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鴻軒
摘 要:人心理意識及其產生的作用是心理學研究的重點內容,對于個體的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是對生物、心理、社會和環(huán)境中其他復雜影響的能動反應。本文對人心理意識的概念進行了闡述,詳細分析了其影響的作用機制,并探討相關的對策。
關鍵詞:人心理意識;作用機制;對策
一、背景介紹
在心理學領域中,一個重要研究課題就是人心理意識。但是到目前為止,人心理意識的概念還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對人心理意識的定義進行了闡述,認為,個體遭遇逆境與個體成功應對是人心理意識的兩個基本要素。人心理意識變量的論證,是人心理意識研究的第一個階段,也是人心理意識研究的重點。人心理意識研究的第二個階段是對人心理意識內在機制的討論,這也是未來研究的主要方面。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導致人們存在強大心理壓力的原因,在貧窮、疾病、困苦、挫折、戰(zhàn)爭等不利條件下,人們能夠成功應對的措施,這就是人心理意識研究的主要課題。在實際情況中,當有些人遭遇如此的困境時,內在的潛能就很容易被激發(fā)出來,于是人們改變了思維方式,變得更加堅強,在逆境中迅速成長。大量的事實表明,人心理意識不是在困境中產生的,而是在困境中被激發(fā)出來的。
二、人心理意識的含義
人心理意識概念的提出,已經有多年歷史,隨著人心理意識研究范圍的逐漸擴大,科學意義上的人心理意識概念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研究顯示,人心理意識是一種個體在困難情境下的積極適應,它是一種心理特質,是對生物、心理、社會和環(huán)境中其他復雜影響的能動反應。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對人心理意識的概念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如下,大概可以把人心理意識的概念分為三類。第一,結果性分析。人類在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仍然還可以做到適應這種危險的環(huán)境,側重于對發(fā)展情況結果的研究。第二,能力性分析。能力是每個不同的個體具有的特點,這一概念將人心理意識看做一種個體具有的獨特能力和品格,個體的能力可以接受高水平的破壞性影響,并且能夠體現(xiàn)出較少的不良行為結果。人心理意識可以幫助個體從消極經歷中恢復,靈活適應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具有較強的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第三,過程性分析。人心理意識可以定義為一種動態(tài)的發(fā)展變化過程,人心理意識是指人們在面對極大的心理創(chuàng)傷時,具有良好適應性的動態(tài)過程。其實人心理意識的過程性分析包括了能力性分析和結果性分析,人心理意識在強調個體適應能力和變化結果時,把二者緊密結合起來。
總體來說,研究者給出了人心理意識的不同定義,雖然給出的含義不同,人心理意識的研究者認為有兩個操作性定義因素,即個體遭遇逆境和個體成功應對。
三、人心理意識作用機制
(一)人心理意識作用機制的概念。由于人心理意識內在結構存在不同,因此進行科學研究時,一般情況下將其看做保護性因素,在心理機制的發(fā)展和形成過程中,保護性因素包括內部和外部兩項因素。保護性因素可以減少不良環(huán)境對人們的影響,它與危險因素是相對的。這些保護性因素既可以作為外部因素存在,也可以作為自我效能因素存在。在近二十年的研究成果中,不同的人心理意識問題研究者都提到了類似的保護性因素,例如,當戰(zhàn)爭、瘟疫、疾病、貧困、災害等不良事件發(fā)生時,這些保護性因素就會發(fā)揮作用。專家學者也曾經全面總結了兒童的保護性因素,把這些保護性因素規(guī)定為變量,也得到了相似的結果。大部分研究人員認為,人心理意識的作用機制只起到中介的作用,它是保護性機制在心理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也就是說,人們在遇到困境時,產生了一些保護性因素,又經過一些特殊的途徑,來應對危險因素。以上的階段,激發(fā)和促進了人們人心理意識的形成,最終使得人們能夠成功度過難關,達到較好的狀態(tài)。
(二)人心理意識作用機制的模型構建。研究者構建的人心理意識作用機制,從不同角度展示了人心理意識是如何作用于處境不利個體,從而幫助他們走出困境的。人心理意識的理論模型構建包括三種,補償模型、預防模型、保護性因素模型。在保護模型中,補償因素和危險因素之間不能相互作用。在預防模型中,如果危險因素的程度不大,將會被看成成功的一種潛在動力,是在壓力水平平衡的情況下出現(xiàn)的。壓力的存在是一種對人類的挑戰(zhàn),一旦戰(zhàn)勝壓力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強人們的心理能力。在中級和低級壓力情況下,人們的心理能力會增強。但是在高壓的情況下,人們的心理能力就會下降,
人心理意識的發(fā)展模型構建包括四種,危險因素沖擊的減少、負向連鎖反應的減少、促進個體自我效能與自我尊重、機會開發(fā)。這些模型在不同程度上表明了人心理意識的作用機制,同時也表明了人心理意識機制模型的發(fā)展形勢。人心理意識機制既適應了外界環(huán)境,又照顧了個體內部的關系。強調危險因素和保護因素的關系,可以更好平衡事件的發(fā)生、過程、結果之間的相互關系。
四、人心理意識的影響因素與對策
(一)危險性因素。關于危險性因素的概念,最早引自流行病學研究,是指提高人們不期望消極結果可能性的各種變量,這種變量可能是由于個體環(huán)境造成的,如經濟地位低下、父母患病,也可能是受到暴力、虐待等威脅導致的。研究顯示,這種危險性因素是可以逐漸累積、相互交錯的,會對個體的身心健康和社會心理能力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并引起連鎖反應。人心理意識的作用貫穿于個體整個的應對過程之中,同時個人的性格特點也與自身的發(fā)展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內在和外在的保護性因素交互產生作用幫助個體成功應對危險性因素。
(二)保護性因素。保護性因素是與危險性因素相對的一項因素,可以有效減輕個體的消極影響,促進其發(fā)展,這是人心理意識研究的重要內容。從廣義上來看,保護性因素是可以提高人們的能力、幫助人們適應環(huán)境的資源和因素,與積極結果之間是息息相關的。狹義性保護性因素是具有壓力緩沖效應的因素,可以對危險因素起到一定程度的緩沖作用,調節(jié)消極影響。
為了樹立良好的心理意識,必須要把握好一個關鍵時期——兒童早期,在這一時期,兒童各項能力開始迅速建立、成長,保護系統(tǒng)也開始出現(xiàn),有的兒童,其人心理意識在早期發(fā)展起來,有些兒童則需要外界因素的幫助。為了為兒童的發(fā)展提供支持,學校方面應該發(fā)揮出主要作用,為學生提供機會,使之與同學、家長形成良性的人際關系,注重學生學業(yè)技能與社會能力的培養(yǎng),讓他們有獲得成功的機會,并盡可能創(chuàng)造發(fā)展條件,讓學生可以積極參與到學校與社區(qū)活動,肩負起自身應當承擔的責任,同時,避免教師期望、學校育人要求等增加學生的心理負擔。此外,還有研究者傾向于采取生態(tài)化的干預措施,即系統(tǒng)地多水平多角度審視兒童的生活環(huán)境,充分利用家庭、學校、社會的資源,對他們進行全面的干預。Dolan論證了通過兒童自身、他們的家庭和社區(qū)的共同努力培養(yǎng)人心理意識的可能性及計劃,為該領域的實踐提出了可能的方案和科學論證。
綜上所述,筆者研究了人心理意識的概念和人心理意識機制的模型,從中可以看出,人心理意識在現(xiàn)實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樣人心理意識在實踐中也得到較快的發(fā)展和完善。人心理意識在青少年的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價值,應用比較廣泛并具有顯著的成效,因此,人心理意識的研究結果將成為人心理意識作用機制研究的突破點。
參考文獻:
[1]丁倩,洪夢飛.人心理意識及其提升的研究綜述[J].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6).
[2]張運紅.大學生人心理意識與父母養(yǎng)育方式的相關分析[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2(7).
[3]閆嘉嘉,崔彥婷,屈艷,等.人心理意識理論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J].人力資源管理,2012(6).
[4]雷曉鳳.石油企業(yè)思想政治工作導入心理疏導機制的幾點探索[J].中外企業(yè)家,2012(10).
[5]楊宏飛,李曉謳,袁路.高中生的入世出世心理與學習壓力[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