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初中課程改革最為核心和關(guān)鍵的環(huán)節(jié)就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方法,在課堂上紛紛采用一種討論的形式,并找到各種合適的討論方式從根本上將學生拉入課堂,參與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來。而作為引導者的老師要維護好課堂紀律。因為,雖然知道注入式傳統(tǒng)教學已不適應學生的要求,但對于紀律的維護使得眾多教師不敢涉足。其實,只要精心設(shè)計,互動不是難題,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使課堂成為探討人生真諦,聆聽天籟的場所,這才是新課標的真正理念教學新課程的改革?!?/p>
【關(guān)鍵詞】 參與式教學法 生物學習效率 主動參與 樂于探究 交流與合作
初中課程改革最為核心和關(guān)鍵的環(huán)節(jié)就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方法,在課堂上紛紛采用一種討論的形式,但是,我仍舊聽到一些教師的抱怨:一問三不知,討論就像石沉大海,音信全無。其實,互動不代表將若干題目擺出來,讓學生討論。沒有從根本上將學生拉入課堂,實際上這還是一種注入式的教學,學生就像抱著救生圈在海中漂浮,茫然無措。如何做到互動,實際并不難,下面,我就這個問題談?wù)剛€人的淺見及在具體教學實踐的一些做法。
一、課堂有效性和參與式教學法的含義
有效性是指在最短時間內(nèi)達到最佳效果,課堂有效性就是指課堂教學中通過師生共同的活動,使學生的學習達到預期的最佳效果。課堂有效性在本質(zhì)上取決于教師建立能夠?qū)崿F(xiàn)預期教育成果的學習經(jīng)驗的能力,而每個學生都參與教學活動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前提。
參與式教學法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把教師和學生都置于主體地位,讓師生雙主體在教與學之間相互參與、相互激勵、相互促進,共同完成教學任務(wù)。參與式教學法的參與包含以下3個層次:行為參與(動口、動手等)、認知參與(自主思考知識形成過程)和情感參與(興趣、體驗等)。這種方法以學習者為中心,充分應用靈活多樣、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讓具有不同特點的學生能夠有機會成為課堂的主角,滿足學生自我表現(xiàn)的需求,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參與式教學法提高生物課堂有效性的幾種方法
1 . 關(guān)心生活。從實際出發(fā)尋找生活中的生物實例,讓學生體會所學知識與生活的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生物是一門與生活聯(lián)系緊密的學科。我們教師要留心生活,讓生活成為教育的鮮活資源。利用實物使抽象知識形象化,讓枯燥的學習過程變得趣味盎然。其程序是:實物激趣——提出問題——相互討論——練習鞏固。例如,在講授北師版初中生物 “發(fā)酵技術(shù)-工業(yè)化的發(fā)酵技術(shù)-酶,教師首先拿出1包加酶洗衣粉,把問題呈現(xiàn)給學生:加了酶的洗衣粉為何洗滌效果好?學生看到平時經(jīng)常使用的洗衣粉居然與上課內(nèi)容有關(guān),頓時興趣大增,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本相關(guān)內(nèi)容,相互討論得出結(jié)論:酶具有催化作用。接著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洗衣粉的使用說明,提出新的問題:加酶洗衣粉的使用溫度為何不能超過60℃?學生在討論中明白酶需要適宜的溫度。最后要求學生用該節(jié)課學習的知識解釋加酶洗衣粉如何保存,達到前后呼應的效果,同時檢測和鞏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實物使學生感到所學知識離生活實際并不遙遠,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我成就感,滲透快樂教學的理念。
2 .直觀感知。只有把課本中的理性知識形象化,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本中的抽象詞語。因為抽象的知識是從具體的感性材料來的,只有正確地返還到生動可視的材料中才能準確地掌握。學生通過自己親手制作圖片,能夠更好地掌握圖片所傳遞的信息、知識。其程序是:確標——作圖——交流——練習。
3 .學生主導。在實驗課前選出幾名經(jīng)驗豐富、動手能力強的學生作為導生,教師先教這幾名學生,在實驗課中,再由這些學生指導小組其他學生進行實驗的方法。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chǔ)的學科,學生通過實驗操作獲得大量的直接經(jīng)驗,從而理解生物學的基礎(chǔ)知識和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但由于目前中國絕大部分中學都是大班教學,實驗課上教師往往不能親自指導每一位學生觀察、操作等,致使學習效率降低。針對這一情況,參與式教學法強調(diào)導生實驗法。其程序是:示標——演示——引導——評價。例如,學習“如何使用顯微鏡”實驗時,教師首先要出示教學目標,讓學生明白通過該實驗要掌握的內(nèi)容,然后在課堂上演示如何使用顯微鏡、制作臨時裝片等操作,選出導生,再利用課外活動時間指導導生操作該實驗,并對實驗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共同討論,找出解決辦法。在全班做實驗時,每位導生指導一個小組的同學,教師則對各小組進行總的指導,最后各小組的同學相互評價找出該實驗成功和不足之處。這樣做,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了具體的幫助,即時解決碰到的問題,大大提高了參與熱情,學習效果顯著。
4 .互動討論。教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而不是一個簡單的輸入知識的過程。學習不是老師主動的傳授,而學生自主地建構(gòu)知識的過程。所以,課堂上都要雙方的交流,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教師要打破師道尊嚴,要和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關(guān)系。教師要把自己從“權(quán)威教學”轉(zhuǎn)變到“共同討論”,把自己當成是學生學習的助手、一位引路人,與學生共建一種平等、互教互學的師生關(guān)系。讓學生進入平等的對話氛圍,享有平等對話的權(quán)利。?教師要引導學生相互爭論,相互啟發(fā),討論結(jié)束時,教師應作總結(jié),引導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從表層走向深層。其程序是:目標定向——創(chuàng)設(shè)情境——師生研討—鞏固練習。例如,在講授“傳染病及其預防”時,先由教師出示教學目標,為教與學進行定向,接著創(chuàng)設(shè)一個小情境:請兩位學生分別扮演闌尾炎患者和“非典”患者,兩人準備走進教室,問其余學生,是否歡迎他們進來。學生思考后不讓“非典”患者進來,教師接著提問:為什么?請學生思考。接著,播放“非典”的視頻資料,包括“非典”時期的新聞報道、人們新的衛(wèi)生習慣、政府及醫(yī)院采取的措施以及控制SARS病毒的研究成果等。不斷提出問題:為什么發(fā)現(xiàn)有疑似病人要隔離人們出門為什么都戴上口罩?等等。每個小組把自己的問題記錄下來,閱讀課本上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后,相互討論,得出問題的答案,再請每組派一名代表展示成果,最后師生由“非典”這一傳染病的例子,共同歸納出傳染病的概念、特點、傳播途徑、預防措施等內(nèi)容。
5 .角色扮演。通過行為模仿或行為替代來影響個體心理過程的方法。中學生普遍存在強烈的自我表現(xiàn)欲,一旦有了機會,他們就會想方設(shè)法贏得別人的稱贊,在稱贊中他們能夠獲得一種自豪感和滿足感。角色扮演主要是抓住中學生的心理,給他們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使其成為學習的主人。在生物教學中反復嘗試這種方法,發(fā)現(xiàn)學生特別樂意參與這種教學活動。其程序是:選擇主題——準備活動——實施活動——評估總結(jié)。并不是所有的生物課都能使用角色扮演法,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學生已有經(jīng)驗來進行選擇。例如,在講授各種細胞器時,可在課前布置學生預習,課堂上把全班學生分為8個小組,每組學生扮演1種生物類群,先小組內(nèi)部討論自己扮演生物類群的特點和作用,然后每組推選1名代表模仿馬季相聲中的“五官爭功”來夸夸自己,這樣易清晰地被學生記住了。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jù)不同的教材內(nèi)容、結(jié)構(gòu),教學需要選擇以上方法,也可將以上方法結(jié)合使用。
三、使用參與式教學法應注意的問題
1 .教師設(shè)計的問題要有層次,讓不同程度的學生有機會能參與進來。設(shè)計原則是以大部分學生為主,兼顧少數(shù)理解能力強、基礎(chǔ)好的學生,這樣就能讓所有學生有興趣參與,并逐漸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
2 .教師要善于鼓勵學生,并能求同存異。當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見解時,教師能面露微笑,盡管他說的不對,教師也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尋找其“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并指出期待。
3 .避免生搬硬套分組討論。參與式教學不能簡單理解為分組,而是讓所有的學生參與到教師的教學中來。分組與否,要看該班學生是否容易掌控,所設(shè)問題有無小組討論之必要。如果分組的話,小組人數(shù)一般不要超過4人。還應該注意,不是每節(jié)課都分組教學,中學生天性貪玩好動,分組便給他們集體說話、不思考問題提供了機會,這樣,課堂效率就勢必低下,所以在分組討論時還應充分考慮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和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
一些教師在參與式教學的面前猶豫徘徊,誠然,若是設(shè)計不好,課堂紀律散亂,學生起哄,教師無措。盡管知道注入式傳統(tǒng)教學已不適應學生的要求,但對于紀律的維護使得眾多教師不敢涉足。其實,只要精心設(shè)計,互動不是難題,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使課堂成為探討人生真諦,聆聽天籟的場所,這才是新課標的真正理念教學新課程的改革。”
參考文獻
[1] 盧長堂.《生物課堂教學技能訓練》.吉林: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 范春祥.《中學生物教學教法研究》.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
[3] 陸建身.生物教育展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