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科舉制度,從隋朝開始到清末結束,經歷了一千多年。在這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充滿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酸辛與傷痛,多少讀書人把個人命運,身家前途全押在了科舉上,然而又有幾人能成為這場賭局的贏家呢?多少人賠盡了青春,輸?shù)袅巳松芏鄬氋F的東西。經濟上的困頓,靈魂上的痛苦,他們在世態(tài)淡涼中苦苦掙扎著、沉淪著。可以說,整部科舉制度史就是“孔乙己”們的血淚史。
清王朝的滅亡,宣告了封建科舉制度的終結。廣大中國知識分子終于從沉重的精神桎梏中解脫出來,有識之士結合時代的需要,開始反思那場發(fā)生在讀書身上并上演了一千多年的悲劇,魯迅先生用他那獨特的藝術手法,站在時代的最前端,創(chuàng)作了批判控訴封建文化教育和封建科舉制度的現(xiàn)實 主義力作《孔乙己》,深刻揭露批判了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本質。
作者塑造孔乙己這個藝術形象,運用了喜劇化的藝術手法??滓壹旱难哉勁e止、衣著穿戴,讓人感到好笑,他所出現(xiàn)的場合,也是笑聲一片,小說從頭至尾,始終笑聲不斷。其實,這是魯迅“以樂景寫哀,更見其哀”的高超敘事技巧 的成功運用。
孔乙己是一個帶有喜劇色彩的悲劇人物。他的思想、言行有些是很可笑的,而他的一生遭遇卻是十分悲慘的。根據(jù)作品敘述,孔乙己是一個沒有“進學”的老童生,也就是作品里所說“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的讀書人。當時的中國封建社會已經氣息奄奄,封建科舉制度行將滅亡??滓壹壕褪沁@個社會、這個時代所產生的畸形兒。
作品以咸亨酒店為背景,以酒店小伙計“我”的見聞為線索,把孔乙己的幾個生活片斷連起來,層次分明地展示出他那可笑而又可悲的性格,控訴了封建科舉制度封建社會的罪惡,咸亨酒店的顧客有明確的界限,靠柜臺外面站著喝酒的是做工的短衣幫,而“踱進店面隔壁的屋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坐喝”的是有錢的長衫客。對長衫客人要會侍候,對短衣主顧要會欺騙(賣酒羼水)。在這里,掌柜是一副兇面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作者以引人入勝之筆,把孔乙己這個與眾不同的人物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
而“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在咸亨酒店的環(huán)境里顯得很特別,“站著喝酒”說明他沒有資格擠進長衫客的行列,而是和短衣幫一樣處于被壓迫的底層??墒撬执┲L衫,說明他還放不下讀書人的架子,看不起下層勞動人民,他的這種窮人地位和富人思想之間的矛盾,構成了他那迂腐可笑的性格特征,并表現(xiàn)在各個方面。作品概括描述了他面帶傷痕,穿著又臟又破的長衫的可笑情狀;“之乎者也”的可笑語言;半通不通含有諷意的可笑綽號,然后便把他放在人們的取笑當中,通過他自己的語言來表現(xiàn)他的思想性格??滓壹浩扔谏嫞蹈`挨打,這本來就很可悲的,然而周圍的人不僅不同情他,反而以此來取笑他,是一種欣賞他人痛苦的麻木表現(xiàn)。然而孔乙己極力掩飾自己偷書行為并為之辯護的理由也是極為可笑的。當酒客們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新傷疤了!”因為還沒有點明他偷竊挨打,可以含糊過去,所以他不予回答,而是排出九文大錢,要兩碗酒及一碟茴香豆,以此來表明自己不屑一辯,甚至比短衣幫闊綽,與眾人不同。當人們明確指出他偷了人家東西時,他睜大眼睛說:“你怎么憑空污人清白……”他要極力掩飾自己的偷竊行為,不幸遭遇,維護自己的面子。當人們指名道姓,舉出證據(jù),說親眼看見他“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時,他便漲紅了臉爭辯:“竊書不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而且還要引經據(jù)典搬出孔老夫子的話來辯解,這是多么的可笑!讀書人竟然這樣高貴,連偷東西都要高人一等,而且偷了東西,挨了打,還要爭什么“君子固窮”的人格??梢姟叭f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封建思想,已浸透了他的靈魂,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不打上了這種思想的烙印。
孔乙己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思想?為什么會成為這樣的人?小說用一段插敘作了交代:“孔乙己原來也讀過書,但終于沒有進學,又不會營生”,封建教育制度毒害了他,造成了他屈辱而又自尊的性格,但他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沒有絲毫覺悟,他從不怨恨封建教育制度對他的毒害,而是悔恨自己沒有中舉,沒有能夠爬上統(tǒng)治者的地位。他以讀書識字為榮,沒有進學為恥。當人們問他,你當真識字嗎?他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接著人們又問他:怎么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他立刻顯出頹唐不安的模樣,臉上籠上一層灰色。這剎那間的神情變化,深刻的反映了他內心的痛楚,沒有進學是他最大的心病,最大的恥辱,最大的痛苦。偷東西挨打,受人嘲笑,使他難堪,也給他帶來痛苦,但他還可以睜大眼睛,漲紅了臉,極力掩飾、辯解,惟獨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這件事實在使他傷心,使他羞愧,連辯白的勇氣和理由都沒有了。這說明這件事給他的打擊實在太大了,也說明他中封建教育的毒太深了!即使到了要靠偷竊度日,受盡凌辱的境地,還被這種思想緊緊地束縛著,不能解脫,這正是小說揭示人物靈魂最深刻的地方。
孔乙己不僅在對待自己不幸生活時始終受讀書高人一等思想支配,就算是在他為別人打算的時候,也不能擺脫這種思想的影響,他教小伙計練字,給孩子們分茴香豆吃,完全出于一片誠心,表現(xiàn)了他的善良質樸。即使在這種場合,也情不自禁地要表現(xiàn)出他那種讀書向上爬的思想和“之乎者也”的迂腐氣。他的言行仍然是那樣的可笑,他不只是成為那些顧客取笑的材料,就是在孩子們面前也沒有得到正常人的待遇,只博得他們的一片笑聲。他在社會生活中,在人們的頭腦里不占任何地位,完全成了一個孤獨可憐的“多余的人”,“ 孔乙己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作品同情孔乙己的不幸遭遇,批判了他的迂腐可笑和周圍人們的冷酷麻木。并對他的悲劇結局做了暗示。
孔乙己終于被生活所迫。竟冒死偷到丁舉人家里去了,結果被打折了腿。當他最后一次出現(xiàn)在咸亨酒店時,“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只能用沾滿泥污的手走路,在人們的笑聲中慢慢地消失。他究竟什么時候死的,誰也不知道,只能做一個大約的估計——“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他活著的時候,只供人們取笑,死的時候,沒有引起人們的絲毫注意。他生的窮困屈辱,死的悲慘寂寞。他自始至終都做了封建科舉制度、封建社會的受害者和犧牲品而不得自知。封建統(tǒng)治階級不但在政治上經濟上對他進行了殘酷的統(tǒng)治,摧殘了他的肉體,剝奪了他的生路,而且在思想上精神上深深毒害了他,使他蒙受了極大的恥辱和痛苦而不覺悟,他至死都沒有明白是誰造成了他悲慘的結局。這恰恰上是這篇小說揭露封建社會制度,封建教育思想反動本質的深刻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