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摘要】本文以潘文國先生《當代西方翻譯學研究:兼談翻譯學的“學科性”問題》為基礎,對翻譯的學科性問題進行探討,并對西方翻譯理論的發(fā)展情況進行概括和評述。從西方翻譯學學科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中探索中國翻譯學學科建設可以吸收和借鑒的經驗,這對我國的翻譯學科建設具有宏觀性指導意義。
【關鍵詞】西方翻譯理論 學科性 三個階段 六大學派
一、引言
潘文國先生,華東師大終身教授,先于復旦大學外文系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習,后就讀于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漢語史專業(yè),是學術界為數不多的同時受過中文和英語兩方面科班訓練的學者。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潘文國先生共計發(fā)表學術論文170余篇、論著20余部,其中專著9部、譯著5部、編著10余部,在學術界引起強烈反響。2012年,潘文國先生的文章《當代西方的翻譯學研究》分三期連載在《中國翻譯》上,其學術價值巋然可見。該文首先討論了翻譯的學科性問題,并根據學科性的自覺意識強弱將西方的翻譯研究分為傳統、現代、當代三個階段,根據“翻譯研究派”的不同觀點將翻譯研究派分為六大學派,后對各學派的思想進行介紹。
二、翻譯研究的三個階段
潘文國先生認為學科意識是西方翻譯理論中一條重要的分水嶺。以此作為標準,西方翻譯史研究被地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傳統翻譯學,從古代的西塞羅到1959年。第二階段,現代翻譯學,從1959 年雅可布遜的論著《翻譯的語言觀》的發(fā)表到1972年。第三階段,當代翻譯學,從1972 年霍姆斯的論著《翻譯學的名稱和性質》的發(fā)表至今。
傳統翻譯學中理論零碎、不成系統,翻譯實踐家為多,理論家偏少且多以經驗為主?!爸覍崱焙汀白杂伞钡倪x擇是傳統翻譯學討論的焦點,即“直譯”和“意譯”。這一階段又被稱為“文藝學派”,因為沒有系統的理論,翻譯行為基于個人的主觀體驗,強調翻譯的創(chuàng)造性。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翻譯理論研究應運而生。
現代翻譯學開始具有學科意識,重視翻譯理論的研究。雅各布遜、達奈、威爾斯、卡特福德等人是現代翻譯學的代表。1959年,雅各布遜發(fā)表論著《翻譯的語言觀》,文中第一次將語言學、符號學概念與翻譯學結合。他強調翻譯活動必須要能接受語言科學的細查,科學意識開始萌芽,翻譯理論得以發(fā)展。
當代翻譯學具有強烈的學科意識。繼霍姆斯之后,勒弗維爾建議以Translation Studies作為翻譯學科的正式名稱。1980,巴斯奈特出版了第一本以《翻譯學》為書名的學術專著。
三、翻譯學的六大流派
潘文國先生根據 “翻譯研究派”的不同觀點將西方翻譯學派大致分為多元系統學派、描寫學派、文化學派、綜合學派、解構學派、后殖民主義學派,并分別介紹這些派別的基本思想。
多元系統學派的代表學者有霍姆斯、把斯奈特、勒維爾、埃文-左哈爾河圖里。所謂“多元系統”,指的是社會中各相關系統組成的網絡。系統是分層級的,有“高級”形式的詩歌,也有“低級”形式的兒童文學和通俗小說,多元系統理論就是要解釋在某種特定文化中各種系統的功能。
圖里是描寫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翻譯理論是建立在一項實際調查的基礎之上。系統地調查1930到1945年十五年間翻譯成希伯萊語的文學作品后發(fā)現,語言學和美學在翻譯過程中并不起什么作用,翻譯時的選擇主要受到意識形態(tài)影響。
文化學派的代表人物是巴斯奈特和勒弗維爾。文化學派是當代翻譯理論中具有“革命”性質的學派,其觀點對以前的翻譯理論具有顛覆性意義。出于對翻譯哲學的思考,他們強調文化在翻譯中的地位以及翻譯對于文化的意義。
綜合學派的代表人物是斯奈爾,既與“翻譯研究派”有著學術上的聯系,又有著自己鮮明的觀點,故被稱為綜合學派。在1988 年的著作里,他表示贊同翻譯研究學派的主張將翻譯學建成一門獨立的學科,但他對傳統翻譯理論仍持批評態(tài)度。斯奈爾認為,文本分析要從宏觀語篇到微觀詞語,翻譯不是靜態(tài)而是動態(tài)的過。
德里達是解構學派的大師。解構主義繼承了二十世紀以來哲學上的語言轉向,強調語言的哲學地位,強調翻譯的地位。而在海德格爾看來,翻譯是一種思想上的操作,是譯者把自己的思想翻譯成另一種語言,而不是語言學之類的轉換。
后殖民主義學派在翻譯理論上的代表學者是拉菲爾、尼蘭賈娜和斯皮瓦克等人。八十年代,翻譯研究轉向文化,到九十年代,文化研究帶有強烈的政治傾向, 最后發(fā)展為“后殖民主義”。后殖民主義關心的是政治、民族、種族、帝國主義等政治色彩非常強烈的問題,不僅拋棄了語言學派的翻譯理論, 更批判人文學派的翻譯理論,把翻譯看作為一項國際性的政治活動。
四、結論
潘文國先生博覽群書,對于西方發(fā)展研究的來龍去脈上思路清晰,頗為了解各流派相關代表學者,實乃大家之風范。他呼吁國內學者面對翻譯學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這一事實,并把握契機加強與國際譯壇的對話,借鑒、引進國外最新的翻譯理論,結合中國翻譯的歷史與現狀,建立起中國氣派的譯學理論和學科體系,為國際翻譯學科的發(fā)展做出貢獻。其次,潘先生認為,必須創(chuàng)造條件,培養(yǎng)從本科到博士各層次人才,同時,不能小看理論建設在學科建設中的作用。最后,讀文獻的目的之一在于為我所用,作為有價值的輸入引用到自己的論文中,切記教條主義和投入多產出少的情況。
參考文獻:
[1]羅選民.易為古今,譯為中外[J].外語教學,2015(3):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