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階段教學中,可以靈活采用不同教法,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一、可在地理教學中利用美育的規(guī)律,指導學生學習地理知識。
案例一:七年級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的第一節(jié)“地球和地球儀”
課后活動題:制作簡易的地球儀。在制作時,學生動手同時又用腦,既要利用球體對稱找到兩點代表地軸和地表相交兩點(南北極點),又要擺好地球和地軸角度,同時還要注意地球儀的美感,而且球體表面還要繪制圖案(經緯線和大洲大洋),這期間很多方面都要用到美術知識,學生在制作中可能要在平面紙中不斷練習才能轉匯到立體的球體中,繪制中還要注意比例協(xié)調,最終做成一個簡易地球儀。
案例二: 七年級上冊第四章“居民與聚落”的第三節(jié) “人類的聚居地—聚落”
在處理本節(jié)內容時,可先讓學生欣賞不同聚落的美,如東南亞的吊腳樓、福建碉樓、江南水鄉(xiāng)、山西喬家大院。。。然后再讓學生緊密結合所學地理知識分析其形態(tài)差異原因,簡短小結。并且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在白紙上設計各地不同的聚落,并說明設計此種聚落原因。這處知識講授中的處理方式,于整個過程體現(xiàn)了聚落形態(tài)的美—建筑美,給學生們地理思維的啟發(fā),學生有所感有所思最終回歸于地理知識的歸納運用,又使學生在運用地理知識能力上有極大地提高。
二、可加強自然地理知識的講授和引導,提升學生地理思維。
案例一:初一上冊 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第一節(jié)位置和范圍
本章是學習區(qū)域地理的起始篇章,在初中地理知識結構的形成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將上冊所學的地形、河流、氣候等知識運用于某一個具體區(qū)域的學習過程中,同時也為后續(xù)學習不同地區(qū)和國家地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這一章的地位可見一斑,因此在講授時可著重講它的位置和范圍,同時又把七年級上冊的地球知識加以復習,例如東西經劃分、東西半球劃分、海洋陸地劃分、大洲大洋劃分,經緯度定義、QRGAOgQTTekCpshnaWZ6MA==經緯度劃分。。。在講解時注意以上舊知識點的復習,耐心給學生分析,從而達到溫故而知新,使學生更易于分析出亞洲的地形特點、氣候分布、河流分布規(guī)律。
案例二:初一上冊 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地區(qū)和國家
第一節(jié)日本
教材中,明顯弱化了日本的自然地理部分,突出了日本的人文地理特點。而為讓學生更好理解日本經濟文化特點,課上可加入日本的自然地理部分。首先可引導學生讀圖7.1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并讓學生估算日本經緯度位置。在明確了日本的位置和范圍后,再引導學生讀圖7.2日本的地形,認識日本的地形特點和河流分布特點。
把教材這樣處理,使學生在學習了解日本經濟和文化特點時會“水到渠成”。
案例三:初一上冊 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地區(qū)和國家
第四節(jié)俄羅斯
本節(jié)具體包括三部分,即“橫跨亞歐大陸北部”、“自然資源豐富,重工業(yè)發(fā)達”和“發(fā)達的交通”。
這三部分按照由自然到人文,以步步深入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也可結合課堂活動,先是讀圖7.48 俄羅斯的地形,讓學生分析俄羅斯的位置和范圍(俄羅斯的半球位置、海陸位置、經緯度位置),從而得出結論: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然后讓學生分析表7.3,結合圖7.48歸納俄羅斯地形的主要特點,從而分析出俄羅斯的自然環(huán)境特點:地形地勢以平原為主,東部多高原、山地。主要地理事物自西往東依次為: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河流受地勢影響均為自高流向低。讓學生讀圖7.49俄羅斯氣候分布圖,引導學生分析俄羅斯是以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最廣,并結合學生實際(學生身處烏魯木齊,也是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有親身體驗)分析這種氣候特點:夏季短促溫暖,冬季漫長寒冷。這樣本節(jié)有了俄羅斯自然環(huán)境講解鋪墊,再分析其經濟特點時學生易于理解!
三、可充分利用教材演示實驗,讓學生動手操作,加深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案例一:初一上冊 《地形圖的判讀 》
演示實驗“制作地形模型,認識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線特征”,參考教材圖示,用橡皮泥制作一個等高線地形模型。在所做模型中找到陡坡和緩坡,再對照圖,比較陡坡和緩坡的等高線疏密差異。
學生動手做等高線地形圖,把抽象的地理事物轉變?yōu)榭梢姷哪P停苤庇^很形象!
案例二:初二上冊 《自然災害》
演示實驗:“自然災害的類型及其危害防御” , 做 “不同強度水量沖擊對泥土的影響”,讓學生利用簡單易用器材驗證滑坡和泥石流的發(fā)生,讓學生從實驗中得出結論!
案例三:初二下冊 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qū)----黃土高原
演示實驗“在相同條件下植被對水土流失的影響”討論水土流失與地表植被的關系,討論不同的土質(沙土和黏土)、不同的坡度(陡坡和緩坡)、不同的降水強度(暴雨和小雨)對水土流失的影響。
案例四:初二下冊 高原濕地-三江源地區(qū)
演示實驗“湖泊、沼澤---河流的天然調蓄器” 河流水量變化與湖泊水位變化關系,廣布沼澤像海綿一樣,吸納大氣降水和冰雪融水,也對河流流量起著天然的調蓄作用。
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聯(lián)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現(xiàn)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fā),采取“因材施教”的靈活教法,激發(fā)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地理學習能力,形成主動學習的態(tài)度,從而提高學生的地理探究能力。
(作者單位:新疆烏魯木齊市第十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