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英+張焓+潘禎+潘洪濤
摘 要:如今,隨著互聯(lián)網一起長大的98后已成為高職院校的主體學生,其個性突出,學習體驗豐富,獲取知識的渠道廣泛。面對這樣的群體,加上高職教學改革的春風,高職教師在研究和提升課堂教學模式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學生對課堂的期望,即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看教學設計,以求實現(xiàn)最佳教學效果。因此,利用問卷調查法對保定某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期望進行了調查和分析,并提出了改進建議,對高職教學教學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具有參考價值。
關鍵詞:“互聯(lián)網+”;學生期望;教學手段;教學工具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36.066
1 問題提出
高職教學改革的出發(fā)點和最終目的是重新審視教與學的關系,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改善教學質量。近幾年,全國高職院校教學改革開展得如火如荼,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教改理念也隨之層出不窮。項目化教學、體驗式學習、任務驅動式教學,老師們都運用自如。然而,走進課堂,學習氣氛沉悶,學生知識消化率不高,教學質量提升效果不佳等現(xiàn)象仍舊存在。要弄清楚究竟,筆者認為,教師應該更多的從學生角度和立場出發(fā),讓學生根據(jù)其入學以來的學習感受,表達出自己對授課教師授課方式、手段等方面期望和想法,即讓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展現(xiàn)到教師的“教學”設計中來。這是促進“學生本位”的教改理念進程中需要邁出的重要一步。
2 研究對象和工具
本研究在保定某高職院校中展開,研究對象是處于大一下半學期學習階段的學生,因為該階段學生已本校及本專業(yè)教學環(huán)境、教師教學手段/方法,以及什么樣的教學手法更契合自己的學習特點等有了深刻的認知。本次調研對象來自學校電力工程、動力工程、信息管理與工程三個專業(yè),共174人。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在實施調研之前,調研問卷初稿經過調研小組和各專業(yè)負責人審議修訂,同時抽取27名在校生進行前測,以保證高可靠的最終信效度。問卷共涉及2個維度,其中1題調查學生基本情況,2-8題分別調查學生對教學環(huán)境、老師教學手段、教學工具和教材等方面的期望(見表1)。問卷調查時間為2017年7月上旬,調查工具為手機端HTML5問卷,問卷發(fā)放180份,回收有效問卷174份。
3 研究結果與分析
調查顯示1998年以后出生的學生占比最大——83%,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跟隨者互聯(lián)網一起長大,其學習體驗豐富,獲取知識和資源的渠道廣闊,性格相對獨立,有主見,善表達,所以其對教師在課堂上的要求和期望也會更高,更有新意和創(chuàng)造性。作為教師,我們也應該多與之溝通交流,收集其學習期望,抓住其學習興趣點和對知識技能的接受力。
表1顯示,86.63%的學生希望授課教師有較高的職稱(副教授及以上),可見,學校的教師質量對學生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7.63%的學生不關心任課教師的職稱,經調查訪問,有學生認為“高職稱的老師不一定能講好課”。
93.2%學生更希望教師有好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據(jù)學生反映,通常好的教師(1)開課時就能提供一副清晰明了的課程藍圖:讓學生明白該課程在本專業(yè)中的地位、就業(yè)技能點及其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場景等信息,用學生的話講“知道這門課是講什么的,畢業(yè)后能用來干什么”;(2)能吸引學生興趣,讓學生愿意“跟著做”,更愿意“自己動腦子做出一個不一樣的”,即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3)能用簡單的邏輯描述復雜的事物原理,保證學生“能聽懂,聽明白”。
46.2%的學生不希望老師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教學。有學生備注道“小組人員存在成績差異,對于老師布置下來的任務,成績相對差的學生會依賴于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這向來是組織“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需要解決的難題。通常,老師會直接將“小組任務”拋給小組長,讓其領導小組成員完成。對于小組成員(包括小組長)來說,所接收到的任務都是新知識/技能,再加上其領導力組織力不強,解決如何合理再分配“這張大餅(任務)”比較困難。這樣就會造成學生反映的情況,從而影響構建“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本意。
對于教師信息化手段和多媒體工具的應用,值得一提的是,41.9%學生表示不希望老師用太多的信息化手段和多媒體工具。有學生備注道:太多的信息化手段非但不能引起學生興趣,反而會分散注意力。當前,基于Web和手機客戶端的各類教學信息化手段層出不窮,都打著“吸引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成效”的旗號放逐市場,教師也緊跟信息化節(jié)奏,不斷嘗試新工具新手段到實際教學活動中。但并非越多越好,試想一下,課堂上學生忙于在各平臺上切換,注意力肯定會被各平臺界面或功能侵蝕不少,必定會影響學習效率。
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眼中教師實施的“項目化教學”效果并不理想,42.62%的學生不喜歡“項目化”教學。學生反映:通常,教師為了把課程“項目化”,會把多個知識點或技能點統(tǒng)籌到一個項目中,結果造成:(1)跟教材的進程節(jié)奏不一致,或更有的知識點/技能點遺漏在“項目”之外;(2)某個知識點/技能點的應用范疇就局限在當前項目中,即造成學生對該知識點/技能點的理解偏于狹隘化。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項目”的過程中綜合考慮“項目化”、教材以及學生三方面的緊湊關系。
74.8%的學生希望能依照教材開展課程。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授課教師均竭力重新設計課程的授課方式和思路,百花齊放,而與之對教學設計相匹配的教材卻比較難尋,故會出現(xiàn)教師授課內容與學生使用的教材存在差異,從而給學生學習帶來很大困擾。
87.13%的學生希望老師能夠“開展職業(yè)引導”,這與高職院校學生的實際訴求完全吻合。高職學生學年少、需要掌握的技能多、就業(yè)形勢嚴峻,教師若能夠在課堂上引入“職業(yè)引導”或“就業(yè)現(xiàn)狀分析”,必能引起學生的廣泛關注,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但是,要注意把握“度”,如果過度的引入可能會給學生帶來心理壓力,反而造成負面影響。
62.24%的學生希望老師“布置課下任務”,這充分表明學生愿意把課余時間花在學習上。前文提到,98后的學生個性突出,獨立性強,對時代發(fā)展形勢了解渠道廣,所以他們知道自己就學的目的,也愿意在學生付出努力,爭取畢業(yè)后運用自己學到的技能找到一份好工作。endprint
4 總結和建議
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共同成長的98后成為當前高職院校的主體。這個群體的學生學習體驗豐富,獲取知識和資源途徑廣闊、便捷。作為一名高職院校的教師,必須認真研究98后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期望,才能正確把握所授課程的教學改革的方向和重點。
根據(jù)本研究調查發(fā)現(xiàn),高職教師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提升教學水平:在實際的授課過程中,高職教師要“以學生為本位”,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不斷學習,提升教學手段和方法,保證授課內容能夠吸引學生興趣的同時,讓學生輕松掌握課程重點。(2)豐富課堂開展形勢,若采用“小組合作”方式,根據(jù)筆者的經驗,老師們在實施過程中可以設置“角色分工”,根據(jù)小組成員學習成績分層設置對應難度的“任務”,保證成績差的學生“拿”到的任務在自己能力范疇中,提高其學習成就感,另外,還可以加載“組內自評”考核機制,激勵每個小組成員都能協(xié)作完成任務。(3)合理應用信息化工具:不能“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即不能單純的將互聯(lián)網的各種應用生搬硬套到課程中來,要搞清“互聯(lián)網+”與“+互聯(lián)網”的關系,要把握課程與互聯(lián)網應用的融合、促進的關系。(4)結合教材,精細設計課程“項目”:努力達到“項目”和教材的有機融合,控制課程項目節(jié)奏與教材節(jié)奏的一致性,保證學生既能通過項目深化對教材知識點的掌握,又能通過教材擴充對項目技能點的認識和應用。(5)適當開展職業(yè)引導:適度介紹當前專業(yè)就業(yè)前景,提升學生學習動力。
參考文獻
[1]羅文韜,李先江,朱力.高校課堂學生期望與教師表現(xiàn)差異對策研究[J].現(xiàn)代商貿工業(yè),2012,24(4):180-182.
[2]宋暢,劉月,陳悅等.未來學習空間應用效果評價——以北京師范大學未來學習體驗中心為例[J].開放教育研究,2015,21(6):39-52.
[3]王浩業(yè).95后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探析——以北京交通大學為例[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6,35(4):103-107.
[4]吉祥,楊熠偉,姚佳雯.“95后”大學生移動互聯(lián)網生活特點與對策探析[J].現(xiàn)代商貿工業(yè),2016,37(1):162-163.
[5]徐承亮,曾文英.高職信息工程專業(yè)多途徑項目化教學的實踐探索[J].職業(yè)教育研究,2015,0(9):49-52.
[6]張薛梅.基于項目化教學的高職生學業(yè)評價模式調查研究——以無錫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J].無錫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13(5):71-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