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香
我們幼兒園有一道特殊風景,那就是“每天一個一”“每周三種一”。
“每天一個一”,是指每個教學班在上午用15分鐘時間,在白板上播放幾個微視頻,每個視頻的長度大約在2分鐘左右,內容為某個幼兒父母所拍攝的自己的生活片段,或者是他們對留守幼兒的視頻講話。不管是哪一種,其中必有一個保留片段,那就是家長戴上特殊的動物面具后,要與幼兒打招呼,說聲“再見”。
“每周三種一”是指上述的活動,每周要做三次以上,但三次的主題不同,一次是“與孩子打招呼”,一次是老師向家長通報孩子的表現(xiàn)后家長“面對面表揚”,還有一次就是遠方的父母“傾聽孩子講話”。
幼兒園里之所以出現(xiàn)這道風景,是因為我園的生源地比較特殊,這里是老城區(qū),位于城鄉(xiāng)交界處,附近的年輕父母大多數(shù)都在外打工,大多數(shù)的孩子是被爺爺奶奶、姥爺姥姥隔代看護,成為留守兒童。
前幾年,為了不讓這些幼兒在成長中需要的親情被剪斷,我們想了很多辦法,如聘請志愿者做代理家長,為了把家長代理得更好,有的教師干脆自己出面。然而,無論怎樣代理,效果都不理想,原因在于幼兒與父母之間的情感在逐漸地被撕裂,而這種撕裂對孩子的心理非常不利,使他們在以后的成長中很容易出現(xiàn)家庭情感危機,或者產生逆反心理,有的父母甚至認為代理家長奪走了他們的親情,彼此之間搞得很不愉快。
自從信息技術走上幼兒園的講臺后,我們的教研文化改變了,對留守幼兒的教育模式也改變了。手機和電子白板的使用將拉開的親情重新對接起來。這種對接,不僅減輕了幼兒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shù)木駢毫?,而且讓幼兒遠方的父母每天都能與孩子“面對面”,交流、互動與教育始終都沒有離開服務區(qū)。
那么,我們是怎樣做的呢?
首先,按時將幼兒在園的表現(xiàn)告訴孩子的父母,并提出具體要求,希望他們配合我們的工作。
其次,要求在外打工的年輕父母,經常用手機記錄自己的生活,錄下自己要對孩子講的話,并戴上相應的動物面具,與幼兒說聲“再見”。然后,把視頻發(fā)給孩子的班主任或者帶班老師。這樣的工作簡單,不會占用大量的時間,因此,家長都愿意配合老師的工作。
再次,帶班老師在電子白板上播放家長們發(fā)過來的小視頻,全班一起觀看。
最后,要求志愿者每周到園里組織一小時的活動,活動中要換上特定的衣服,戴上特殊的面具,擁抱幼兒,并一起游戲。
由于前期幼兒已經在視頻中看見了帶著面具的爸爸媽媽,心里總有一種再次相見的期待。所以,當志愿者穿著與父母一樣的衣服、戴著與父母一樣的面具出現(xiàn)時,孩子們常常以為這就是父母,也因此幼兒與志愿者一起游戲格外用心,也格外開心。而遠方的父母看見孩子與自己的替身一起互動,也十分欣慰。為了加強互動的效果,有的父母甚至向替身提出了許多很好的建議。我們發(fā)現(xiàn),這種用小視頻和替身整合起來的“互聯(lián)網+親情教育”要比那種明明不是父母卻硬要說自己就是父母的“代理家長”好很多,雖然其中也不乏那種“善意的欺騙”,但由于面具與視頻,模糊了接觸的距離,使絕大部分幼兒覺得自己一直在與父母互動,所以當這些打工的年輕父母回家團聚時,幼兒們也不會有很強的陌生感,他們一見面就能認出自己的爸爸媽媽,并自然地投入他們的懷抱。
更有趣的是,通過信息技術實現(xiàn)的親情教育,也使那些沒有外出打工的父母們很羨慕。他們也強烈要求幼兒園給予同樣的親情教育支持,給他們的孩子機會,甚至愿意做志愿者,積極地做某些孩子家長的替身。也因此,我們再也不缺親情教育的資源,再也不為難以尋找“代理家長”而操心了。
在這種模式里,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幼兒說話給爸爸媽媽聽。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是由志愿者用手機記錄下幼兒們的講話,我們再按時傳送給家長,除此之外,也會讓志愿者記住幼兒在講話中的一些小愿望,以便于下一次活動的成功展開。這是一種教育鏈接,不僅可以讓親情互動連續(xù)化,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相信,自己是真的在與爸爸媽媽互動。
也就是說,在幼兒教育的環(huán)節(jié)中,不要總是讓孩子們聽爸爸媽媽說,我們可以轉換一個角度,讓父母傾聽一下孩子的呼聲,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進行心與心的碰撞。父母替身戴著面具與孩子交流,多聽他們講話,這樣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增加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信任與情感。在傾聽孩子的講話時,替身們一定要集中精力,精神振作,態(tài)度和藹,但不要多講話,最好是只回答“嗯”,或者搖頭與點頭,只有這樣,父母替身在與孩子互動時,才不容易被識破。而且外出打工的父母在發(fā)回的視頻里,要多鼓勵孩子。因為,激勵能使幼兒充滿自信,激勵能使幼兒充滿希望,激勵能使幼兒感到快樂。孩子出現(xiàn)過錯以后,一定要進行矯正,但在矯正的同時,應該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多給孩子一些鼓勵,激勵孩子前進,引導孩子反思,以情動人。
其實,以親情教育為核心的幼兒心理教育是學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應該被忽視的。然而,過去由于錯誤的教育理念使幼兒的親情教育產生了偏差,許多地方的幼兒園為了追求幼兒的智力發(fā)育,忽視了非智力因素的開發(fā)。正因為如此,為了將“教育扶貧”和“高位上推進教育均衡”的理念落到實處,我們才決定借助信息技術,改革“代理家長”的模式,開發(fā)園本特色的活動課程,以具體的“家長補位”活動為載體,建立“園、家、社”立體互動模式,充分整合親情教育的眾多因子,形成有效而且高效的親情教育機制,形成幼兒園的基本特色。
“親情教育”就是以“親情”作為核心教育資源的一種道德教育,它比“親子教育”的內涵更豐富,因為親情不僅來源于父母、祖父母,還可以來源于有親戚關系,甚至是親戚關系以外的人,如“替身家長”(也有少數(shù)幼兒識破了替身家長的真面目,而且后來相處得非常融洽)。
父母長期出遠門,這對幼兒來說是存在“親情缺位”的,而親情缺位對幼兒的心理成長是十分不利的。我們進行的“親情教育補位”,只是在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整合社會教育資源,借助“園警共建”“園軍共建”“園愿(志愿者)共建”的方式,幫助幼兒彌補丟失的親情,促進身心健康成長。
我們也發(fā)現(xiàn),雖然這種模式還有缺陷,但比沒有親情的生硬互動要好,因為它不僅彌補了留守幼兒的親情,而且也創(chuàng)新了幼兒園的教研文化,實現(xiàn)了教師們的園本培訓,提升了教師們的核心素養(yǎng)。
更令我們高興的是,許多家長對我們說:“這種補位不虛?!眅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