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寰昕
內容摘要:本文從農產品供應鏈視角出發(fā),闡述了家庭農場銷售渠道內涵,并通過構建Stackelberg博弈模型和數值仿真模擬,對家庭農場不同經營模式下的最優(yōu)決策行為進行分析。最后提出促進家庭農場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路徑,以期實現不同渠道模式下農產品供應鏈效用的最大化。
關鍵詞:農產品供應鏈 家庭農場 銷售渠道 模式選擇 創(chuàng)新路徑
當前家庭農場銷售渠道存在的問題
(一)農場主銷售觀念滯后,銷售渠道主體競爭力不足
我國家庭農場現代化水平仍較低,現代化銷售方式和經營業(yè)態(tài)仍未占主導地位,銷售渠道主體競爭力不足。家庭農場主文化水平普遍較低,缺乏現代化的經營管理理念。加之農產品銷售渠道布局分散,難以形成規(guī)模生產,導致市場競爭能力薄弱。
(二)農場銷售渠道冗長,規(guī)模組織化程度低
當前家庭農場銷售渠道流通環(huán)節(jié)繁多,并且缺乏規(guī)?;挠行Ч芾?。整條農產品流通渠道過于冗長,容易導致生鮮農產品變質,并且進一步增加農產品的流通成本。同時,家庭農場的銷售渠道規(guī)模組織化程度較低,農產品流通渠道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整個農產品銷售渠道效率低下。
(三)銷售渠道地域性特征嚴重,銷售渠道流通半徑小
家庭農場銷售渠道存在較嚴重的地域性特征,其銷售渠道流通半徑較小,容易造成家庭農場資源配置的浪費。由于家庭農場規(guī)模小、布局分散,大多數家庭農場依靠眾多小商小販的收購和販運,向鄰區(qū)或生產地的批發(fā)市場銷售。農產品外銷數量及比例嚴重不足,導致家庭農場所在銷售市場供大于求。而由于家庭農場銷售渠道流通半徑小,外地農產品銷售市場供應不足,使得農產品出現滯銷的不良局面。進而削弱家庭農場種植積極性,影響整個農產品供應鏈的持續(xù)發(fā)展。同時,由于交通不便以及物流成本過高,外地收購商前往收購的積極性不高,導致大部分農產品直接爛在地里,家庭農場銷售仍然較艱難。
不同銷售渠道模式下家庭農場的最優(yōu)決策分析
(一)基本假設
針對當前常見的家庭農場銷售渠道模式,本文假設主要參與主體家庭農場、公司和政府直銷區(qū)分別為F、C、G。不同的銷售渠道模式表示如下:“家庭農場+政府直銷區(qū)”模式由“FG”表示;“家庭農場+公司”模式由“FC”表示;“家庭農場+政府直銷區(qū)+公司”模式由“FGC”表示。模型涉及的變量說明如表1所示。其中,種植成本y(x)為x的嚴格增函數,設y(x)=yx2。政府直銷區(qū)為具有一定波動性的農產品銷售市場,政府直銷區(qū)中農產品銷售價格為pG=p+ε,其中,E(ε)=0,D(ε)=σ2。同時,公司面對的農產品零售市場需求呈線性關系,即p=m-nx。若農產品的零售價格高于窒息價格,消費者將不會購買該農產品。此外,規(guī)避風險系數w越大,家庭農場風險規(guī)避性越強。
(二)模型構建
“家庭農場+政府直銷區(qū)”模式?!凹彝マr場+政府直銷區(qū)”模式(FG模式)中,家庭農場與政府直銷區(qū)形成合作關系。家庭農場主將農產品交于政府直銷區(qū)進行銷售,其銷售價格的確定主要依據政府指導價格。而家庭農場的農產品種植產量,需根據政府直銷區(qū)農產品的市場銷售價格而定(見圖1中①)。
該模式下,采用“均值-方差”法對家庭農場的效用進行衡量,即家庭農場效用,其中, E(π)表示家庭農場利潤的期望, D(π)為家庭農場利潤的方差。家庭農場的利潤函數與效用分別用公式表示為:
。
對家庭農場效用關于種植產量x求導,通過一階條件,得xFG的最優(yōu)反應式為:。將其代入U(πFFG),可得出家庭農場最大效用:。
由此可得出結論1:家庭農場選擇與政府直銷區(qū)合作時,農產品將在政府直銷區(qū)銷售。此時,家庭農場面臨著市場價格波動風險,且家庭農場效用與其風險規(guī)避系數有關。家庭農場風險規(guī)避系數越低,家庭農場效用越高,即二者呈負相關。
同時,由于家庭農場具有較強的風險規(guī)避性,且農產品種植成本較高,因此家庭農場為規(guī)避價格波動風險,而選擇與公司合作進行農產品銷售。
“家庭農場+公司”模式。“公司+家庭農場”模式(FC模式)下,家庭農場與公司簽訂成本分擔合同。為提升家庭農場種植積極性,并促進雙方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公司將幫家庭農場分擔部分種植成本。具體分擔比例由公司與家庭農場協(xié)商確定,并在合同中做出明確規(guī)定,同時公司也會為家庭農場提供一定經濟補貼。該模式中,公司是Stackelberg博弈的主導者。公司會對農產品未來市場價格進行預測,并以此確定農產品的收購價格。之后,家庭農場會以公司農產品收購決策為依據,確定農產品種植產量(見圖1中②)。
該模式下,家庭農場、公司效用函數分別為:U(πFFC)=vx-(1-t)yx2+τ,U(πCFC)=(m-nx-v)x-tyx2-τ。
依據逆推歸納法,對家庭農場效用關于種植產量x求導,并根據一階條件,得出:。將x代入U(πCFC),進一步通過一階條件,可以得出: 。
家庭農場、公司以及供應鏈的總效用分別為:
由此可得出結論2:“家庭農場+公司”模式下,公司幫家庭農場分擔的種植成本比例與供應鏈的總效用呈正相關,即公司所分擔的種植成本比例越高,供應鏈的總效用越高。
此外,在“家庭農場+公司”模式中,應從家庭農場角度出發(fā),協(xié)調該模式下家庭農場與公司的合作方式。具體而言,公司需給予家庭農場部分補貼(τ),以確保公司和家庭農場的效用。
“家庭農場+政府直銷區(qū)+公司”模式。由于政府直銷區(qū)市場具有價格不穩(wěn)定特征,造成農產品在該市場的銷售價格存在波動現象。家庭農場為規(guī)避市場波動風險,選擇將農產品賣到政府直銷區(qū)的同時與公司進行合作。在該博弈環(huán)境中,農產品批發(fā)價格首先由公司進行確定,之后家庭農場會依據公司價格決策,確定農產品的種植產量,最后家庭農場進一步對分銷比例進行確定(見圖1中③)。endprint
“家庭農場+政府直銷+公司”模式(FGC模式)下,家庭農場和公司的效用函數分別為:
同理,根據逆推歸納法,對家庭農場效用關于分銷比例求導,通過一階條件,可得出:。
將分銷比例λ代入U(πFFGC)后,對家庭農場關于種植產量x求導,通過一階條件,可得出:。將x、λ代入U(πC),通過一階條件,可以得出:
家庭農場和公司效用函數分別為:
通過分析得出結論3:當政府指導價格p上升時,家庭農場賣到政府直銷區(qū)所獲取的單位利潤將會增加。因此,家庭農場將傾向于增加在政府直銷區(qū)銷售的農產品數量,進而減少賣給公司的農產品數量。即政府指導價格p上升,家庭農場分銷到公司農產品的種植產量會下降。
(三)數值分析
由于考慮因素存在差異,使得家庭農場不同銷售渠道中的效用不同。因此,為了有效評估不同系數變化對家庭農場效用的影響,本文運用數值仿真模擬不同銷售渠道下家庭農場效用,并對上述三種渠道模式進行對比分析。具體而言,將上述博弈模型中的變量定為常規(guī)數值,進而將不斷變化的種植成本系數y、政府直銷區(qū)市場波動系數σ與家庭農場風險規(guī)避系數w,分別代入三種銷售渠道模式的家庭農場效用函數中。由此得出效用函數的變化曲線,以及公司能夠承受最大補貼τmax和需給家庭農場最小補貼τmin,如圖2、圖3和圖4所示。
基于種植成本系數的家庭農場效用變化。根據圖2所示,“家庭農場+政府直銷區(qū)”、“家庭農場+公司”和“家庭農場+政府直銷區(qū)+公司”三種模式中,家庭農場效用隨種植成本系數的上升,而產生不同變化。伴隨著種植成本系數的上升,家庭農場同時選擇在政府直銷區(qū)和公司銷售農產品時的效用最大。因此,當種植成本系數上升時,家庭農場銷售農產品的最佳選擇是“家庭農場+政府直銷區(qū)+公司”模式。
基于政府直銷區(qū)市場波動的家庭農場效用變化。據圖3分析,若政府直銷區(qū)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不斷增加,家庭農場將農產品賣到政府直銷區(qū)則會導致其效用下降。因此,考慮政府直銷區(qū)市場波動因素,家庭農場應選擇與公司簽訂合作契約。
基于風險規(guī)避系數的家庭農場效用變化。根據圖4可知,考慮家庭農場風險規(guī)避系數因素,隨著家庭農場風險規(guī)避系數的不斷增加,家庭農場效用將下降。因此,為防止出現風險規(guī)避帶來效用降低的現象,家庭農場應該選擇“家庭農場+公司”模式。
政策建議
第一,規(guī)范土地流轉,促進家庭農場規(guī)?;洜I。首先,加強對土地流轉管理,引導農民簽訂正式的轉讓合同,明確規(guī)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其次,建立風險保證金制度,由家庭農場、政府、企業(yè)共同出資建立風險保證基金,確保雙方的權利。最后,相關部門應盡快制定土地流轉的相關細則,對土地流轉的合同、風險、政策做出具體的保障,建立健全土地流轉機制。
第二,加快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提高家庭農場經營管理水平,逐漸實現現代化發(fā)展。家庭農場應構建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農業(yè)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保障家庭農場從生產到銷售的順利進行。同時,建立多渠道的市場信息服務網絡,健全農業(yè)技術開發(fā)與推廣體系,為從事農業(yè)科技推廣的市場服務組織提供支持。并且,鼓勵各組織之間進行實時交流,通過相互協(xié)作,共同推動家庭農場經營現代化。
第三,構建多元化金融體系,為家庭農場發(fā)展提供資金支持。首先,利用互聯網技術,簡化農村土地確權登記業(yè)務流程,對家庭農場的承貸主體資格做出明確規(guī)定,降低家庭農場融資難度。其次,根據家庭農場資金需求特征,不斷創(chuàng)新新型金融產品,并制定有針對性的信貸產品,以滿足家庭農場多樣化的資金需求。最后,針對家庭農場融資風險,建立完善的風險補償和信用擔保機制,不斷健全抵押擔保制度,以及農業(yè)風險防范與救助機制,提高家庭農場融資能力,降低融資風險。
參考文獻:
1.張煥勇,周志鵬,浦徐進.農產品供應鏈視角下的家庭農場銷售渠道模式選擇[J].商業(yè)研究,2016(10)
2.張樂柱,金劍峰,胡浩民.農產品供應鏈“公司+家庭農場”的現代農業(yè)生產經營模式:基于溫氏集團案例研究[J].商業(yè)研究,2012(10)
3.潘成華.我國家庭農場農產品銷售渠道的構建[J].科技經濟導刊,2016(16)
4.易蘭華.家庭農場對農產品渠道權力結構的影響及發(fā)展對策[J].商業(yè)經濟研究,2015(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