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華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
學生小郭,女,18歲,高三,理科生,成績在年級200名左右 (全年級980名理科生)。有時候200名以內(nèi),有時候200名以外,上一次是年級300多名。母親陪讀。該生性格內(nèi)向,不愛說話。有時候覺得周圍同學都不喜歡她,甚至還在背后議論她。覺得媽媽對她管得不嚴,好像不管她考出什么成績,母親都不會說什么。這一點讓她覺得自己對不起父母,所以想讓成績更好點。但是付出總是與成績不成正比,覺得高三的成績很難提高,于是有點焦慮。平時特別喜歡養(yǎng)花種草,可以一個人獨處很久。
學生小陳,女,16歲,今年高一,文科生,成績在文科生中200名左右(全年級350名文科生),住校。父母都在上海做生意,并且在上海買了房。上高中以前就讀的是私立學校,平時一個月放一次假,但是并不想念自己的父母。因為父母在她很小的時候經(jīng)常吵架,小的時候遇到這種事情還會哭,現(xiàn)在甚至盼著他們離婚。目前感到對一切都無所謂,成績好與壞,父母好與壞,甚至自己的未來如何都漠不關心,覺得沒有欲望。偶爾看到別人痛苦內(nèi)心反倒很高興。在講述自己小時候想和父母談心,結果被拒絕時,掉下了眼淚。
就目前兩位學生的描述來看,問題都和家庭有關。個案1反映的情況是大多數(shù)高三學生具有的。特別是越接近高考,學生越覺得不安和惶恐??傆X得自己的付出和父母的付出都非常多,如果沒有考好,可能會崩潰。這是考前焦慮癥,通過疏導可以緩解。個案2是家庭遺留問題,是從小的經(jīng)歷一點點累積起來的。要想解決,需要家庭、學校和個人的共同努力,必要時需要??漆t(yī)院介入。
影響中學生心理的主要因素一般有三個:親子關系、同學關系、師生關系[1]。而親子關系對學生心理的影響往往要大于另外兩個。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父母樂觀向上,關心愛護子女,給予他們足夠的安全感,說話算數(shù),見識廣,家庭氣氛和諧,子女出現(xiàn)問題的可能性很小。相反,如果父母本身悲觀厭世、冷漠、出爾反爾、目光短淺,家庭天天爭吵不斷,子女出現(xiàn)問題的可能性就大,如案例2中的小陳。還有研究表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是影響?zhàn)B育方式的重要因素。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傾向于采用情感溫暖和理解、過分干涉的養(yǎng)育方式,表現(xiàn)出較少的懲罰、拒絕否認等消極方式;父母離婚對中學生的影響是負面而且深刻的,這樣的學生比正常家庭的學生更傾向于敏感、焦慮、抑郁、偏執(zhí)[2]。孩子的許多心理品質(zhì)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家庭教育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要想讓孩子擁有健康的心理,家長一定要首先應調(diào)整自己。不要以為孩子的學習壓力全部來自學校,而忽視家庭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梢詮囊韵聨讉€方面做起。
一、轉變認識
有的家長總是把注意力放在子女的成績上,認為成績代表一切。如果家里有個上高中的孩子,家長就會關注孩子的月考成績、周考成績,成績提高了高興,成績下滑了緊張。有個學生的家長,看見孩子的總成績掉了10分就開始緊張兮兮的,卻不知道每次的試卷難度有差異,知識點也不同,有一定的分值浮動實屬正常。很多家長只能接受孩子進步,不能接受孩子一丁點兒退步。有的家長脾氣暴躁,三句話不合就開始打罵。殊不知,從打罵的家庭出來的孩子冷漠、叛逆,而且很難糾正。還有的家長喜歡攀比,總是說誰家的孩子真乖,成績真好,自己家的孩子就不行。一次次一遍遍地說,久而久之,孩子或許就會對另一個孩子產(chǎn)生嫉妒心理,嚴重的會采用極端手段解決。
二、做子女的朋友
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自己的子女也是。正如紀伯倫在他的《先知》這首詩中寫道:“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借助你來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換句話說,我們要把孩子當成有自己獨特思想感情、內(nèi)心體驗、生活追求和自主性的個體去看待。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避免頤指氣使、專政獨斷,應做孩子成長路程上的引路者和知心朋友。只有這樣,孩子在家庭里才能有自己的角色和位置,才能在父母面前敞開心扉,全身心地感受家庭的溫暖。將來在學校里、社會里才能有安全感,才能大膽放手做自己喜歡的事。
三、學會轉換角色
父母要學會“共情”。共情又稱之為投情、神入、通情達理或者設身處地等。按照心理學家羅杰斯的觀點,共情是指體驗別人內(nèi)心世界的能力[3]。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學會換位思考,學會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樣一來,就會和自己的孩子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采取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
四、多陪伴傾聽
小茜今年初三,初二時成績還很好,年級100名以內(nèi),可是自從上了初三,可能是學習內(nèi)容多,成績開始下滑。上學期期末考試滑到了年級300多名,其他科目還算發(fā)揮正常,可是數(shù)學只考了90分左右(總分120分)。她的媽媽一看到這樣的成績,簡直就像瘋了一樣。語言上開始奚落她:“考不上高中就送你去上3+2的大專,要不就出去打工,不要浪費我的錢了!”而她自己呢,午飯后就去打麻將,晚飯前才回來,回來就檢查孩子的作業(yè)。在和小茜的交流中,她說,媽媽平時從來不問自己需要什么,想要什么。自己想買個好看的扎頭繩都要要求半天,衣服什么的都是別人給的。想買本繪本都不給買,讓她天天去書店看,看完了就不用買了。從來沒有陪自己寫過一次作業(yè),碰到不會的題目問她,她還會說怎么這么笨,一定是課堂上沒有注意聽。在小茜的成長路程上,父母扮演的角色就是管吃管穿,其他全部沒有。沒有問過小茜一天過得怎么樣,開心不開心,在學校碰到什么好玩的事情沒有,更不用提陪伴了。
家庭是每個人成長的根基,是心靈的港灣。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父母應多點正能量。父母對子女,應多一些陪伴,多一些鼓勵,惟有如此,才能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鄧秀玉. 初二年級學生心理調(diào)查[J]. 湖南科技學院報,2005(2):11-13.
[2]王秋英. 家庭養(yǎng)育方式與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研究[J].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8(5):276-277.
[3]葉慎花. 兒童的立場——家庭教育的基點[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7(4):77-80.
(作者單位:1.安徽省定遠中學,滁州,233200;2.安徽省滁州市教體局教研室,滁州,233200)
編輯/杜文姬 終校/于 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