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文革”結束后,國家恢復高考招生制度四十周年,我作為時代幸運兒,先后參加了1977年和1978年的兩屆高考,上蒼眷顧勤勉人,1978年夏,我高中畢業(yè),終于考入了南開大學歷史系,實現了自己的愿望。
我是天津市人,出生于20世紀50年代末一個普通家庭,父母皆是工人,本不識字,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接受了“掃盲”教育,認識了不少字,可以讀書看報,但不會書寫,他們迫于工作、生活壓力,無暇顧及我們的學習。我們兄弟姊妹眾多,家境貧寒,蝸居于一間十余平方米的平房里,此房又坐落在一個有六戶人家組成的狹窄的院落中,環(huán)境嘈雜,學習條件很差。
使我養(yǎng)成好學、勤思習慣的啟蒙老師,應該是我的大姐和大哥。記得1963年,大姐在讀中專,放寒假時,屋外天寒地凍,我們幾個較小的弟弟、妹妹,圍坐在大姐身邊,讓她講小孩子們都愛聽的故事。大姐喜歡看書,古今中外都有,文化知識很豐富,她給我們講了很多很多,有阿凡提的故事,有安徒生童話,有中國古代神話等等,每次我都聚精會神地聽,遇到有疑惑的地方,還時常追問,聽到稀奇古怪的情節(jié),覺得新鮮,小孩子的那種好奇心,驅使我反復琢磨。大哥買了很多“小人書”(今稱連環(huán)畫),成套的《水滸》《楊家將》和《岳飛傳》及其他,我有時間就翻上一翻,雖不認得圖下的釋文,但喜歡看古人裝束、騎馬打仗、刀槍劍戟、小橋流水等等,見到特別鐘愛的畫面,就一邊欣賞,一邊用白紙涂鴉,一邊思考。那時,在我幼小的心靈里,十分渴望識字,渴望讀書學習。
1965年夏,我該上小學了,兄長帶我到離家最近的學校去報名,招生老師看罷戶口本上我的出生年月,說我的生日小,今年不行,明年再上吧,我哭著回家了。
誰會料到,第二年“文革”開始了,全國動亂,停止招生。到了1968年,毛主席號召“復課鬧革命”,學校才又招生,我上小學一年級時,已經十歲了。在那個不正常的年代,學校正規(guī)教育慘遭破壞。那時,我們每天只上兩節(jié)課,安排在上午,有時不上課,也不留作業(yè),學校經常組織去工廠參觀、上街游行。中學時,學工、學農、“拉練”頻繁進行,課堂系統授課反而成了“副業(yè)”,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同學們以各種方式的“玩兒”來打發(fā)時光。青少年的我也不例外,上學前即學會了游泳,上學后加入了區(qū)級游泳培訓隊,每日下午訓練,其他閑暇時間,則以打牌、下棋、斗蟋蟀等度日。
隨著年齡的增長、閱讀的增多以及哥哥、姐姐們走入社會后的經驗,加之在現實生活中出現的一些現象,我對讀書學習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雖不十分深刻,但總覺得讀書學習還是很有用的。
當時,“大字報”無處不在,學校里,街道上,煙囪壁,橋梁處,凡是能寫、能貼的地方皆有,構成了一道特殊的景觀,而且多用毛筆書寫,或配上漫畫,以丑化“階級敵人”。每見此,我常想,這一切都需要文化啊!吃飯時,我坐在收音機旁,特別喜歡收聽著名播音員關山朗誦的配樂詩《雷鋒之歌》,聽著那朗朗上口、雋永押韻的詩歌,十分欽佩作者賀敬之老師,覺得賀老師真有學問,這詩篇寫得太棒了。另外,同學們學軍去外地 “拉練”,有的給父母寫信,十分吃力,寫出的家信,錯字連篇,詞不達意,鬧出許多笑話,還有的根本寫不出來,讓我代筆。見聞了這些情狀,我越來越意識到,將來無論從事什么工作,都需要讀書寫作,需要文化知識,我的好學之情重又被點燃。
于是,我暗下決心,只要有閑暇時間,就讀書閱報,背誦家家都有的《毛主席語錄》《毛主席詩詞》和“樣板戲”劇本里面較好的唱詞(現在我尚能背誦出很多段落),見到報紙上有好的詩文,就把它們抄錄下來,這樣既增長了知識、詞匯,又練習了寫作和鋼筆書法。
“文革”前出版的書籍,皆以宣揚“封資修”的口實給予查抄,然后焚毀,或送造紙廠再造紙,在唯一出售圖書的新華書店里,所售書籍也是寥寥無幾。有段時間,次兄和我到處尋借古典小說和唐詩宋詞(當時,仍有人收藏此類書籍),友人借給我們時,往往叮囑兩三日內必須閱畢,實在害怕被發(fā)現而遭沒收,所以我們借來后,偷著瘋狂地、不分晝夜地閱讀,有時頭挨頭同時閱讀。四大名著以及《三俠五義》《說岳全傳》等古典小說,在我念初中前,就囫圇吞棗、似懂非懂地讀了一遍,并抄寫了不少古人的詩詞,從那時起,我便愛上了古典文學,愛上了歷史。
1976年,已是“文革”的第十個年頭,唐山發(fā)生了大地震,周總理、毛主席相繼去世,國家被折騰得疲憊不堪、百孔千瘡。就在這年夏天,我初中畢業(yè)了。當時,面臨著兩種選擇,要么“上山下鄉(xiāng)”,要么繼續(xù)上高中,那時讀高中不用考試,只要本人愿意,就可以直接升入,我決定留在原校繼續(xù)念高中。
又是沒有料到,上高中僅過了一個多月,我們黨就粉粹了“四人幫”,結束了動亂無序的“文革”,翌年九月,又宣布恢復中斷十一年的高考,大快人心,舉國歡慶,我趕上這么好的時機,真是太幸運了!當初,我決定繼續(xù)求學讀高中,與其說是較好的選擇,不如說無論什么時代,只要是讀書、求學,永遠是正確的。
“文革”時期,我浪費的時間太多了,我的小學、中學八年時間虛度了,盡管我沒有完全放棄學業(yè),但是基礎不牢,知識貧乏。我立即退出了游泳隊,找尋出中學的各科教材,一邊念高中,一邊復習初中知識,夯實基礎,以備高考。
那時,我們沒有統一教材,沒有任何參考材料,也沒有人知道高考大致考什么,怎樣有針對性地復習,老師叮囑我們最多的話,就是“多學、多看、多練、多記”。我又拿出當年尋借古典小說的精神,發(fā)動親戚朋友,到處找借“文革”前的高中課本和參考材料,可是,絕少人家收藏這類書籍,最后總算借到幾冊,我如饑似渴地閱讀、學習,盡量深刻理解。
學校為了幫助我們能夠考上大學,也是數策并舉,先是組建“高考班”,由經過多輪考試、成績較佳的同學組成,我榮幸考列其中;然后派出各個學科中講課最好的老師為我們授課,并把最好的教室提供給我們使用。任課老師沒有計較“文革”期間對他們的不公,以大愛的胸懷,全身心投入教學,并通過各種渠道,幫助尋找“文革”前高考復習題,然后刻板、油印,發(fā)給我們,以充實復習材料。endprint
讀高一時,國家雖百廢齊興,但振興教育力度最大,我們高中生也開始有了周考、月考、單元考的頻繁考試,所考成績,記錄在冊。“文革”后,全國舉行的第一屆高考是在1977年的冬天,當時我作為優(yōu)秀在校生,和社會上符合條件的各類人員一起參加了1977年的高考。我的成績達到了錄取線,但對在校生標準更高,未被錄取。我很幸運參加了這次高考的演練,從此以后,信心倍增,更加用功。
前面說過,我們家里學習環(huán)境和條件都很差,懷揣著上大學的夢想,飽含好學、勤思的激情,每天清晨,我很早就到了學校,復習功課,下午很晚才回家,利用學校窗明幾凈的教室刻苦學習,似乎沒有疲憊的時候,那勁頭和動力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強烈的考上大學的愿望,二是反省“文革”時期虛度青春的自責,三是強烈的好學求知欲望。每當自己感覺知識不夠用、學得不夠好時,就十分懊悔“文革”時浪費的大好時光,有悔悟始知奮進,我充分利用一切時間抓緊學習。從家里到學校大約有三公里路程,需要步行半小時,我利用每天的往返時間,邊走路邊默記英文單詞,有時也背誦一些古文詩詞,一年多下來,還是很有收獲的。
我們是兩年制的高中,記得畢業(yè)前最后一個寒假,寒風凜冽,間或飄雪,我每天依然冒著嚴寒,背著裝得滿滿的備考資料的書包,來到空無一人的教室里學習。教室很冷,因為放假不再生火(當時教室里沒有暖氣,平時靠燃煤爐火取暖),我一人坐在陽光照射的地方,享受著學習的快樂,每當解開一道數學難題,或寫出一篇自己滿意的作文,心里總是暖融融的……
轉眼就到了高考日,文、理專業(yè)各要考六門課程,除外語專業(yè)需考口語增加一天外,其他專業(yè)連考三天,上、下午考試。七月下旬,天氣濕熱,我從家到考點,大約要走50分鐘,為了中午能夠復習下午要考的科目,便帶上復習材料和饅頭、咸鴨蛋、白茶缸,上午考試完畢不回家,坐在教室里,吃著饅頭,就著咸鴨蛋,喝著白開水,復習著下午要考的課程。
……
“此情可待成追憶”。星移斗轉,流水年華,往事如歌,一晃四十年過去了,祖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微觀世界到宏觀世界,從物質生活到精神生活,都有根本性的改變,時移世易,很多事物,不可同日而語。
盡管如此,通過我的青少年時期生活、學習狀況,通過我的兩次高考經歷,通過我三十多年工作的磨煉,通過我的觀察和了解,在77、78兩級大學生身上,有許多成功經驗值得總結,許多珍貴精神遺產應當繼承。
半個世紀前,那場從高校開始、蔓延到全國各行各業(yè)所謂的“文化大革命”,給社會造成的巨大動亂,只有親身經歷的人,才算真知當時的狀況,當時有一個套語,在報紙上、大字報、學生作文中屢屢出現:“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正以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蕩滌著一切污泥濁水。”由此可見當時社會的動亂程度?!拔母铩眲傞_始的幾年,全國的學校停課,工廠停工、機關停政,打、砸、搶、燒、抄家、批斗、游行、串聯、上山下鄉(xiāng),等等,其混亂狀態(tài)無法用文字描述。在教育領域,我在前面所述的小學、中學的上課狀況,全國皆是如此,數以千萬計的青少年,在他們大好年華、正值學習文化知識的階段,卻沒能很好地在學校接受教育,荒廢了學業(yè),虛度了年華。那時的人們,較少有獨立的思想,一窩蜂地跟進,正如一些從“文革”過來的長者所講,“當時,好像腦袋沒有長在自己的肩上”,這很值得深思。
人最本質、最寶貴的東西是有思想。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要有獨立的思想,正確的判斷,才能選對適合自己成長、發(fā)展的道路,才能朝著光明的方向奮進,也才有可能取得較好的成就,否則就會走彎路、走錯路,甚或失敗,可見獨立思想之重要。
“文革”時期,我還是一個青少年,根本提不上有什么獨立“思想”,不過樸素的直覺告訴我,讀書看報寫家信、批判稿、大字報,都需要文化,正因為自己沒有完全放棄學習,所以在恢復高考后,才考上了大學。
如今,改革開放,經濟繁榮,中外交流,古今碰撞,思想多元,社會復雜,人心浮躁,國家正處于轉型時期,我們無法選擇時代、選擇社會,面對這樣的現實,就應冷靜觀察,獨立思考,獨立分析和判斷,特別是擁有了一定文化之后,更不可盲從。
因為人有思想,有見解,所以是地球上最復雜的生物,唯其復雜,人類既有大美,亦有大丑,既有大善,亦有大惡,我們要努力修行自己、改造自己、完善自己,朝著真善美的方向前行。
當今時代,社會上流行著這種說法:“高考改變命運?!弊曰謴透呖家詠?,我們國家培養(yǎng)出了千百萬人才,包括我在內,確實改變了成千上萬人的命運,因為高考,曾經的“知青”成了政治家、科學家,工人成了大學教授,農民成了知名學者,山里的孩子來到了城市,普通百姓出國留學……我們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隨著國家的繁榮、昌盛和發(fā)展,接受過高等教育的莘莘學子,前程一片光明,在各行各業(yè)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國家作著貢獻,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生活、生存狀況,很多賢才俊彥,擔任了國家的各級領導,這本來是非常值得驕傲、感恩的事情??墒?,由于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黨政官員、科學家、企業(yè)家、學者,不感謝黨和國家的栽培,不注意修德養(yǎng)身,優(yōu)化品行,繼續(xù)學習,慎獨自律,而是利用人民賦予的權力從事犯罪活動,結果,鋃鐺入獄,身敗名裂。人生有道,其根本之道就是做人,做個好人,只有做好了人,才能干好了事。
“高考改變命運”是事實,而修行自己、完善自己更為重要,否則,“命運”還會有變化的。持續(xù)優(yōu)化個人的品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甚至一輩子都行走在修煉的路上,在這個過程中,只有讀書學習,提升自己的修為,才能升華境界和思想,它才是提高素質、改變天下人命運的仙丹妙藥。
77、78兩級大學生人才輩出,在政界、學界、商界都產生了許多領軍人物,被稱為“77、78級現象”,這和他們的成長經歷密不可分。有人曾說:“不會再有哪一屆學生像77、78級那樣,年齡跨度極大,而且普遍具有底層生存經歷。不會再有哪一屆學生像77、78級那樣,親眼看到天翻地覆的社會轉變,并痛入骨髓地反思過那些曾經深信不疑的所謂神圣教條。不會再有哪一屆學生像77、78級那樣,以近乎自虐的方式來讀書學習……這就注定了77、78級要出人才。”在飽經滄桑之后,這一群體普遍個性堅定沉毅,較能吃苦,而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形成堅毅的個性和練達的人情,也成為日后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歷史不一定記得他們中單個人的事功,但一定會記錄這一群體的作為和貢獻。
我是平凡的,也是幸運的,作為77、 78級中的一員,年齡較小,沒有他們特別是“老三屆”上山下鄉(xiāng)的非凡經歷,除了直覺領悟到要學會獨立思考、讀書學習改變命運的道理外,也感受到了這個群體站得高、看得遠、砥礪思想、不懼吃苦的精神,同時從中也學到了定下一個目標,矢志不渝朝其奮進的治學方法。據我所知,我校的77、78級同學中,就誕生了很多的科學家和著名學者,他們今天的聲望,他們的成就卓著,既不是靠家庭背景,也不是靠個人運氣,更不是靠所謂的關系,完全是靠自己的勤奮和堅韌不拔的毅力。他們有了奮斗目標,就再也不考慮其他了,什么“下?!辟嵈箦X,什么“跑官、要官”,什么“燈紅酒綠”,一切皆不為所動,而是靜下心來,廢寢忘食地學習、工作,數十年如一日,或進入實驗室,常常錯過用餐時間;或青燈黃卷,宵漏筆耕依然,如此而為,能不成功嗎?至于從事其他事業(yè),要想獲得成功,同樣需有這樣專一的拼搏精神。
1977年高考的恢復,不是簡單恢復上大學考試問題,更是社會公平與公正的重建,它不僅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更改變了我們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的方向,從那時起,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成為上至政府、下至百姓的共識。回頭望,看今朝,把四十年前恢復高考,說成挽救了我們的民族和國家都不為過。
(作者簡介:陳德弟,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古代藏書史、方志學、古籍文獻研究專家。1978年考入南開大學歷史系中國史專業(y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