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平
【摘 要】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們的課堂往往以學生能最大限度地接納知識為目標展開教學,在客觀上造成了學生長期被動式接受知識,喪失了主動學習、主動發(fā)展的意識和能力。那么,怎樣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推動學生持續(xù)發(fā)展呢?文章對此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自主學習;共同學習;學法指導;參與體驗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30-0074-02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說過,不好的教師是傳授真理,好的教師是叫學生發(fā)現(xiàn)真理。教育要教給學生基本知識和基本再學習的能力,使他們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審美、學會健體,成為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識豐富、學有所長、實踐能力強,能適應21世紀發(fā)展需要的人。那么,怎樣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下面談談個人的幾點看法。
一、合理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樂學
合理創(chuàng)設情境,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教師要依據(jù)教學內容的需要,借助語言、實物還有現(xiàn)代媒體設備合理創(chuàng)設情境,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學生的思維。
例如,在教學“鄂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語文樂園(三)》時,筆者打破常規(guī)的按三大板塊順序教學的方法,創(chuàng)設“小畫眉變了”的情境,引出“我來試試”第三題中的兩段話,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后面的教學中,創(chuàng)設“奇妙的漢字”“找找我的好朋友”“小牛找朋友”等有趣的情境,讓孩子在玩中學、學中玩,輕輕松松學語文,快快樂樂學語文。
又如,教學四年級下冊 《好吃的水果》習作教學時,孩子們把自己愛吃的水果帶到課堂,我們一起看、聞、摸、嘗,說、聽、評、改,平日里令人頭疼的作文這時成了我們的“大餐”。一個平時靦腆的小姑娘拉著筆者的手說:“老師,我的口水要流出來了!”她當堂寫了兩篇作文,介紹了兩種自己喜歡的水果,并饒有興趣地讀給大家聽。課堂上,通過評議同類作文,孩子們認識到:同樣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語言來表達;不同的水果,介紹的側重點有可能不一樣。原來,作文不是為了取悅他人,而是要充分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情感。
二、留足空間,讓學生研學
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擁有對教材文本絕對的解釋權,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被限制在教師的理解范疇之內,令其喪失了主體意識。因此,教師應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設計多種多樣、富有情趣的學習活動,引導他們通過觀察、朗讀、討論、表演等多種活動去探索、發(fā)現(xiàn),學會觀察、傾聽、歸納、表達,學會合作交流等。
例如,在教學《迷路的小鴨子》一課時,筆者要求學生課前制作自己喜歡的動物頭飾,并在課堂上戴著頭飾表演課文內容。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在師生共同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他們不知不覺進入角色,成為熱心腸的小兔、青蛙、松鼠和小鳥,幫助天真可愛又著急傷心的小黃鴨找到了焦急萬分的鴨媽媽,回到了自己的家。筆者拋出問題:請你告訴小鴨子,他該怎么說,別人才能很快幫助他找到家?學生根據(jù)小鴨子在找家過程中的表現(xiàn)和自己的切實體會,給小鴨出了許多主意:要說出自己的真正姓名,把住址說清楚,可以請別人幫忙打電話回家,打爸爸或媽媽的手機……學生的情感和思維被調動起來,完全和文中的人物融為一體,讀文悟理,知道要學會保護自己,明白該怎樣保護自己。
又如,教學詩歌《影子》一課時,筆者和學生一起在陽光下踩影子、看影子、讀《影子》、想影子,不僅知道了影子的形成及特點,而且都成了詩人、作家,吟誦出自己的《影子》詩歌:
影子在前,
影子在后,
影子像一塊黑石頭,
推也推不走。
影子長長,
影子縮短,
影子是神奇寶貝,
也是魔術高手。
影子有時有,
影子也會走,
有光它就來,
無光它就走。
再如,教學古詩《詠柳》一課時,筆者把課堂設在校園的柳林中,帶領學生遠看近觀,感受柳樹的碧綠柔嫩、勃勃生機;高誦低吟,唱出心中對依依垂柳的喜愛,抒發(fā)春回大地的喜悅;描摹春色,構建心中的春色圖,眼前景與心中景、心中情融為一體,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真可謂其樂融融。教師完全成為學生中的一員,和孩子們共同學習、共同探討,經(jīng)歷探究的過程,一起收獲成功的喜悅。
三、滲透學法指導,讓學生善學
良好的學習方法是學好知識的前提和保證,并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滲透學法指導,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
例如,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借助拼音讀生字、課文,標識句子、自然段序號,反復讀字詞、課文,識記生字,對照課后習題要求學習課文、思考問題,教給學生預習課文的方法,明確預習課文應達到的基本要求。到了二年級,大部分學生能及時按要求預習新內容。
教師導有其法,學生才能學有實效。小學生的自控力不足,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他們的學習活動剛剛起步,盲目性很大,自覺性不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法指導,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高學習效率的有力保證。
例如,在教學《迷路的小鴨子》一課時,筆者以學習第二自然段的內容為突破口,著重指導學生分清角色語言,體會人物內心情感,在反復讀文的基礎上通過表演再現(xiàn)情境,內化語言和情感,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然后,放手讓學生學習第3到5自然段,給學生充分的自讀自悟、小組合作學習的時間。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戴頭飾分角色表演第3到5自然段的內容。通過評議表演這一環(huán)節(jié),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會小動物們對小鴨子的關心,并結合評議進行朗讀指導和訓練,體會出不同情形下,人物的心理感受不同,說話的語氣、聲音、神情也會有所不同。課堂上充滿了學生的讀書聲、討論聲、發(fā)言聲,學生實實在在地參與了整個學習過程,在閱讀實踐中學會了學習,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絕不是在較短時間內所能完成的,需要廣大教師轉變教育教學觀念,研究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探索新的教育教學管理策略,尋求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模式和學習內容的安排以及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管理下,增強自主學習意識,掌握學習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從而愛學、樂學。
(編輯:楊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