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蓮
摘要:“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為了讓學生體會到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這個知識點,教師通常要設計學生折角,做活動角比大小,做出大小不同的角,以此作為學生建立角的大小認知基礎。通過幾次研究課的磨課過程,幾次的實踐證明,操作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的是否有效,關系到教學效果的成敗,這一現(xiàn)象,引起了我新的教學思考。
關鍵詞:角的初步認識;操作;思考
一、 兩次不同的操作設計
(一) 學生對角的認識有了感知以后,教師的下一個環(huán)節(jié)通過操作活動感知角的大小。
師:孩子們,你們想做一個角嗎?生:想;師:請你們利用手中的材料,做一個角,看看誰做的角大?誰做的角小?老師剛說完,學生就迫不及待的開始做了,孩子們現(xiàn)在熱情高漲,有的拿出一張紙在折角,有的孩子在折一架飛機,說飛機上有角,有的折五角星,三角形的、房的都有,還有用兩根小棒擺成一個角的,用剪刀剪角的……
本想通過做活動角,讓孩子感受到角的大小與角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可看見孩子的操作,完全在一種失控的狀態(tài),這一操作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顯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操作沒有引起學生去發(fā)現(xiàn)角的大小與邊張開大小的關系,這樣設計是無效的。
(二) 我為了讓孩子更好的理解“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突破這一難點,我在操作設計中設計了一個“變變變”的活動。孩子看到了老師手中的角,萌生了玩的興趣,我的目的就是要讓他玩角,在玩的過程中,利用學具盒中的活動角,探索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師:現(xiàn)在看老師的角,它是會變的,你想變嗎?那就聽從老師的指揮;師:變變變,請你把角變的比老師的角大?生:把角的兩邊拉開,角就變大了;師:你們能變得和老師一樣大嗎?(剛才還在玩角的孩子的注意力馬上被老師的問題吸引過去了,都想變得和老師一樣,他就注意調整角的兩邊張開的大小,這樣讓每個孩子在玩角的過程中體驗了角的兩邊張開得越大,角就越大。)師:變變變,現(xiàn)在老師的角變小了,怎么變?生:角的兩邊合攏就小了(學生嘴里說出了張開、合攏)。就在這時,我及時總結: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系?學生順勢利導就回答出了:“角的兩邊張開得越大,角就越大;反之,就越小?!?/p>
學生在玩角的過程中,真正感受到了角的大小關系,在頭腦里切實建立起了角的大小的表象。這樣的操作是有效的。
二、 兩次操作設計引起的思考
第一次設計讓孩子們只憑自己的興趣隨心所欲,出現(xiàn)了五花八門的情況,沒有達到效果,操作失敗。第二次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結果——效果良好。通過兩次親生經歷的操作教學活動,我在反思操作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老師們需要做出這樣的一些思考。
(一) 提高操作活動重要性的認識
在平時的教學中,由于一節(jié)課的時間只有40分鐘,而操作活動需要占用大量的時間,常常導致原定的教學任務完不成。老師們往往只追求所要達到的目標——操作結果,貌似熱鬧、自主的操作,實則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一堂課熱鬧之后什么也沒留下。久而久之,既影響了課堂教學實效,又使教師對操作活動失去信心,造成老師們?yōu)榱瞬僮鞫僮?,平時的隨堂課根本不進行操作活動。
(二) 明確每次操作活動的目的要求
數(shù)學知識中較抽象的概念、法則、公式,我們往往都要讓孩子親身經歷操作的過程,讓孩子建立正確的表象,以此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操作只是一種手段,不是目的。教師作為操作的組織者,設計者,心中要明白,每次操作應該明確操作的目的和要求,每次操作給學生提供怎樣的感性認識,建立怎樣的表象。學生作為主體參與者,還要安排好操作的順序,步驟.這樣,在活動時就能確定自己操作的方向,主動參與到活動中去。
(三) 精心設計操作活動的每個環(huán)節(jié)
1. 操作常規(guī)要規(guī)范
為了保證操作的有序進行,真正為數(shù)學學習服務,教師要提前檢查學生的材料準備情況,及時做好調節(jié)工作。操作前適當留白,引導學生對操作的方法與步驟進行一定時間的思考,明白自己將要進行什么操作,怎么操作,目的是什么,這樣才能確保操作的順利進行。如果需要進行小組合作操作,就要進行必要的分工,明確具體要求。
2. 操作設計要可行
由于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我們在組織數(shù)學操作活動中,就要充分考慮到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學生特點,循序漸進。根據需要是全班操作、分組操作還是個別操作,要引導孩子清楚每一步的操作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抓住孩子的思維和興趣。
3. 操作材料要合適
操作材料是否合適,直接關系到他們參與操作的興趣,探索與操作的效果,也直接影響到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因此在教學中要緊緊圍繞操作活動的目標,充分挖掘活動本身的潛能,選擇合適的活動材料。在角的認識中,讓孩子比較角的大小,就要選擇合適的材料,用兩根小棒做的活動角,就是比較角大小的恰當材料,它方便,容易變化,容易觀察,角的大小是由于角的兩邊張開的大小引起的變化。
(四) 及時提煉操作活動的數(shù)學知識
數(shù)學課堂中,操作只是教學的手段,不是目的,但是,有效的操作活動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所學數(shù)學知識,將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讓孩子內化,吸收,建立正確的數(shù)學概念,知識結構。由此,在操作的過程中,要及時提煉所隱含的數(shù)學知識。而不是操作完了就結束,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的各種“經歷、感受和體驗”。要及時的讓學生反饋和交流,教師要引導、把一些數(shù)學方法和思想加以提升,讓學生學有所獲,操作得有價值。在角的大小比較的操作過程中,老師就引導孩子觀察發(fā)現(xiàn),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讓孩子引起思考、探究、觀察和發(fā)現(xiàn),而不是把角變成和老師一樣大就結束了。
小學的數(shù)學學習,對于孩子來說,是一門抽象的、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它需要老師運用各種教學手段,給孩子搭建一座數(shù)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的橋梁。而有效的操作活動,正是這樣的一座橋梁,也正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力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