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摘 要:針對富平縣立誠中學高一學生月考試卷反映出的諸多問題,從主客觀兩方面入手,采用抽樣分析的方法,找出問題根源所在,提出相應的措施,并在實踐中不斷反復應用,為教學實踐不斷總結理論支撐。
關鍵詞:教學效果;客觀題;主觀題
一、 基本情況
從富平縣立誠中學高一年級學生月考試卷中,抽樣試卷81份,其中47份是重點班學生的試卷。試卷的題量適中,難度系數(shù)中等,客觀題總共25道,主觀題總共四道,每道兩個小問題。在這次抽樣分析中,為了做到因材施教,所以在抽樣試卷中,故意用1:1的比例去抽出學習層次不同的試卷。
二、 抽樣分析
(一) 客觀題
25道客觀題中,有11道是基礎知識的熟記,有8道是對知識的理解,有6道是知識遷移,在41份普通班學生試卷中,有21份失分在基礎知識的熟記上,有36(含21份)份是失分在知識的理解上,有39(含36份)份是失分在知識遷移上。在47份重點班學生試卷中,有12份失分在基礎知識的熟記上,有18(含12份)份是失分在知識的理解上,有32(含18份)份是失分在知識遷移上。從這些數(shù)據(jù)比例中,可看出以下幾個規(guī)律,一是重點班學生的試卷在客觀題上的總體出錯率低于普通班;二是普通班學生客觀題中基礎知識的熟記出錯率大于重點班;普通班學生客觀題中知識理解的題目出錯率也大于重點班;三客觀題中知識遷移的出錯率兩個班級不想上下。從這些規(guī)律中,可以總結出,從學生角度分析原因:一是重點班學生基礎扎實,學習態(tài)度積極,普通班學生基礎有待于鞏固;二是學生都是高一學生,關于學科客觀題的做題方法還有待于提高。從教師的角度來講,教學中要把握一個大的原則:因材施教。
(二) 主觀題
4道主觀題中,每道主觀題的第一個小問題,都是對基礎知識熟記情況的考查,每道主觀題的第二個小問題,都是對材料的理解與分析,對學生知識遷移與語言組織能力的考查。4道主觀題中第一道與第二道比較偏基礎,最后兩道偏理解與遷移。在抽樣中,47份重點班學生試卷中,有20份出錯在每道主觀題的第一個小問題,有32(含20份)份失分在每道主觀題的第二個小問題中,有2份主觀題未作答41份普通班學生試卷中,有32份出錯在每道主觀題的第一個小問題,有36(含32份)份失分在每道主觀題的第二個小問題中,有4份主觀題未作答。從這些數(shù)據(jù)和比例中,可以分析出一些規(guī)律性的變化:一是重點班學生主觀題的第一個小問的出錯率低于普通班;二是重點班學生第二個小問的出錯率與普通班旗鼓相當;三是重點班學生未做主觀題的比率低于普通班。從這些規(guī)律中,可以總結出,從學生角度分析:一是重點班學生學習態(tài)度積極,但學習方法過于死板,只是死讀課本,不關心國家時事;二是普通班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能力;三是所有學生有一個共同的習慣,對主觀題的興趣遠遠低于對待客觀題。
三、 原因及措施
(一) 客觀題
1. 基礎知識不扎實
(1) 簡單的知識點未能熟記,如“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原因”,“市民參與民主決策的方式”等針對這樣的問題,針對出現(xiàn)這樣學習問題的學生,布置相應的知識點,讓其記憶,在每節(jié)課前五分鐘內在全班進行背誦。
(2) 理論未能理解,如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新特點,民主與專政的辯證關系,公民行使國家權力、管理國家事務的基礎等,針對這樣的問題,讓每位學生先總結自己容易出問題的這類知識點,讓組長檢查,教師抽查。然后學生利用相應的練習課進行討論,再者教師在結合案例進行分析,最后讓學生們在作業(yè)本上歸納。
2. 解讀材料能力不足
(1) 材料中個別詞匯無法理解,這個問題的解決主要靠詞匯量的增加,要求學生在校期間,詞語字典不得離手,遇見詞匯無法理解,就去找詞語字典幫忙,也讓他們掌握學習方法,培養(yǎng)其良好的學習習慣。
(2) 材料中心意思無法歸納,面對這樣的問題,每學期,學生都配有一本語文閱讀,每周周五放學時,給學生布置一篇文章,讓其歸納中心意思,周末返校時以單頁紙形式上交,以便督促他們完成閱讀任務。
3. 客觀題做題方法欠缺
高一學生剛從初中過渡過來,高中的內容抽象且量較大,學生一時過渡不過來,這就需要給學生在客觀題的方法上多做說明。當然這項任務的完成,要靠師生互動來進行。在日常的練習課上,就要給學生歸類題型,說明對應的解題方法。
對于高一學生,最應該先掌握排除法加比較法。這類方法主要是用在組合型選擇題上。該法又稱為兩步排除法,第一步運用排除法縮小范圍,在認真審讀背景材料、題干,明確題干要求指向的基礎上,從最容易發(fā)現(xiàn)的錯誤題肢入手,先確定其中明顯錯誤的觀點,然后將含有明顯錯誤的題肢,從備選題肢中排除,以縮小范圍;第二步,對其余題肢進行比較分析,確定正確選項。在初步排除縮小范圍后,便可以確定剩余題肢中的“相同”的選項為正確題肢,對“相異”的選項進行比較、分析和判斷,看哪些更符合題意,以最終確定答案。
(二) 主觀題
1. 學生對主觀題材料比較陌生
從主觀上講,學生利用互聯(lián)網,各類媒體關注國家時事的意愿非常低,更愿意利用這些平臺去娛樂休閑,這是不利于學生政治生活學習的。從客觀上講,學生獲得時事的途徑太狹窄,農村高中由于經濟和信源太欠缺,學生只能從教師的課堂上抽象的獲取一些時事信息,這就導致學生在考試時,短時間內無法整體把握材料。
2. 學生無法進行知識遷移
知識遷移是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考查,難度是最高的。基本知識點扎實的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較差的原因,主要是無法理解、分析設問和揣測設問的意圖,也就是審題能力較差。這就要求在以后的教學中,要在主觀題的設問上下功夫,幫助學生將主觀題設問分類,如原因類、措施類、認識類、意義類、體現(xiàn)說明類等。每一單元新課進行完,進行習題課上,就本單元容易出現(xiàn)的主觀題給學生進行總結與歸類。
總之,學習效果的提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一個在挫折中總結彌補的過程,是一個學生與老師進行互動的過程。
參考文獻:
[1]栗洪武,肖世民,陳曉端,康偉.《學校教育學》,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
[2]鄭金洲.《教師如何做研究》,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