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偉
2017年4月13日至14日,第三屆全國初中“語文主題學習”課堂教學競賽總決賽在河北省石家莊市石門實驗學校舉行。本次活動共有14位教師參加決賽。據(jù)悉,這14位選手是從全國各地的90多位教師中經(jīng)過層層選拔最終脫穎而出的。14位教師14節(jié)課,每節(jié)課都有他們各自的精彩之處,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有一個鮮明、響亮的主題。認真分析一下,我覺得,老師們主要是從以下幾個角度來確定主題的。
一、從“感悟情懷”角度確定主題
每篇優(yōu)美的散文或詩歌都會或多或少地抒發(fā)作者的情懷,感悟作者的情懷也就成了老師們教學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從“感悟情懷角度確定主題”是老師們在“語文主題學習”課堂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在這次比賽中,湖南株洲外國語石峰學校文燦老師的一堂“登高望遠抒情懷,感慨歷史寫人生”就是從這個角度來選擇主題的。這節(jié)課的設計顯得尤其大氣、非凡。文老師把《望岳》《登飛來峰》《登樓》《登岳陽樓》《登幽州臺歌》幾篇以“登高”為主題的詩歌放到一起進行閱讀,從“感悟情懷”角度入手,把本節(jié)課的主題確定為:對登高情懷的抒發(fā),對人生歷史的感慨。主題鮮明,富有啟發(fā)。文老師圍繞主題步步展開,環(huán)環(huán)相扣,加上自身語言的魅力,盡顯大家風范?!锻馈贰兜秋w來峰》寫登山,引發(fā)詩人壯志凌云的情懷;《登樓》《登岳陽樓》寫登樓,詩人登上名樓,縱覽大地,壯抒家國愁;《登幽州臺歌》寫登臺,卻讓詩人“愴然涕下”,慨嘆人世情懷。文老師最后以一首絕句式的板書,再顯課堂主題:初登登山抒豪情,再登登樓嘆國憂。三登登臺慨人世,為何登高意悠悠?
二、從“知人論世”角度確定主題
“知人論世”是詩歌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對詩歌的理解較為重要。在詩歌鑒賞中,“知人論世”為理解詩歌、賞析詩歌打好了基礎。所以,在詩歌教學中,把“知人論世”作為一個主題進行整合教學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四川邛崍高埂學校的羅曉紅老師在鑒賞陶淵明的詩歌時,首先從“知人論世”的角度確定了“仰望流傳千古的高尚——走近陶淵明”這個主題。羅老師借用《飲酒》《歸園田居》引出陶淵明,讓學生在詩歌感悟中領會陶淵明的高尚品格和遺世情懷。最后,一篇《美哉陶公》讓學生對陶淵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河北石家莊實驗學校的王懷亮老師雖是圍繞李清照的“愁”展開教學,但我認為他依然從“知人論世”的角度確定了主題。王老師巧妙地借用“愁滋味” 貫穿課堂,但他的整個課堂教學告訴我,他的主題仍然是他最初的設想——“易安居士,安何易”。整堂課教學,王老師都在圍繞李清照百轉(zhuǎn)千回、跌宕起伏的人生展開。她經(jīng)歷了所有能經(jīng)歷的,最美好的、最幸福的、最殘忍的、最不幸的,實在令人感慨不已。易安,安何易?主題的引領,讓學生不僅對李清照的身世有了認識,更借助這個主題閱讀了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點絳唇·蹴罷秋千》等詩詞,了解了李清照的身世,同時也實現(xiàn)了大量閱讀的目標。
三、從“寫作手法”角度確定主題
寫作手法是文章或文學表情達意、陳述觀點、說明事物的表現(xiàn)形式。在“主題”教學時,從“寫作手法”角度確定主題也是老師們常用的一種方法。在這次大賽中,參賽老師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內(nèi)容,選取表現(xiàn)手法類似的文章進行整合,確定主題,進行教學設計。如山東昌樂外國語學校的張永青老師,利用《一棵小桃樹》《紫藤蘿瀑布》《楓葉禮贊》三篇文章的共同寫作手法——托物言志確定主題:萬物總關(guān)情——讀懂托物言志。主題明確,文章歸類恰當,在引導學生賞析語言的同時理解并學會運用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再如山東蘭陵泉山實驗學校的趙珍老師,要求學生集中閱讀《驛路梨花》《指路小孩》《棗核》《第二次考試》《醉人的春夜》幾篇文章,尋找它們的共同點——設置懸念,最后確定“巧設懸念起波瀾,撥開云霧顯真情”的主題,讓學生在閱讀中尋找,在尋找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設置懸念的作用和意義。
四、從文章主題角度確定主題
每篇文章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把同類主題的文章放在一起閱讀,設計課堂教學,也是一種比較好的主題選取方法。在大賽中,內(nèi)蒙古赤峰松山第四中學的姜欣老師就把“舌尖上的鄉(xiāng)愁”作為課堂的主題。姜老師結(jié)合《春酒》《粽子里的鄉(xiāng)愁》《桂花鹵·桂花茶》幾篇體現(xiàn)“鄉(xiāng)愁”主題的文章,讓學生體會蘊藏在美味中的思鄉(xiāng)之情。再如山東壽光世紀教育集團的李榮潔老師同樣把“鄉(xiāng)愁”主題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題,美其名曰:“魂牽夢繞,桑梓情深。”李老師采用讀的形式,探究文章的主題。通過各種形式的讀,來理解隱藏在春酒、畫卷、月餅、藕與蔬菜、冰糖芋泥、山梨中的故鄉(xiāng)情思。
山東諸城明德學校的崇燕燕老師借用屠格涅夫的《乞丐》尋找主題,把“悲憫主題中的小人物大情懷” 定為課堂教學主題。課題鮮明,方向清晰,富有啟發(fā)。閱讀《一件小事》《將悲憫化作責任》兩篇文章,了解文章中小人物的平凡和卑微,感受他們處處體現(xiàn)出來的感人至深的大情懷。
總之,我認為,“語文主題學習”課堂教學重在明確目標,確定主題,追求實效。主題的確定不能隨隨便便,而是要因文而定,因目標而定,因需要而定,其選取角度也自然因教學內(nèi)容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