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文婧
摘 要:隨著藝術(shù)教育普及,越來越多的孩子踏上了學藝之路,然而,大部分教師在授課時只注重技術(shù)訓練,忽略學生對音樂情感的表達,以至于很多技術(shù)好的學生在演奏時顯得“索然無味”,他們不懂得如何在演奏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本文就這一問題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并以琵琶曲《春江花月夜》為例,進行詳細闡述。
關(guān)鍵詞:音樂情感;文化修養(yǎng);生活閱歷;想象力
中圖分類號:J6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9-0211-01
一、前言
藝術(shù)教育的普及,帶來了藝術(shù)市場的繁榮,舉國學藝的場面在各大城市上演。各大培訓機構(gòu)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在藝術(shù)市場叫好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越來越多的孩子在演奏音樂的時候,表情木訥,聲音“干啞”,只會埋頭苦干,卻不解其中味,甚至在高校中就讀音樂專業(yè)的學生也出現(xiàn)這種問題。好的音樂是有靈魂的,如何在演奏中融入情感,如何進行音樂情感的表達,成為困擾眾多演奏者的一大難題。
情感表達是音樂作品表現(xiàn)音樂之美的靈魂所在,缺乏情感,即使在高超的技術(shù)都會使作品喪失生命力。古語云人琴合一,即人與琴相和。演奏者不僅要在演奏技術(shù)上無懈可擊,更要將內(nèi)心的情感表現(xiàn)出來,人琴相和,音與指和,指與心相和。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孔子三月不知肉味,這些經(jīng)典的音樂歷史典故告訴我們只有將情感融入音樂,這樣的音樂才能更打動人心。然而音樂情感的培養(yǎng)不同于技術(shù)的訓練,情感的培養(yǎng)是緩慢的,全方位的沉淀,它受個人的閱歷、情感以及性格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約,需要學生慢慢積累和沉淀,更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啟發(fā)。
二、如何在演奏中融入音樂情感
要將情感融入到作品中對于學生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們不明白如何才能將情感融入作品,也不明白作品中每個音符的意義,只一味地解決技術(shù)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調(diào)整教學觀念,不要一味強調(diào)技術(shù),要多注重學生音樂情感的培養(yǎng),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囊龑Ш蛦l(fā),讓學生去理解每個音符背后的意義,更好的將情感融入到作品中。
(一)加深文化修養(yǎng)
音樂在古代一直是文人騷客的必備技能,他們博古通今,文化造詣極高,要想更好的理解他們,需要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多讀書。在傳統(tǒng)琵琶作品中,很大一部分是以歷史故事、古代文學作品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因此在演奏這類作品的時候,要加強自身的文化基礎(chǔ)建設(shè),多讀書,勤思考,對歷史事件、文學作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這樣在演奏起來,能更容易體會作曲家的心理,在理解與把握作品的同時才能更快更好的融入情感。因此要鼓勵學生在課外多讀書,詩詞歌賦、人文歷史、自然地理等等領(lǐng)域都可以涉獵,提高學生自身的文化水平,豐富其內(nèi)心世界,幫助其開拓眼界。當知識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時,會提高學生對世界、對音樂的看法,幫助他們從更高的角度去理解與把握音樂作品。
(二)增加生活閱歷
很多技術(shù)很好的學生他們的音樂并不能打動聽眾,這就和他們的生活閱歷有著極大的關(guān)系。一個好的演奏者,他的內(nèi)心情感一定是豐富的。一個人的見識、氣度以及內(nèi)心情感在生活中會慢慢積淀形成他獨有的生活體驗,而這些生活體驗會慢慢轉(zhuǎn)化成情感,在演奏樂曲的時候會根據(jù)樂曲表達的情感條件反射般涌現(xiàn)出來,將樂曲中蘊含的感情與自己的情感相結(jié)合,并轉(zhuǎn)化為自己的情感,流淌出來,呈現(xiàn)給觀眾。因此,教師在平時教學的時候,注意提醒學生、啟發(fā)學生,做一個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的人。喜怒哀樂都將成為其生活情感中的寶貴財富,這些財富作為生活閱歷儲存在情感寶庫中,一旦觸動,就會涌現(xiàn)出來。花開花落,云卷云舒,潮起潮落都會使人們心中泛起漣漪,帶給人不同的體驗,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點滴,將這漣漪收集儲存,慢慢沉淀,使其轉(zhuǎn)化成生活閱歷。當生活閱歷慢慢積累,看待問題的角度達到一定高度,能夠更宏觀的看待世界,更好的從整體上把控音樂,把握好作品。
(三)增強想象力
想象力對于作品情感的融入是最為有效的方法,演奏者通過想象,使自己有身臨其境之感,更能切身體會出作曲家賦予作品的深層次的人文內(nèi)涵。然而每個人對于生活的人生體驗各不相同,因此對于音樂情感的表達也不盡相同。音樂最大的魅力就是它的不確定性、模糊性。正是由于這種音樂情感的模糊性,給了演奏者更多想象的空間。演奏者的每一次演奏都是一次情感的表達,每一次的演奏都是在對作品的理解的基礎(chǔ)上加上自己的想象空間進行的二度創(chuàng)作,因此每一次的演奏也都不盡相同。隨著生活閱歷、想象空間、文化修養(yǎng)的提升,即使演奏相同的作品也會有不一樣的感觸以及情感表達。生活閱歷越豐富,對于作品二度創(chuàng)作中融入的情感也更加豐富。
(四)教學訓練
除去以上三個因素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訓練學生的情感融入,然而這并非一朝一夕之間的事情,而是長期積累的產(chǎn)物。此外作品的選擇對于融入情感訓練也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以琵琶作品《春江花月夜》為例,這首作品非常適合啟發(fā)學生的情感。意境的東西較多,作品的難度系數(shù)不大,沒有特別炫技的地方,因此要特別注意情感表達。要談好這首作品,就要先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時間、背景、創(chuàng)作概況等。
這首傳統(tǒng)的琵琶文套大曲,改編自琵琶曲《夕陽簫鼓》,樂譜最早見于鞠士林與吳畹卿的手抄本,李芳園在1895年編集《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時收入此曲,曲名《潯陽琵琶》。沈浩初在編《養(yǎng)正軒琵琶譜》時,曲名叫《夕陽簫鼓》。1925年,上海大同樂會鄭覲文將此曲改為民樂合奏,同時根據(jù)“春江花朝秋月夜”將此曲更名為《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采用民族器樂曲中最常見的多段體曲式結(jié)構(gòu),有點類似于西洋樂中的標題音樂。全曲共九段,每一段都有小標題提示本段內(nèi)容,相對于其他樂曲更容易理解與把握,也更容易使學生發(fā)揮想象空間。
樂曲開頭“江樓鐘鼓”,用琵琶模擬鼓聲,由遠及近,描繪出夕陽西下,倒映在江面上的波光粼粼景象,再加上遠處朦朧的鼓聲,印照出一片晚風輕拂著的江面,夕陽照映下的波光粼粼的初暮景色。樂曲第二段:“月上東山”,主題旋律出現(xiàn),旋律向上引發(fā),表達了一種月亮緩緩上升,音樂如流水般慢慢涌現(xiàn)的動感。第三段:“風回曲水”,曲調(diào)層層下旋后又回升,呈現(xiàn)出水波漣漪的情景。第四段:“花影層疊”,音型、節(jié)奏的變奏起伏猶如水中花影搖曳,與之前寧靜的氣氛形成對比。第五段:“水云深際”,音區(qū)與音色的強烈對比,營造出水天一色、空曠朦朧的江中晚景。 第六段:“漁舟唱晚”,歡快的旋律、流暢的線條,將人們盡興夜游的歡樂情緒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同時也增添了樂曲的詼諧、活潑的氣氛。 第七段:“洄瀾拍岸”,進入了全曲的高潮。由慢漸快的音型模進,恰似漁舟破水、江水拍岸、浪花飛濺的情景。第八段:“欸乃歸舟”,音樂呈反復式遞升,速度上由慢而快、力度上由弱至強,表現(xiàn)了波浪層涌、櫓聲由遠漸近的意境。第九段:“尾聲”,節(jié)奏舒緩,音樂又回到主題旋律,好似輕舟漸漸遠去、江天一片寧靜的夜色。
這首作品非常貼近平時的生活,旋律優(yōu)美易于接受,因此,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愛,也非常適合在教學中應(yīng)用?!按?、江、花、月、夜”,每一個字都是一副美景,就像一扇大門,等待開啟者去欣賞門外的美景。
在演奏這首作品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去體會每段標題后面的意境,將自己平時在生活中的見聞體會調(diào)動起來,充分發(fā)揮想象空間,并多多研讀“孤篇橫絕”全唐詩的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奔瓤梢栽黾游膶W積淀,又可以豐富想象力。另外,鼓勵學生多唱譜,感受每個音符,每句旋律的美感以及作者意圖,想要表達的情感。通過這首樂曲的訓練,學生能夠輕松的融入情感,為以后樂曲的學習奠定基礎(chǔ)。
參考文獻:
[1]袁靜芳.中國傳統(tǒng)音樂簡明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2006.
[2]余丹紅.大學音樂鑒賞[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張又弛,張富巖.中國器樂作品賞析[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6.
[4]黑連仲.琵琶中的文學藝術(shù)[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1(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