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新課標的逐步實施,要想激活思想品德課的課堂氣氛,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就要求教學應圍繞學生的需要展開。本文基于一些教學實踐,對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方法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和探討。
【關鍵詞】教學方法 教學導入 主體參與 人本觀念 良好習慣
新課程改革勢不可擋,課改前的中學思想品德課的主要弊端在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基本屬于填鴨式的“滿堂灌”。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四十五分鐘,不留給學生充分的主動學習時間。實質上具有重教師主導作用、輕學生主體作用;重知識灌輸、輕養(yǎng)成教育;重課堂教育、輕社會實踐;重學校教育、輕社會教育等諸多特征。而現行的初中思想政治新課程力求倡導課堂教育的實踐性,提倡教師要構筑新的教育理念,突破舊有的封閉、單一、機械的教學模式,在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方式上要大膽革新,創(chuàng)新方法,達到真正調動和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實現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作為一名初中思想政治教師,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做了一些嘗試,在創(chuàng)新教學上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借此談談自己的想法。
1、引起學生主動學習思想品德的興趣
如果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思想品德的習慣,就需要引起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快樂地進行自主學習。所以,教師找到相應的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極其重要。例如,教師在教學《讓生活充滿陽光》這一課時,可以通過PPT對學生進行講解,通過為學生播放視頻短片來對課堂內容進行講解。視頻內容則應該包括如何讓生活充滿陽光的具體做法,如,經常參加文體活動以及進行體育運動等。通過視頻能更直觀地讓學生理解所學知識,這樣一來,就能有效地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用這種方法激起學生主動學習的效果則更為顯著。
2、契合思想品德目標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
傳統(tǒng)的思想品德課枯燥灌輸大道理,讓學生覺得思想品德課沒有實際用處,因而產生對課堂的反感和應付情緒。初中思想品德教師要明確思想品德課的德育目標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讓學生形成良好品德與個性,因此,教學中必須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將教材知識和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參與社會的體驗統(tǒng)一起來,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起學生的聯想,產生正確的體驗,實現心理的共鳴,更好地接受教材觀點。例如,在《誠信是金》教學中,教師可以設問:你在平時經歷中,是否發(fā)現自己周圍有對人不守信用、對事情不負責任的現象?你怎么評價呢?你是否有過這類行為?你做過后心里有哪些感想呢?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評價和自我反思,體驗到誠信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就蘊含在生活實踐的點點滴滴中,實現思想和覺悟上的升華。
3、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教學導入的情境化,重視前奏
教學中,新課導入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教師譜寫一首優(yōu)美教學樂章的前奏,是師生間情感共鳴的第一個音符,也是師生心靈溝通的第一座橋梁。精煉、貼切、感人的情境或其他形式的導入,可以使學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激發(fā)其思維和求知欲,還可以借此交給學生一把打開新課大門的鑰匙,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它在整個教學中起著誘發(fā)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乃至激情的作用。為此,我們教師要注意教學導入的情境化,重視教學前奏。
在新課進行前,教師可以編擬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富有啟發(fā)性的情境,引導學生回憶、聯想或滲透本課學習目標、研究的主題。當然,導入設計要符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符合學生實際和課型的需要,力求做到短小精悍,形式多種多樣。諸如:
(1)引用故事導入法。中學生都愛聽故事,教師可根據思想品德教材內容的特點和需要,選講他們熟悉的或與其生活聯系緊密的故事片斷給學生聽,也能提升其興致,進而導入新課。
(2)列舉學生身邊事例導入法。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共鳴,有利于調動學生對身邊人、事、物的關注。為此,導入時可設計引用身邊事例。如講身邊某同學因學校及師生資助終返校讀書一例,引入《維護受教育權》教學內容。
(3)穿插社會熱點導入法。以社會熱點導入,能引起學生注意,為新知識學習做好心理準備,如把從電視、報刊、網絡上看到冰雪災害、地震等導入《負起我們的社會責任》的學習;由減免農業(yè)稅、加強新農村建設、西部大開發(fā)等導入《全面建設,實現小康》、《共建美好和諧社會》等;由召開的人大會議,代表們深入走訪,集中民意,積極撰寫提案,反映人民心聲,導入《適合國情的政治制度》內容的學習,以社會熱點內容導入課堂教學,能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世界,關注自然,關注人類的發(fā)展。
4、教學過程中,還應重視學生主體,突出“主體參與”,要有“人本觀念”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離不開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因此,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美國課程學家多爾認為,在現代課程中,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更應該承擔起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責任,創(chuàng)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
(1)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出現,更要在科學、和諧的教學活動中進行。目前的政治課教學中,我們教師仍然是在唱主角,在盡情地灌輸,即使讓學生講,也不能有與自己意見相左的東西,一派教師主體性的體現。這種教學方式的課堂里往往充滿著嚴肅的氛圍。要打破這種沉寂的氣氛,可以將活動在適當的時機引入課堂,這種方法既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合作交流的空間,又能夠放手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獨立見解。
(2)通過小組協(xié)作,激發(fā)學生的主體作用。“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也”。新課程要求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在課堂教學中我盡量為學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總之,大膽改革政治課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不僅能增強學生對政治課的興趣,而且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為他們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