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互聯網+”教育的興起,它的產物之一微課已成為當下社會信息化教育的熱點。微課也會成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結合中職學校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現狀,論述了微課的概念、特點及分類等,并以全國計算機信息高新技術辦公軟件應用為例,探討微課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
[關 鍵 詞] 微課;互聯網+;中職;信息技術教學;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20-0114-02
每接手高一新生,面對那一雙雙迷惘的眼睛,教師總會笑容可掬地介紹本專業(yè)的三年規(guī)劃、學生大體可從事的工作,以及已畢業(yè)的學哥學姐成功的案例,來把這些還處于“失落園”的學生盡快拯救出來。十五六歲的孩子喜歡新鮮的東西,他們很快投入中職學校的學習生活中。這些學生的文化科成績普遍偏低,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如何能讓這些學生在中職學校得到進步,這就給我們信息技術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一、信息技術教學現狀
(一)學生水平差別大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基本上每個學生家庭有一臺或多臺,加上從小學開始他們已開始學習計算機課程,大多數學生已對計算機的基礎操作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水平差別特別大,有的學生連字都不會錄入,有的學生已對硬件系統(tǒng)了解得非常深入。
(二)教學方式
全國計算機信息高新技術《辦公軟件應用》是所有學生必修的課程,內容主要包括Windows操作系統(tǒng)應用、文檔處理的基本操作、文檔處理的綜合操作、數據表格處理的基本操作、數據表處理的綜合操作、演示文稿的制作、辦公軟件的聯合應用和桌面信息管理程序應用。這些內容都是在計算機實訓室里教學的。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是老師先講一下知識點,再把重、難點再強調一下,然后將題目對全體學生操作一遍。因為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學生不需看老師演示就可以獨立完成;有的學生只需看幾個知識點;有的學生正好適應老師的講演;有的學生則因為不懂根本記不住那么多操作步驟。所以每當老師講課時,就會出現交頭接耳的、趴在桌子上的……等老師講完讓他們操作時,有的學生快速進入狀態(tài),有的學生則不停地問老師。老師也是認為自己多次強調的重點學生根本不予理睬。
(三)教學目標
中職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課程主要是為了學到一技之長,為將來在社會上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做準備;其次是可以考一些證書,以備參加高職高考3+X,還有找工作時作為自己計算機水平的證明。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沒有合適的渠道得到最新的社會崗位所需要知識,因此就偏重了第二個目標,基本上是為了考證而學習,忽視了學生計算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
二、認識微課
(一)微課的概念和組成
中國微課探索與實踐的先行者胡鐵生老師認為:微課又名微型課程,是指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教師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技能點(如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或教學環(huán)節(jié)(如學習活動、主題、實驗、任務等)而設計開發(fā)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在線視頻網絡課程。
“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課例片段),同時還包含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助性教學資源,它們以一定的組織關系和呈現方式共同“營造”了一個半結構化、主題式的資源單元應用“小環(huán)境”。因此,“微課”既有別于傳統(tǒng)單一資源類型的教學課例、教學課件、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教學資源,又是在其基礎上繼承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資源。
(二)微課的特點
微課只講授一兩個知識點,沒有復雜的課程體系,也沒有眾多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對象,看似沒有系統(tǒng)性和全面性,許多人稱之為“碎片化”。但是微課是針對特定的目標人群、傳遞特定的知識內容的,一個微課自身仍然需要系統(tǒng)性,一組微課所表達的知識仍然需要全面性。
(三)微課的分類
按照課堂教學方法可以將“微課”劃分為講授類、啟發(fā)類、討論類、演示類、實驗類、自主學習類、探究學習類等。
三、微課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和反思
筆者從事信息技術教學多年,采用微課教學模式也兩年有余。接下來結合辦公軟件應用課程、中職學校的教學資源環(huán)境,探討微課教學模式的實用性。
(一)微課的制作
開學初,我們先召開備課小組(一般有8~10位教師教授同一科目)會議,確定每人分工;然后再確認每一章節(jié)的重、難點,以求在微課制作時細講;接下來再統(tǒng)一微課的細節(jié),包括界面版式等。每人錄好一個微課后再集中觀看,對每一個微課擇優(yōu)去差,形成標準后,其他單節(jié)的微課就照著做。全書的微課做好后,就形成一個科目教學資源,供全體同科教師使用。
(二)微課的應用
上課時,老師將本課程的所有或部分素材及微課放在FTP中,設置好學生權限后就可讓學生自行觀看操作了。優(yōu)秀的學生在遇到困難時會選擇性地看一下,學困生就會先看再做。這種模式就像是每位學生旁邊都站了一個老師,你需要老師指點老師就講,不需要時老師會一言不發(fā)。學生都按照自己的能力在操作著,老師在課堂上更“閑”了,只需走走看看,時而表揚鼓勵他們。微課不僅僅局限在課堂上,課前課后都可共享給學生觀看學習。東莞市教育局正在大力推廣的教育平臺“微課掌上通”就有這一功能,學生可以將老師上傳的微課視頻下載觀看,進行預習或查漏補缺、強化鞏固。
(三)微課的教學啟示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信息技術課堂更加充實,每位學生都有任務做,傳統(tǒng)課堂上兩節(jié)課的知識現在一節(jié)就能掌握,原先每節(jié)課的任務量現在也不再一刀切,雖然學生水平還是高高低低,但每位學生都得到了進步。微課在信息技術課堂中確實起到了促進作用,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廣。
(四)微課模式的反思
微課模式雖然對教學起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它易受教學設備、老師工作量等因素的影響。我們都有深刻的感受,制作一節(jié)微課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如果要制作一個科目的微課,花費的時間與精力就可想而知了。還有的地區(qū)學校教學設備不充足,如果在教室里播放微課,全體學生看著一個大屏幕,效果要大打折扣,這又回到了傳統(tǒng)的教學演示,不能充分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
微課模式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淡化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師生之間的交流,課堂氣氛會有所沉悶,如果忽視這一點,過不了多久,學生就會煩躁,因此老師不能讓學生一直看與做,而是要留出一定的時間進行點評,讓學生緊繃的大腦放松一下。
學生課前或課后從網上下載微課觀看,勢必要產生手機流量,所以老師要根據自校的情況合理安排這樣的作業(yè),以免讓學生和家長產生反感。
優(yōu)秀的事物要共享?,F在互聯網上有不少微課作品,但基本上是關于一個知識點的比賽作品。成體系的關于一個科目的微課集很少見(國外名牌大學的慕課除外)。我們不妨拋磚引玉,將這些微課上傳到百度文庫上讓更多的人受益。
四、結語
優(yōu)秀的信息技術微課程應該能用于預習、課堂和復習等多個階段,并且能夠跨年齡、跨地域多元使用。當前,微課教學模式正處于不斷探索階段,還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隨著“互聯網+”教育的不斷發(fā)展,它必將發(fā)展得更好,讓更多的人受益。
參考文獻:
[1]王景.微課在中職信息技術課程中的開展探析和應用實踐[J].現代職業(yè)教育,2016(2):26-29.
[2]羅佳令.微課在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廣東教育(職業(yè)教育),2014(7).
[3]聶希蕓.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2(1).
[4]胡鐵生.微課的內涵理解與教學設計方法[J].廣東教育(綜合版),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