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根
【摘要】實施好初中道德與法制課的教學策略研究,可以增強初中道德與法制的教學成效,為達到素質教育提供幫助。本篇文章通過分析道德與法制課的重要性,提出具體的教學策略研究,希望能夠為廣大教育者提供一份綿薄之力。
【關鍵詞】初中 道德與法制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1-0082-01
對于初中教學而言,實施好道德與法制教學,可以給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很大好處。剛進入初中校園的學生,其思維意識與心智有了一定基礎,在這種情況下,再實施道德與法制教育,可以加深學生的道德觀念與法制觀念,所以對于剛入學的中學生應重點教學,加深其對道德與法制認識。
一、道德與法制科的重要性
(一)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針對初中學生的思想教育而言,對其實施目的性、系統(tǒng)性的道德與法制教育,可以增強學生本身的價值觀,并且給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有利的影響。在現(xiàn)實的教學活動中,道德與法制課程可以指導學生全面的認知事物的本質,這對于青少年來說是一個十分有意義的教育。他們可以通過法制學習,了解作為一個優(yōu)秀的學生應具備怎樣的素質,并為了這個目標努力奮斗。
(二)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
加強和完善道德與法制教育,可以增強學生對自身的保護能力,給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帶來積極的影響,最近幾年,學校的暴力事件、打架斗毆事件頻頻出現(xiàn),無時無刻不牽動著社會各界人士的心,怎樣加強對學生的保護措施,使學生不被惡性校園勢力所威脅,一直是學校所追求和奮斗的目標,道德和法制教育是初中教學環(huán)節(jié)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教師運用書本上的知識,對學生實施思想與法制教育,令學生了解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怎樣保證自身安全。增強對自身的保護能力,對于學生而言是非常關鍵的,可以加強學生的身心發(fā)展。
(三)實施良好的素質教育
在新課程標準的推行下,怎樣完成素質教育是初中教學應努力的目標。思想與法制教育作為初中階段非常重要的學科,可以保證學生在思想道德、價值觀、世界觀等方面有很大的提高。這些都是素質教育重點環(huán)節(jié),因此,如果實施好初中階段的素質教育,也可以為中學生的素質教育帶來極大的改善。
二、初中道德與法制課有效教學策略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如果要確切執(zhí)行道德與法制教育,應當使學生對道德與法制教育有充分的興趣,因為在學校,教學的接受者是學生,學生是否有興趣可以極大地影響教學成果。在具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當中,教師可以運用各種各樣的教學手段來增強學生對課程學習的激情,比如,實施富有趣味性的課前引導、設計生活情景等,當中的課前引導主要是將道德和法制理論知識作為基本教學方式,然后融入一些有趣的游戲和題目來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設計生活情景指的是,教師建立與實行具有生活真實性的教學情景,主要使學生感受生活,在體驗生活的基礎上學習理論知識,為課程的有效實施帶來幫助。
(二)豐富課堂教學模式
增強課堂教學模式的多樣性,也是提升道德與法制教學的有利條件。在具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主要是為了給學生提供專業(yè)的理論知識,但是如果沒有一定的吸引力及趣味性,很難將學生的課堂注意力集中起來,只有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才可以將知識有效的傳輸給學生,增強教學成效。對于中學生的心智發(fā)展狀況來說,教師在教學當中,應當利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來保證教學工作的順利實施。
(三)開展課外實踐活動
道德與法制課是一門具有社會性質的科目,它跟語文、數(shù)學等學科的教學側重點不一樣,其更加重視學生在課程之外的表現(xiàn),只有在課外,才可以真正鍛煉學生的道德品行。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實施課外教學,使學生真正融入社會活動中,去理解和感知社會大環(huán)境下帶來的沖擊,令學生在社會中建立起正確的道德標準與法制意識。比如,教師通過舉行定期去養(yǎng)老院看望老人活動,鍛煉學生關愛老人的道德品行;邀請學生家長來學校組織親子活動,用來鍛煉學生尊敬父母的品行。真正使學生在課程之余感受道德素質的重要性,進而鍛煉自身的道德觀念,給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結束語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實施好健全的道德與法制教學,能夠提高中學生的基本素質,并且完成素質教學的規(guī)定。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如果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教師應當準確發(fā)揮教學引領者的作用,運用合理有效的教學設計方案來挖掘學生對知識的感悟力,利用課外的教學實踐方式使學生在思想觀念上、內心上得到升華與提升,使學生在道德品行、法制意識上有所增強,為其全面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運枝.如何提高農村思想品德課課堂效率[J].學周刊,2015,(27):68.
[2]宗紅華.如何提升初中思品課教學的有效性[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10):1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