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海 董淑新 李龍群
芻議“同性戀”一詞的詞源及其發(fā)展與演變
陳志海 董淑新 李龍群
人們對同一個事物的看法會隨著時間的改變而或多或少地發(fā)生一些改變,就如人們對地球的看法一樣,在古時候,人們都認為地球是方的,當你來到地球的邊緣時你就有可能會從邊緣掉下去。但經(jīng)過時間的洗禮和科學的認證,人們最終知道且接受了地球是(橢)圓的這一觀點。“同性戀”也是如此,在人們對其態(tài)度改變的如今,人們?yōu)榱烁玫乇磉_自己對同性戀的態(tài)度,就發(fā)明了很多同性戀的同義詞和相關詞匯。
同性戀 同志 掰彎 蕾絲邊 玻璃
同性戀一詞主要是指對異己性別的人不能做出性反應,但很容易被與自己同性別的人所吸引。當今,我們對同性戀的理解是具有不同類型性傾向的人。同性戀的定義是:持久的對某一特定性別成員在性愛,感情或幻覺上的吸引。顧名思義,同性戀就是指對自身性別認得絕對或相對吸引。英語單詞中g(shù)ay,是表達同性戀最基本的方法。而相對正規(guī)的表達方法是Homosex。Gay的詞性是形容詞,所以使用該次的正確方法是He is gay. 雖然Gay和Homosex是表達同性戀的最普通表達方法,但二者之間存在些許區(qū)別。
“Homosexual”是由一名德國醫(yī)生于1869年創(chuàng)造的。在1975年4月9日之前,美國人將同性戀列入神經(jīng)病行列中,當時美國人用Homosexual來稱呼同性戀。即Homosexual指的是在學術(shù)上的同性戀,它并沒有歧視或者認可同性戀的意思。從Homosexual的詞結(jié)構(gòu)(homo人類+sexual性的)上我們也很容易看出它是一個中性詞,但事實并不是這樣的。Homosexual一詞產(chǎn)于1869年,而當時同性戀被定為是一種神經(jīng)病,這本身在當時就帶有歧視的意思。所以人們在繼承這個詞的時候其實也是略帶有歧視的意思的。為此Homosexual在翻譯成中文時,需要知道一點:用于學術(shù)上的同性戀可使用有Homosexual,而它在學術(shù)上并沒有歧視的意思,但要是出現(xiàn)在學術(shù)以外的文章上時,就帶有歧視的意思。
在美國,當時用來形容同性戀生活的文字發(fā)展非常迅速,而有關同性戀題材的文字和文學作品也成為60年代的暢銷品。而最近十年有關同性戀作品的賣單榜首是艾倫.特魯里的《忠告和允諾》、詹姆士?鮑爾溫的《異鄉(xiāng)》 ( Another Country ) 、瑪麗. 麥卡錫的《群體》( The Group)。截止到1965年,共出版有關同性戀的書及文學作品大概348本,其數(shù)量超過了西方文學史有關同性戀題材作品的總數(shù)。在影視方面,很多同性戀題材的電影也公開上映,例如《兒童時光》(The Children. s Hour) 、《忠告和允諾》( Advise and the Consent ) 、《走在野地邊緣》 (Walk on the Wild Side) 、《最佳男人》( The Best Man) 等。由于這些獨特的文化氣氛,美國同性戀人群逐步增加,人們對同性戀也越來越了解。新聞界的報道中有關同性戀的信息也逐漸增多,在《新聞周刊》、《 紐約時報》 、《時代》 、《哈潑斯》 等刊物中多有涉獵。報紙和雜志對于同性戀現(xiàn)象的描述、表達有些不同,但是其二者卻共同將同性戀的生活曝光于公眾,讓人們增加了對同性戀的了解,與此同時對該種現(xiàn)象有了新的界定。這時Homosexual就出現(xiàn)在了電視這個傳播信息的媒體中來了。也正是因為Homosexual帶有歧視的意思,電視臺改用gay來表達同性戀。這也是Gay的有來。它所形容的同性戀并不帶有歧視的同性戀者的意思。像這樣在意思上衣細微不同的同性戀詞匯和相關詞匯非常多。
(1)Lesbian(蕾絲邊簡稱是LES):表示女性同性戀的意思,Lesbian,從詞源的角度來分析,源于一個叫作萊斯瓦斯的島嶼。追溯其根源,跟一個名為莎孚的女詩人有關系,她是希臘人。在柏拉圖的眼中,她被視為“第十繆斯”。莎孚本人就是同性戀,所以在西方語言中的女同性戀一詞跟她有直接關系。隨后在19世紀,醫(yī)學界用Lesbian來形容像莎孚一樣有同樣性傾向的女人。
(2)拉子,另外一個女“同志”的代稱。這種表達方法最早見于《鱷魚手記》作品中,有些人也使用啦啦等相關表發(fā)方法。
(3)Butch Lesbian,主要是用來形容很多女性在行為和氣質(zhì)方面比較男性化,在與其他女性相處的過程中主動擔當丈夫的角色。像我們比較了解的臺灣女子文化,其中“湯包”就是對詞類女子的稱呼。
(4)Lipstick Lesbian,與Butch Lesbian相反,主要用來指在裝扮和氣質(zhì)方面比較陰柔,但是內(nèi)心卻傾向于女子,在與其他女性交往過程中扮演妻子的角色。今年來,該詞也可以泛指氣質(zhì)比較陰柔的人。
(5)T/婆在臺灣女同性戀文化中有區(qū)別,其類似于在西方的Butch/Femme.。婆這個詞源于T,但在當今社會其主體性已逐漸浮現(xiàn),泛指氣質(zhì)陰柔的個體。
(6)哥哥,或葛格,是指在男性同性戀中擔當丈夫角色、有陽剛氣概的一方。
(7)弟弟,或底迪,是指在男性同性戀中擔當妻子的角色,其外在打扮是男性,而外在表現(xiàn)卻是機具陰柔氣質(zhì)。
(8)I/O和A/O,用來形容在同性戀關系中主動和被動方角色。有時數(shù)字1用來指同性戀中擔任丈夫或者哥哥角色一方,而用0來表示妻子或弟弟一方。但該種表達放在很多男同性戀中不為使用。
(9)BL(boy’s love),從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是指兩個男孩之間的愛慕之情。在日本的漫畫界,也存在專門的該類派系。主要是涉及兩男性之間拋出生育繁殖之外的感情關系。
(10)同志,該名詞最早見于香港,是由香港人林奕華在1991年首先使用,從此以后,同志便成為同性戀者的代名詞。
(11)彩虹旗,這是在同性戀活動中最常見的標志。上面有六種顏色,紅色代表生命;橙色代表復原;黃色代表太陽;綠色代表自然與寧靜;藍色代表和諧;紫色代表靈魂。這幾種顏色的疊加表明了同性戀者生活的豐富多彩。
(12)玻璃,另外一種用來形容同性戀的表達方式。
(13)Straight(直人),用來形容異性戀或非同性戀者。
(14)直同志,就是(直)與「同志」的組合,主要用來形容那些對于同志現(xiàn)象認同、對同性戀者友善、反對傳統(tǒng)對于性別霸權(quán)思想的異性戀者。
(15)Queer(酷兒,其本意用來形容變態(tài)、怪物、怪胎。最早是異性戀用來貶損和諷刺同性戀的表達方式。而當下一般只用于好朋友之間,你如果朝一個陌生人喊Queer(即便那人是同性戀)他也會不高興的。
(16)In the Closet(在衣柜里),從修辭的角度來講,用來比喻同性戀或雙性戀者向自己的社會關系如朋友、親人故意隱瞞其性取向。而Come out of the closet就用來形容其他同性戀者在向其表明身份后表明自己的想法,意為從衣柜中走出來。眾所周知,著名導演關錦鵬在拍《藍宇》后,在很多媒體上都可以讀到他從衣柜中走出來的相關報道。
(17)現(xiàn)身(Come Out),源于衣柜一詞,是指對自己身邊的人和家人明確表明自己同志身份的人。
(18)公司,用來指同性戀平時集結(jié)在一起的公園,最典型的就是臺北的228紀念公園。
(19)拉子,專門 用來形容女同志,其最早可見于《鱷魚手記》,有人也用拉拉來表達同樣內(nèi)容。
(20)不分,主要指不被分類或難以分類,是在女同性涼文化中涌現(xiàn)出的新名詞,從其裝扮、氣質(zhì)和談吐中很難界定,因為其呈現(xiàn)出跨性別的性取向。
(21)Uncle,該詞起源于60年代,女同性戀稱謂長輩的表達方法。
(22)Old Lesbian歐蕾,簡稱為O-Le,主要用來指年齡超過了30的女同志。有些女同性戀者如此玩笑般的解釋為:女性超過這個年齡,需要歐蕾來保養(yǎng)。
(23)T吧:就是指女同性戀者的酒吧。
(24)Bisexual(雙性戀):戀愛與欲求的對象跨界,可能是男性,也可能是女性。
(25)CC,也叫妹子,用來形容氣質(zhì)、裝扮極為女性化。CC源于Sissy一詞,在早期好萊塢的影片中可以經(jīng)??吹皆摲N表達方式。
(26)Couple:同性戀伴侶。
(27)B.F.(Boy Friend):在男同性戀中用來形容自己的伴侶。
(28)Motss(Members of the Same Sex)用來指在bbs上男同性戀們的討論區(qū)。
(29)Fag(faggot)指同性戀,但是是一個侮辱性詞匯。
由以上不難發(fā)現(xiàn),同性戀一詞在英語和漢語中還存在著許多同義詞,為了能更好地理解同性戀在文中的意思,我們需要正確了解以上衍生出來的許多詞匯。
(作者單位:長春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