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究同伴教育與“SMART”原則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方法:對4個班級125位大學生進行前測,分為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采用“同伴教育”、“‘SAMRT’原則”、“同伴教育與‘SMART’原則相結合”,控制組采用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數據處理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結果:前測獨立樣本t檢驗,顯示實驗驗組與控制組在學習態(tài)度上基本同質;不同授課方式上,64.8%的被試人選擇了“同伴教育加‘SMART’原則”;在活動頻率上,84.8%的被試選擇一節(jié)課中開展2到3個活動,在活動時長上,84%的被試選擇15到30分鐘,而在教師教授時長上,87.2%的被試選擇教師講授應在8到15分鐘。結論:不同授課方式對實驗組學生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有所改善,同伴教育“SMART”原則的結合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效果顯著。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學習態(tài)度 同伴教育 “SMART”原則
【基金項目】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同伴教育與“SMART”原則的嫁接(kg2015950)。
引言:互聯(lián)網絡時代,學生對課堂教學表現出明顯的不同?,F在的學生更加開放,表達自我需求的愿望更加強烈,人手一部手機,信息快速的更新?lián)Q代等等,給課堂教學帶來巨大的沖擊,傳統(tǒng)以教師教授為主的教學方式似乎越來越遇冷。本研究在前期觀察的基礎上提出假設:同伴教育及“SMART”原則相結合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可行有效。
1、研究方法
修訂陶德清教授編制的《中小學生學習態(tài)度自陳量表》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習態(tài)度量表》,對經貿專業(yè)隨機抽取4個班級進行前測,樣本包含125名被試,其中男生61名,女生64名。
自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生課堂狀態(tài)問卷》,包含5個題項,五級評分,其中第五題為反向計分題,問卷維度分為積極狀態(tài)和消極狀態(tài)。
采用被試間設計,四個班級分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一個班級為控制組,另外3個班級為實驗組,實驗組采用同伴教育、“SAMRT”原則、同伴教育與“SMART”原則相結合各一個學期,控制組采用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一個學期。
觀察法與訪談法相結合,施測采用統(tǒng)一指導語、統(tǒng)一施策,數據處理采用SPSS21.0軟件包,涉及的統(tǒng)計方法主要有獨立樣本t檢驗、描述統(tǒng)計等。
2、結果
2.1 兩組被試學習態(tài)度比較
采用組間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t=-0.189,p=0.09,說明兩組間被試差異沒有達到顯著水平。
2.2 不同授課方式被試課堂狀態(tài)比較
通過問卷調查、課堂觀察以及課后訪談,發(fā)現在課程喜好程度上,傳統(tǒng)教學、“SMART”原則、同伴教育三種教學方式的喜歡比例分別為8%、11%、18%,而“同伴教育加‘SMART’原則”的教學方式有93%的被試對課堂非常喜歡。在課堂參與度上分別為6%、13%、20%,而96%的被試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課堂任務完成度和注意力集中度上,前三種教學方式也遠低于同伴教育與“SMART”嫁接的方式,達到99%,注意力集中度達到94%。在課堂不良行為上,如缺勤情況、遲到情況、課堂玩手機、竊竊私語等情況降低到2%,而在前三種教學方式下不良行為分別高達89%、64%、54%。
2.3 “同伴教育與‘SMART’原則相結合”的授課方式活動頻率及時長比較
通過觀察與訪談等方式,采用“同伴教育與‘SMART’原則相結合”這一教學方式的班級32名被試,在活動頻率維度上有27人選擇在一節(jié)課中開展2到3個同伴教育主持人開展同伴教育活動,占總人數的84.4%,而選擇一節(jié)課中開展1個活動或3個以上活動的比例分別為6.2%和9.4%;在活動時長維度上,有29人選擇15到30分鐘,占總人數比例的90.6%,選擇7-8分鐘或30-45分鐘的被試比例分別為3.1%和6.3%。進一步交流探討發(fā)現,在教師教授內容時長維度上,有28人選擇8到15分鐘,占總人數的87.5%,選擇其余兩個時間的被試所占比例分別為9.3%和3.1%。
3、討論
3.1 兩組被試學習態(tài)度比較
通過2組間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差異不顯著,也即實驗組和控制組基本同質。這可能與經貿學院各班男女生性別比例均衡,人數基本平均,每個班級31或32人,以及被試對專業(yè)大體的期望類似等因素有關,可以進行被試間實驗設計及實施實驗處理。
3.2 不同授課方式被試課堂狀態(tài)比較
相比傳統(tǒng)教學方式、“SMART”原則及同伴教育,同伴教育加‘SMART’原則的教學方式課堂上,被試對課程喜好度、課堂參與度、任務完成度、注意力集中度這些積極方面都有較大的提高,而課堂不良行為也大大降低,這可能與同伴教育以班級同學作為課堂主持人,被試更愿意聽取同齡人的語言和知識宣傳有關,同時,融入“SMART”原則,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定時定量完成任務才能獲得加分或獎勵(即定績效),在限定時間內完成一定的工作,這一方式大大激發(fā)了小組間的競爭和小組成員的參與度,課堂上缺勤、遲到、課堂玩手機、竊竊私語等不良行為自然減少。
3.3 “同伴教育與‘SMART’原則相結合”的授課方式活動頻率及時長比較
在活動頻率上,84.4%的被試選擇了一節(jié)課中開展2到3個活動,極少數被試選擇了1個或三個以上,這可能是由于開展2至3個活動,整個課堂中有4到6位同學主持,“SMART”原則的定時定量定績效激發(fā)現場氣氛,同時可以基本保證大多數小組都有機會展示小組成果,獲得嘉獎等有關,當然個別沒有機會展示的少數小組,下次課程他們可以通過小組的共同努力獲得機會,既鼓勵了絕大多數被試又激發(fā)了少部分同學下次更加積極參與的動力。選擇1個活動或3個以上活動的被試較少,可能是由于一個活動內容單一或活動過多弱化了課程的主題,機會過少或者人人都有機會,都有可能會致使參與課程的積極性大大降低。
在活動時長上,90.6%的被試選擇一節(jié)課中活動開展在15-30分鐘,這可能與被試精力由剛開始被同學吸引慢慢被課程內容吸引,參與中有討論和充分的交流,思想邏輯不斷深入,同時有老師引導和中間的小憩等有關。這一點印證了心理學對課堂上學生的注意力一般在5分鐘左右的研究結論,之后需要調整方式,勞逸結合激發(fā)并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顒訒r間過短,意猶未盡,時間過長,課堂管理易松散,均達不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4、研究結論
相比以講授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以及分別引入同伴教育、“SMART”原則的教學模式,同伴教育與‘SMART’原則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由班級學生帶領大家一起開展課堂活動,并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相應任務,即生活又緊張,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效果顯著。這一模式能夠大大提升大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改善大學生課堂上手機不離手下課抬頭走的不良現象,人人積極參與課堂內容和活動,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知識把握和深層體悟。
當然,同伴教育與‘SMART’原則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運用過程中需要注意課前組織、課中把控,課后反思,具體如下:一是教師需要在課前認真組織,并提前與主持人做好溝通和主持的技巧培訓,提升學生同伴教育主持人的課堂管理能力;二是在課堂上做到公平公正,讓參與者有所獲,聽者潛移默化,不參與無所獲,最終達到人人參與其中的效果;在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教師要做好引導發(fā)揮的主導地位,將課程理論用8到15分鐘的時間間斷地講解完成,協(xié)助主持人做好班級課堂管理和總體掌控;三是課后反思本次課程還有哪些更好的教學方式,出現的意外情況下次如何靈活處理等。
參考文獻
[1]中國計劃生育協(xié)會.同伴教育手冊[M].中國青年網絡,2006:12.
[2]沈力曄,楊志堅.大學生青春健康“同伴教育”實踐探討[J].中國性科學,2013,22(3):64-67
[3]沙海燕,柳晨.普通高校普及大學生健康教育課程的現況調查[J].中國臨床康復,2005,9(32):97.
[4] 韓云濤.同伴教育在學校健康教育中的運用[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4,25(1).
[5] 彭劍鋒.人力資源管理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9
[6] 李字慶. SMART原則及其與績效管理關系研究[J]. 商場現代化,2007(19):97.
[7]Stephen P.Robbins.essential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7
Peter F. Drucker. 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1954
[8]朱念恩,劉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創(chuàng)新:同伴教育[J].新校園,2015,2:88
作者簡介:朱念恩(1980.06-),男,漢,安徽蚌埠人,臺州科技職業(yè)學院,講師,機械學碩士,研究方向:機械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