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雪
翻譯家的古文藝術(shù)審美追求
——以林紓《拊掌錄》為例
王 雪
結(jié)合林紓的古文理論,對《拊掌錄》原本和譯本進行對比分析,考查林紓的古文理論與其小說翻譯在文學審美上的相互映射,以此說明身兼古文家的翻譯家,其古文審美觀與翻譯之間的無法割裂開的影響和作用。
林紓 《拊掌錄》 古文
在林紓看來,歐文文筆詼諧,“莊詼咸備”,而林紓“善于領(lǐng)會原著的風格,譯筆傳神而流暢”[1]序1,“風趣”在《拊掌錄》中多有體現(xiàn)。在《拊掌錄》的《睡洞》篇中,林紓以“古英雄之訪美” 形容“先生”拜訪女學生家途中的一系列可笑行為,寥寥數(shù)筆嘲諷先生欽慕女學生美貌,垂涎其豐厚家產(chǎn)的心理狀態(tài)。
原文中作者對“先生”的衣冠、乘馬姿勢的描述與實際呈現(xiàn)出的效果存在極大反差,而譯文中譯者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這種反差拉大,由此人物形象更加典型生動。首先,譯者將 “knight-errant”譯為“古英雄”,貌似是對“先生”的稱贊,實則是對其暗諷,意圖通過前后形象的對比反差突出“先生”的人物特點。其次,林紓描寫“先生”的騎馬姿勢時不吝捐助自己的“諧趣”,對原文中多個描寫其滑稽行為的比喻進行改寫:將馬的頭大如錘(“a ewe neck and a head like a hammer”)譯為“如鐵錘叩物令坳狀”,以鐵錘撞擊物體表面產(chǎn)生坳陷來突出此馬頭部過分地大;將其彎曲的手肘譯為“螽斯之動股”(“his sharp elbows stuck out like grasshoppers”),以昆蟲的肢體動作諷刺其騎馬姿勢的滑稽;其手里拿的鞭子譯為“古王者之執(zhí)圭”(“l(fā)ike a scepter”),突出其騎馬是端莊神圣的神態(tài)。其中,“叩物令坳狀”、“動股”兩個比喻的增加使得譯文中“先生”的形象愈加立體、動態(tài)十足,而與“古英雄”、“古王者”的對比也愈發(fā)襯托出此人的滑稽可笑。林紓強調(diào)造風趣之象也要注意自然而出,不經(jīng)意間的一筆與原話題形成強烈對比或反差,莊中寓諧,令人發(fā)笑,才是不落俗套的做法。
林紓在《春覺齋論文·情韻》中特別強調(diào)真情實意的表達,認為作者的內(nèi)心情感須借助一定的語言形式表達出來,進而形成文學作品的深情遠韻。林紓以“矣”字用法為例,說明“‘矣’字之下恒蓄無窮之思。”[2]《拊掌錄》全文以“矣”字結(jié)穴的句子近百處,林紓借助古文中飽含余味的文言虛詞“矣”,巧妙地傳達出原作者的撫今追昔,無限慨嘆悵惘之情,同時也使譯文產(chǎn)生了無盡韻味,獲得了文字藝術(shù)上的美感。
如《記惠斯敏司德大寺》中“駒光之隙,是推陳而出新,須知前此文字固佳,然翻閱已至末葉矣!今日名人,即推倒救市之老宿者,不是后來之秀,久磨礪以待乳矣”[1],林紓以“矣”字結(jié)穴,憑吊古人遺跡,發(fā)出功名已逝,是非功過都敵不過時間洗滌的嘆息,悲慨人身死后,留名青史皆是虛妄,不足為恃!“矣”字結(jié)穴多余味,讀“矣”字就易使人感到作者的無奈嘆息。林紓把古文中常用的結(jié)穴方式,即虛詞“矣”,“也”等字收筆,讀起譯本更覺紙上文字全是作者真情流露,字里行間皆蘊含作者心血,情深韻遠,真情感人?!掇哉其洝分杏辛旨偟挠白樱旨傆贸錆M其古文見解和意識的翻譯方式譯介小說是對原文的再創(chuàng)造,亦體現(xiàn)其古文審美追求。
《春覺齋論文·神味》中林紓說“神者,精神貫徹處永無漫滅之謂;味者,事理精確處耐人咀嚼之謂”[2]。讀完作品掩卷而思,言止而意不盡,有余味回環(huán),才稱得上具有“神味”?!掇哉其洝分卸啻纬霈F(xiàn)“古”的字眼,在《耶穌圣節(jié)前一日之夕景》一篇中“古”字出現(xiàn)得尤其多,如“復古”、“宗古制”、“徇古法”、“守古俗”、“古禮”、“古英雄”,原文中則有“old times”,“old Christmas songs”,“old folks”,“old harper”,“old church melody”等字眼,“古”字的反復出現(xiàn)表現(xiàn)了原作者對今人能守古禮,尊重古文明的渴望,以及對于古風漸逝的無限感慨。“凡端士必守先業(yè),存古昔之醇風”[1]又何嘗不是林紓的心聲,這也是林紓十一次拜謁崇陵,即便病體不支,行走不便,也要表示其忠君愛國,甘心為清廷奉獻終身的赤誠之心。文中多處抒發(fā)感慨惋惜之情,文末“余亦徐入黒甜之鄉(xiāng)矣”一句以“矣”字結(jié)穴,讓人回味無窮,慨嘆作者在夢酣之際會不會也在想古風漸逝,遺傳千年的風俗漸被遺忘,這是誰的過失,未來又將如何發(fā)展呢?而要想使文章得到“言止而意不盡”的含蓄雋永之味,作者就要身體力行,增加生活閱歷,融匯萬理萬事。趣味含蓄而深遠,蘊有無窮神味,正是林紓的譯作寫照。借《拊掌錄》歐文訪歐吊古之書來感嘆人生哲理,亦留下無窮余味。
本文結(jié)合林紓古文論,分析了林紓的古文理念在其譯作中的具體體現(xiàn),充分說明身兼古文家的翻譯家,其古文審美觀與翻譯之間的無法割裂開的影響和作用,林譯的文論和譯論兩相互濟,譯作中亦體現(xiàn)出其對古文藝術(shù)審美的追求。
[1]林紓.拊掌錄[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1.
[2]林紓.春覺齋論文[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
本文系安徽師范大學2016年度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與實踐項目“林譯小說敘事‘義法’研究” (編號:2016yks023)的部分成果。
王雪(1990-),女,漢族,安徽人,碩士,安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