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誦是通過反復誦讀達到準確記憶課文的一種閱讀方式,背誦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將來加以靈活運用。
不同的學生記憶能力不同,對待學習能力較困難的學生要有正確的背誦方法,并要給予恰當?shù)谋痴b時間。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以及背誦的內(nèi)容安排背誦時間。那么,是不是給的時間越長就越好?也不是。對于小學生來說,給的時間越長反而效果越差。因為他們的學習自覺性不高,給了過長的時間就有了拖拉的理由,越拖拉就越不想背,效果越來越糟。所以教師要幫學生合理安排背誦時間,這樣做有利于養(yǎng)成良好的背誦習慣。根據(jù)實際情況,如先要求他們能熟讀,讓他們放下包袱,任務可以較長時間完成,每天都能實現(xiàn)一定的目標。
教師要在課堂中給學生講一些名人喜讀書、善積累的例子。我國古今許多文人、學者學習語文都經(jīng)歷了熟讀、熟記乃至苦讀苦記的歷程,記憶力也得到了驚人的發(fā)展。魯迅先生幼年讀書時,能背誦《綱鑒》,后來他經(jīng)常是整本書地背誦,無怪乎他寫起文章來縱橫馳騁,揮灑自如了。巴金10歲的時候就可以將《古文觀止》里的200多篇文章背誦下來。他在晚年的時候說,他之所以后來成為作家,寫出了那么多的小說和散文,全靠當年那200多篇背誦的文章墊底。這些例子都用實際說明背誦不僅可以提高一個人的記憶能力,而且還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審美水平,豐富和提升自身修養(yǎng),好處是很多的。重要性明確了,學生對于背誦的學習就能充分重視起來。
要想讓背誦成為學生語文學習的一部分,真正提高背誦的效果,還需要教給他們一些有趣、可行的方法,是孩子們不斷對背誦有一種新鮮感,不斷涌出背誦的熱情。
一、熟讀記憶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課堂上,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如:自讀、接力讀、男女生賽讀、想象讀、分角色讀等等,通過熟讀體驗后,達到背誦的效果。特別是對理解能力弱的小學生來說,反復誦讀是個很好的方法。學生都喜歡朗朗上口朗讀這樣的短文,喜歡讀不妨就讓他們在課堂上多讀幾遍,有時讀過就記住了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高,在課堂上還完成了背誦任務,何樂而不為?教會學生背誦長篇課文尤為重要篇幅長的課文,學生想通過反復誦讀達到記憶就太費時間了。那么,就要理清脈絡分層次,幫助學生梳理文章內(nèi)容,找出關鍵詞背誦了。比如課文《麻雀》的外形描寫時,抓住“頭、背、腹、眼、嘴”這五個字,就能輕松背誦。還可以找一些表示時間、地點的詞語。例如,起初、隨后、開始、接著等,這些詞語不僅連接了課文還起到了提示背誦的作用。
二、理解記憶
小學生的記憶能力很強,對于記敘文不難理解,將課文讀一遍就能理解課文大意。但是,文中的用詞、造句需要學生加以理解并在今后的作文中恰當使用,這樣能夠積累詞匯,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小學生更難理解的是古詩和文言文,往往記住了文字沒有弄懂文字的含義,這樣沒過多久就將課文忘掉了,以在背誦時要加強對原文的理解。學生喜歡讀背古詩,因為古詩短小,押韻易讀,學生很容易記住。但是由于理解差異,學生會弄錯古詩含義,這樣對于學生學習古代文學不宜,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正確理解詩歌內(nèi)容后再背誦。學生弄懂后,也會根據(jù)詩句解釋回憶古詩原文,有助于學生對古文的記憶和學習。
所以,我們要高度地重視“背誦”這一重要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孩子們自主摸索出屬于自己的方法,學會背誦,讓背誦成為一種良好的習慣,也使我們教學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