎?剪紙中老牛的敦厚,不就是姥姥的敦厚與樸實嗎?姥姥的關愛與牽掛,讓“我”擁有了別樣的童年的快樂!當然,這“栓”這“纏”都歸結于一個字:“神”!姥姥的剪紙“神”,神在它出神入化、化腐朽為神奇;神在它承載著的那份情——對外孫的親情,對鄰里的鄉(xiāng)情……它承載了太多太多,它已成為游子思鄉(xiāng)的一種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