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已經(jīng)無法適應現(xiàn)階段社會發(fā)展的需求,我們的教育將發(fā)生重大變化和改革。隨著新課改的全面實施,教師也將轉變教學觀念,必須擯棄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找準自我角色適應學生。作為英語教師,時刻記住新課標倡導的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行動上理論的先導,而作為教育先導者需要正確的理論導向,所以,找準角色定位是關鍵。
一、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
(1)教師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的關鍵人物。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知識量的增多和社會的不斷進步,信息技術也廣泛地運用到我們的教學之中,學生現(xiàn)在不會僅局限于在書本上得到知識信息,還可以從多個其他渠道獲得,他們有時候比老師了解的還多。教師要在短暫的三年時間里把知識全部傳授給學生是不可能的,教師作為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已經(jīng)動搖,傳授知識方面的職能變得復雜化,不再僅傳授書本知識,而是引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獲取有用的知識,能夠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和學會處理各種有用信息的方式。
(2)教師是學生進行綜合活動的引導著。大家都知道,優(yōu)秀的教師不僅懂得“授之以魚”,更能夠“授之以漁”。我認為,教師首先在教學活動中增強自身綜合能力,增強教學設計指導意識。然后,有的放矢的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小組探討和探究。在教師的細心引導之下,學生能夠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形成良好的情緒。教師應在綜合性學生活動設計、方式方法上進行有效指導,學生才能方向明確的去開展活動,提高知識水平。新課改的全面實施,為構建良好師生互動平臺創(chuàng)建好的理論方向,教師的教學觀也相應的發(fā)生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發(fā)生根本轉變,英語活動中的主體,主要是師生共同體現(xiàn)的,建立在主導地位的基礎上,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換句話說,教師是教學情境設計者,是幫助學生尋找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的點撥者,是學生情感態(tài)度形成的引導著,在這一過程是新課改下教師角色轉變的正確定位。
對英語學科教學來說。首先,英語教師是學生活動的設計者。一堂好的英語課能夠讓學生充分進入教學情境之中,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喚起他們英語交流的渴望,他們會主動參與其中。英語教師應該根據(jù)不同類型的話題設計情境,充分發(fā)揮空間道具的力量,以真實的環(huán)境模擬強化學生的英語能力,以真切的感情調(diào)動學生參與認識活動的主動性,以蘊含的情感態(tài)度教育學生培養(yǎng)正確的“三觀”,達到教學最終的三維目標——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和體驗中西方文化差別。讓學生在情境教學活動中掌握知識。
其次,老師說學生綜合活動思路的點撥者。教學活動中最出彩之處,就是對學生活動進行一些正確的點撥了。抓住緊要環(huán)節(jié)的點撥,實質上就體現(xiàn)了英語閱讀的實質,讓學生在發(fā)揮自我能動性的過程中,發(fā)揮自身主體學習的作用,這取決于教師是否正確點撥。
二、在“教”“學”之間,教師要扮演“紐帶”作用
課本是知識的載體之一,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作為教師,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從教材中把知識轉化為自身的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就是連接的“紐帶”作用,充分讓學生走進教材,感悟教材。我們的教學目的就是處理學生與教材交流時遇到的問題和障礙,引導學生更好的感知課本知識。我們不能把課本知識強行灌輸給學生,承認學生學習的差異性,因地制宜。教師如何扮演好“紐帶“作用呢?我認為首先要讓學生對教材感興趣,否則即使再牢固的紐帶也無法連接好兩者。我們要根據(jù)學生的差異性減輕學生學習的心理負擔、提高學生基礎知識。讓學生帶著興趣去學習單詞語法,給予一定的物質精神獎勵,讓他們體會學習是一種享受而不是負擔。
三、在生活中,教師扮演“親人+朋友”的角色
親人角色是針對低年級學生而言,對于職高生來說,我們讓學生更多的體驗是親人加朋友的角色,在如今社會大環(huán)境中,大部分學生父母遠離他們外出打工,他們?nèi)鄙儆H情,需要關心需要溫暖,很多問題學生的違紀行為是為了得到大家的關注,他們需要愛和關心,作為老師應該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親人來關心,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無私的幫助和在乎。朋友角色主要運用到與學生日常溝通中,教師要了解學生就要多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與學生有共同話題,讓學生感覺到,有時候老師也并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朋友,讓學生愿意與你交談,愿意與你分享他們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建立和諧師生關系也是一種重要角色的扮演。
四、教師參與學習也是一種角色扮演
在教學之中,我們應該拋下教師的光環(huán)學生一塊學習,人無完人,教師也會犯錯誤,和學生一起學習探討建立良好師生關系。在社會飛速發(fā)展,知識快速更新的時代,教師也不是萬能的百事通。師生共同學習的時代已經(jīng)來臨。新形勢的課堂教學,師生是學習的共同體,在課堂上與學生的交流、溝通、共同探討完成任務,與學生進行廣泛的信息交流,實現(xiàn)師生間共同進步、相互影響、相互彌補。在課堂上,我們教師角色徹底轉變的同時,也特別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教師應明晰自身優(yōu)勢。教師在教學中學會自我反思,對自己的教學設計、學生的學習行為、教學策略以及產(chǎn)生的結果進行預測反思和教后反思,與他人合作反思,從中找到自我的優(yōu)勢和劣勢。我們要在實踐中加強自我的優(yōu)勢,找到自己適合的教學方法,如善于煽情的教師可以思考如何讓自己的課堂涌動激情,善于引導的教師則考慮如何讓學生更好進入探究思考模式。朝著自己擅長的方向充分發(fā)揮教師優(yōu)勢,激發(fā)教學潛能。
面對新課程改革,教師引來了機會也將面對挑戰(zhàn)。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只要我們明確自己的目的,在教學實踐中加強學習,反思中努力提高,就一定能夠融入新課程,與之共同發(fā)展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