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很多小說著作都是在當時現(xiàn)實中的經(jīng)濟以及政治等方面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故事往往會借助多種手段,來反映當時的一種社會狀態(tài)和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進而宣泄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不滿,可謂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的真實寫照。這種小說有很多,《格列佛游記》就是其中一本,這本小說最突出的地方在于故事中大量使用多種諷刺藝術(shù),使現(xiàn)今的讀者能很好地將其中的故事與當時英國的實際狀況巧妙對應起來。
【關鍵詞】《格列佛游記》 諷刺藝術(shù) 指向?qū)ο?/p>
《格列佛游記》中的故事情節(jié)有很多個,指摘對象也不止一個,所涉及到的不僅是政治方面,還有學術(shù)研究以及人性等方面,讀者要讀懂這些諷刺藝術(shù),首先要對小說著作產(chǎn)生的背景進行了解,并對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和寫作風格進行了解。本文主要針對《格列佛游記》中的諷刺藝術(shù)進行研究。
一、《格列佛游記》諷刺藝術(shù)的來源
1.作者生平閱歷的影響?!陡窳蟹鹩斡洝纷髡呤怯乃雇蛱?,該作品寫于18世紀,這部作品的問世和作者的生平閱歷有很大關系。斯威夫特雖然身體里流淌著英國貴族的血液,但因為生逢亂世,家族沒落,使其在平民和貴族中尷尬生存,斯威夫特一邊過著平民的貧窮生活,一邊又以自視清高的態(tài)度對待著生活。因為自由受著高貴優(yōu)雅的貴族教育,使其也養(yǎng)成了自命不凡的性格,所以其才會在長大后,立下鴻鵠壯志,在黨報編輯工作中,為政壇效犬馬之勞??上]有一個政治人物不是圓滑世故的,斯威夫特的性格使其像異端一樣,無法被其他人接受,所以其無法在政壇內(nèi)嶄露頭角,他一生壯志未酬。在這樣的情況下,斯威夫特的熱血最終還是在現(xiàn)實社會的逼迫下變冷了,壯志不再有,反而憤世嫉俗,不能再對現(xiàn)實生活保留一絲理智與欣慰,所以其才會在《格列佛游記》中肆無忌憚暗喻自己對英國社會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不滿。
斯威夫特政治道路不順和當時政治制度的交替有關,政治制度的交替是個過渡過程,在未發(fā)揮現(xiàn)有資本主義制度優(yōu)勢的情況下,恢復舊的封建主義制度不現(xiàn)實,只有使資本主義制度很好運行,使百姓生活有所改善,繼而能安居樂業(yè)才能使整個社會充滿光明。但在實際中的18世紀的英國,資產(chǎn)階級在有了資本主義制度的保駕護航后,儼然成為第二個封建階級剝削者,所以百姓并未從光榮革命中看到未來的曙光,民不聊生,百姓生活落魄就是當時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斯威夫特作為從政人士中的一員,仕途不順的他沒有一絲權(quán)利來對這種現(xiàn)狀進行改變。書籍是人的精神食糧,關系到一個人的思想,所以英國政府對待書籍出版工作很嚴格,嚴禁有敏感字眼或思想的書籍出版,深怕解放百姓思想,引來第二次光榮革命。在這樣的背景下,斯威夫特選用各種諷刺藝術(shù),以特殊的寫作手法來展現(xiàn)故事情節(jié)就講得通了。
2.作者寫作風格的影響。雖然《格列佛游記》問世和坐著的生活閱歷以及性格方面有關,但在這部作品問世之前,作者也曾寫過《一個木桶的故事》、《一個溫和的建議》等故事,這些故事中無一不利用了諷刺手法,故事寫得多了,自然就形成了作者自己的個人風格,而《格列佛游記》正是再次奠定了其諷刺小說家的地位。所以在當時的復雜背景下,《格列佛游記》的出現(xiàn)在意料之中。
二、《格列佛游記》中諷刺藝術(shù)運用
1.鮮明的對比諷刺藝術(shù)。在對比中往往更容易發(fā)現(xiàn)自身或?qū)Ρ葘ο蟮膬?yōu)缺點,并且對比越強烈,呈現(xiàn)出的效果就越鮮明?!陡窳蟹鹩斡洝分械拇笕藝斡浥c小人國游記中就明顯運用了這種對比諷刺藝術(shù),使讀者通過在腦海中展現(xiàn)出的畫面感受這種強烈的沖擊。故事中主要通過描寫格列佛在小人國與大人國的待遇以及自身事跡和感觸來進行對比。在小人國,國民眼里的格列佛如天神一般存在,擁有強壯高大的身軀,充滿智慧的頭腦,善良果敢的心以及剛毅勇猛的人格魅力,這些都和小人國民形成強烈的對比。作者運用大量的筆墨在格列佛助小人國抵御外敵并拒絕主動進攻其他國家的故事情節(jié)上。而在大人國,格列佛的形象以及待遇完全天翻地覆,無論是格列佛在大小國家受到的待遇還是格列佛與大國對待“小人”的態(tài)度方面都存在對比現(xiàn)象。大國對待作為“小人”的格列佛顯然不友好,將其作為小玩物,不給予其作為人的尊嚴和特權(quán),而格列佛的英勇也完全沒有用武之地,只能自己拼命要回自己的尊嚴。
除此之外,作者還將善良與丑惡品格之間進行了強烈的對比,主要通過慧骃國的馬與“野胡”來表現(xiàn),馬代表了世間的一切美好品格,在對慧骃國的描寫中也沒有一個含貶義的字眼,而“野胡”就完全站在了美好的對立面,代表世間的一切丑惡。這種對比和人世間的人性有很多相似之處,讀者讀到這里,也會對人的美好丑惡有著接人不同的對待態(tài)度。
2.顯著的反語諷刺藝術(shù)??浯笃湓~的對某件事物進行贊揚,實則填充一股暗諷之意,顯著的反語諷刺比正面諷刺造成的沖擊力將會更強一些,更能使反諷對象的某些特質(zhì)表露的更加顯著。在《格列佛游記》中,作者運用反諷的地方有很多,比較顯著的地方有三處。其一地點在大人國,作者雖然借格列佛在表面對祖國進行了贊揚,卻又在對立面借大人國國王對英國的實際狀況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抨擊,這種兩相矛盾的說法反而彰顯了后者。其二地點在小人國,作為現(xiàn)實中的一個正常人,格列佛的身高以及每日食量都要通過小人國的數(shù)學家的幾番周轉(zhuǎn)和想方設法才能得到,這對于格列佛來講屬于無用之事,但對小人國民來講卻像是看到了智慧的光芒,格列佛對其也是溢美之詞,稱贊其為充滿智慧的民族。這種夸贊本身雖然沒有問題,但將其與格列佛的實際情況結(jié)合起來,就會覺得小人國民的做法還是挺荒誕可笑的。其三是在巴爾尼巴島,這是一個更加荒誕,更加夸張的島,島民的想法與行為習慣完全脫離實際。作者的反諷筆墨主要用在島民的科學研究上,在諸多與實際不符合研究課題比如如何使大理石變軟等出現(xiàn)后,格列佛的做法很有趣,不僅沒有將錯誤觀點指出,反而順其道,提供更荒誕無比的研究課題,這種做法往往使讀者捧腹大笑之余,讀懂對現(xiàn)實學術(shù)的一種嘲諷。
3.幽默的夸張諷刺藝術(shù)。一些藝術(shù)作品就是在笑聲中領悟其內(nèi)涵,《格列佛游記》中就運用了大量的幽默夸張諷刺藝術(shù),這些故事情節(jié)的描寫使文風在一時間彰顯可愛浪漫,但讀后又會對其產(chǎn)生荒謬怪誕,不合常理,奇葩的想法。比如在對小人國的描寫上,描寫起內(nèi)戰(zhàn)導火索竟然不是利益瓜分不均這等復雜事,竟是雞蛋的吃法,實在荒謬又可笑。而在對國王形象的描寫方面,將國王塑造成一個舉世神邸,是跺一跺腳就能使整個小人國地動山搖的形象,不是形容而是真實的描寫,更顯得這種寫法比較夸張。另外,在對小扔過政府機構(gòu)的描寫上,也應用了這種手法。endprint
4.深刻的象征諷刺藝術(shù)。對物體描寫運用象征手法比直白描寫,更加能使物體形象飽滿,更能突顯物體的本質(zhì)特征。在《格列佛游記》中,無論是對小人國,大人國,飛島還是其他的慧骃國等物的描寫,都具有深刻的象征諷刺美學。比如小人國的身材特點象征了國民以及國王的心胸狹窄品性,對大人國高大形象的描寫,則是在象征其眼界開闊,有遠見和城府,對慧骃國的描寫,則象征了人世間的美好與良善品格,對“野胡”則定義為丑惡等陰暗面。這些在描寫中,雖然都是在表達作者對于現(xiàn)實世界的一種不滿,以及對理想世界的一種想象和精神寄托。讀者在讀到這些象征意義十足的描寫時,會很容易將其與現(xiàn)實世界對應起來,從而加強對作者觀點的認同感。
三、《格列佛游記》中諷刺藝術(shù)指向?qū)ο?/p>
1.對英國黑暗政治的批判。這部小說誕生之際正是英國處于統(tǒng)治階級過渡、教派爭斗嚴重、政壇不清明的階段,各種執(zhí)政或有權(quán)有勢的人都以自己的利益為重,將自己的利益和快樂建立在平民百姓的痛苦之上,平民百姓的利益在這種制度和黑暗政治的染指下,早已嚴重失衡,百姓已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國還要主張侵略戰(zhàn)爭,而不是休養(yǎng)生息。這些都是作者想要批判的對象,所以在《格列佛游記》中,無論是對于小人國政府機構(gòu)的描寫,小人國教派與黨派之爭的描寫以及小人國妄想以螳臂當車,目無下塵,稱霸世界的描寫,還是在對大人國國王隊英國實際情況的肆意批判不屑的描寫,都是在影射當時英國黑暗的政治,也在暗自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一點讀者通過深度,就可以體會到。
2.對殖民主義罪惡的指摘。十七八世紀的英國是個殖民國家,殖民地分布廣泛,其中就包括作者的出生地愛爾蘭,在殖民的過程中,英國掠奪殖民地資源,剝削當?shù)鼐用?,不給予當?shù)鼐用褡鳛槿说淖饑篮蜋?quán)利,反而對其進行奴役和壓迫,使其成為廉價的勞動力。這使殖民地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生活和生命毫無保障。作者身處其中,曾經(jīng)發(fā)動多次反抗活動,使愛爾蘭人團結(jié)在一起,共同抵抗壓迫,這使英國殖民者有所妥協(xié),但其罪惡是無法抹去的。而在《格列佛游記》中,作者通過對飛島的描寫,來映射英國的殖民主義罪惡,飛島上的島民可以坐享其成,被其奴役的島下居民成了被威脅生命和生活的對象。
3.對金錢的罪惡進行揭露。在《格列佛游記》中,寫了一種生物,名叫野胡,它們代表了一切不好的名詞,例如陰暗、狡詐、丑惡等,作者在描寫整合中生物時,對其的執(zhí)念——一種五彩石頭進行了大量著墨,主要寫這種石頭的作用以及野胡對其的重視程度,令人發(fā)指。這在影射現(xiàn)實中英國當時資產(chǎn)階級為了獲得高額利潤不斷鋌而走險,壓迫百姓的現(xiàn)象,同時也對金錢的罪惡進行了批判。
4.對人性本惡的譴責。作者通過在《格列佛游記》中塑造的格列佛形象以及慧骃國馬和野胡的形象,無一不對人性充滿質(zhì)疑,尤其是對野胡方面進行描寫時,對人丑惡的嘴臉和骯臟的心靈進行了嚴厲抨擊和嘲諷,就連其形象都塑造成人畜樣,暗喻現(xiàn)實中的人性早已畜生不如。
5.對實用價值低且虛偽的學術(shù)進行駁斥。當時作者生活的年代正是理性主義大爆發(fā)的時代,是否擁有理性成為評價一個人的標準,科學準則與發(fā)展也成為當時人異常追捧的對象,適度的理性以及追求科學發(fā)展會使人進步這是沒錯的,但如果過度做這些事情,就會使其相關學術(shù)變得虛偽荒謬。《格列佛游記》中,格列佛在向大人國國王描述火藥等物時,高瞻遠矚的過往卻并不推崇,將其視為異端,這何嘗不是在告訴讀者理性和科學的極度過分追求下就是罪惡。另外,格列佛在對飛島人物描寫時,表示島民無比崇尚科學,但卻做著與科學相違背的事,起著對荒謬無法發(fā)生事情的擔心。
四、結(jié)語
《格列佛游記》著作諷刺藝術(shù)多樣,但無一部將現(xiàn)實烘托渲染出來,使讀者更加了解英國當時在各方面的情況。并且諷刺故事幽默風趣而又荒誕無比,使不同身份的人,讀到不一樣的思想,可以說這部小說有很高的美學價值,當為我們多加研究。
參考文獻:
[1]于婷婷.從敘事視角入手探討《格列佛游記》的諷刺藝術(shù)[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5,(10):28-29.
[2]王瑞琳.《格列佛游記》中的諷刺藝術(shù)論析[J].語文建設,2015,(29):53-54.
[3]余靜.論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記》中的諷刺藝術(shù)[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31(06):41-42.
[4]袁群.試論《格列佛游記》中的諷刺藝術(shù)[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34(09):110-111.
[5]王艷萍.論《格列佛游記》中的諷刺藝術(shù)[J].語文建設,2013, (20):32-33.
[6]唐葦,劉紹斌.極致的諷刺藝術(shù)-淺析《格列佛游記》的陌生化效應[J].學理論,2010,(32):220-221.
[7]熊云甫,張楊莉.《格列佛游記》第一卷中的諷刺藝術(shù)研究[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8,(06):21-24.
[8]熊云甫,張楊莉.《格列佛游記》的諷刺藝術(shù)論[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3):112-115.
作者簡介:馬繼偉(1982-),河南鹿邑人,貴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