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識字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本文從時代的需要和教學改革的需要出發(fā),結合識字教學及兒童的認知特點,汲取各種識字方法的精髓,構建了“低年級多元識字”教學模式。在“多元智能”《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等理論的指導和實踐的基礎上,本文詳細闡述了多元識字的特點、實施程序以及評價體系,得出一些具有參考和借鑒價值的結論。
【關鍵詞】多元識字 構建 識字樂園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充分擴大學生的識字量,教師除了幫助學生掌握教科書上要求的音、形、義都會的生字外,還要巧妙引導學生利用課外學習資源,培養(yǎng)學生自主識字的意識和習慣。因此“識字教學重點在低年級”,是對小學語文教學客觀調控后的必然選擇。但漢字情況的復雜也給識字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因為低年級學生在識字上存在記得快,忘得快的特點,故出現(xiàn)學習漢字回生率高的現(xiàn)象。如何根據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以及認知水平,在綜合各種識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優(yōu)化組合,找到一條既能為不同層次、不同智力水平的兒童所接受,又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潛力的識字教學的新路。這是每個語文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
一、以生為本,明確識字目標
傳統(tǒng)的識字教學比較枯燥,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情趣。低年級學生在學習漢字時,由于對漢字之間很難形成有效的聯(lián)系,因此記得快,也很容易忘卻。筆者在多元識字教學探討中,擬定達到以下的目標。
1.創(chuàng)新識字教學方法,拓展多元識字渠道,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的發(fā)展。
2.構建“多元識字”教學模式,探討新型的教學策略,提高教師的教育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
3.探討新課程下的多角度、多渠道、多人全程參與的識字教學評價,實現(xiàn)高效識字。
二、立足理論,構建學習型課堂
(一)研究的理論依據
1.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多元智能倡導積極的學生觀,因材施教的教學觀和多樣化的評價觀。主張通過多種渠道、采取多種形式、在多種情景下,考查、評價學生,使評價成為促進每個學生智力充分發(fā)展的有效手段。
2.《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理念的啟迪。新課標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經驗,注重教給識字的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管齊下,走優(yōu)化識字教學之路,讓學生高效率地識字。
3.以“兒童認知特點和心理發(fā)展水平”的理論為核心。兒童認知論指出,識字教學中應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對某種識字方法的適應性。我們的教學對象是豐富多采的,每個兒童都有自己的認知方式、特點,教材中采取一種識字方法是不夠科學的,會影響一批認知特點不同的兒童固有的內在潛力的發(fā)展,影響到教學過程的直接效果和兒童智力的發(fā)展。只有采用各種各樣的識字方法,才能充分利用兒童的智力發(fā)展優(yōu)勢,才能適合兒童的心理發(fā)展特點。
(二)多元識字課堂模式的構建
“多元智能”理論包括目標多元、內容多元、能力多元、思維多元、方法多元等。多元智能識字模式,根據低年段識字目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需要、興趣和潛能,創(chuàng)設多元性、立體化的識字環(huán)境,變換組合各種教學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提高識字效率,培養(yǎng)識字能力,以使不同智能結構類型的學生都能得到發(fā)展。該模式基本圖形如下:
1.模式特點:
⑴體現(xiàn)科學性。運用科學的識字方法、開展符合兒童識字心理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的高效識字教育。在各種學習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實現(xiàn)教師與學生“學”與“導”的有效互動,堅持“主體”“主導”的互動互補,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
⑵體現(xiàn)有序性。明確年段識字教學目標,科學設定課堂教學目標,圍繞目標展開教學,并遵循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依據學生對漢字感知——理解——運用的認知過程進行序化教學。堅持“三維目標”整體推進。
⑶體現(xiàn)多元性。秉承傳統(tǒng)識字的精髓,該模式的多元體現(xiàn)在導、學、練、評四個階段上,堅持“標準”與“多元”融于一體,重視發(fā)展學生的識字能力。
⑷體現(xiàn)情趣性。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種寬松愉快的環(huán)境,順應兒童心理,巧妙創(chuàng)設各種有利于學生識字的情境,設計多種教學形式,以調動學生識字的興趣。堅持“實”與“活”的有機結合。
2.多元識字課堂模式應用舉例:
2.多元識字課堂模式應用舉例:
多元識字的探究,有助于促進學生語言的內化、積累,積淀文化底蘊,形成人文素養(yǎng);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識字能力,并注意在識字過程中的感受,逐步感受到漢字在中華民族文化中的價值與意義;有助于優(yōu)化識字方法,使識字方法更加科學與實用。同時,也有助于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理解,從而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教師開展教育科研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科學業(yè)質量評價標準》廣東教育出版社.
[2]《中國教育報》第6470號,民辦教育版.
[3]《語文課程標準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小學語文教學》2008年第7、8期相關章節(jié).
[5]《小學語文教學設計》2005年3、5月相關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