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岑
〔摘要〕采用實驗法誘發(fā)了中學生的正性、負性情緒,比較了高低幸福感中學生在情緒誘發(fā)后情緒體驗的差異,探索高低幸福感中學生在不同情境中情緒體驗的特點。結果:(1)女生的幸福感高于男生,男生的負性情緒比女生多;(2)高幸福感的中學生比低幸福感的中學生具有更多的正性情緒和更少的負性情緒;(3)在消極情境下,高幸福感中學生正性情緒減少得更明顯,且負性情緒增加得更明顯;在積極情境下,高幸福感中學生負性情緒減少得更明顯,而兩組中學生正性情緒的變化沒有明顯差異。
〔關鍵詞〕積極情境;消極情境;幸福感;情緒體驗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30-0009-05
一、引言
在當下這個快節(jié)奏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忙于拼搏而忽略了自身的感受,尤其是幸福感。而隨著心理學的蓬勃發(fā)展,幸福感作為積極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格外關注[1-2]。目前,有很多研究都在專注于幸福感,但已有研究尚未關注高、低幸福感人群的情緒反應差異[3]。當下的中學生每天都會因為周圍發(fā)生的生活事件而卷入各種情境當中,而不同幸福感的中學生在面臨積極、消極情境時會產生情緒體驗的變化。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低幸福感中學生在不同的情緒誘發(fā)情境下,他們自身情緒體驗的差異。
幸福感(well-being)是指個體按照自身的評估標準來衡量其生活質量,反映了個體的社會狀態(tài)和社會功能,情感的平衡和生活滿意度是個體幸福感的兩個主要維度[4]。就幸福感和情緒而言,研究者們已從不同角度來探討。高幸福感的個體會以一種更為積極和更為正面的方式去面對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種事情[5],具有較多的正性情緒和較少的負性情[6]。在幸福感與心理健康的機制中,情緒的反應會起到較重要的作用[3]。個體對自身的感覺如果比較好的話,就會有更多的正性情感,同時創(chuàng)造力也會得到一定的提升,更有可能在事業(yè)上取得成就,因此會擁有更健康的身體而且更有可能長壽[7]。正性情緒有助于個體面對不好的事情,并且能夠讓個體從負性情緒中盡快地恢復,增加個體的心理恢復力,減少負性情緒引發(fā)的一系列后續(xù)影響,還能讓人變得神清氣爽,從而有可能建立令人滿意的人際關系[8]。在現(xiàn)有的文獻中,探索高低幸福感中學生情緒體驗差異的研究較少。僅有少數(shù)研究探討了高低幸福感人群的情緒反應特點,黃敏兒[3]的研究表明,在個體面對令人厭惡的情境時,低幸福感的個體的面部表情會出現(xiàn)比較強烈的壓制效果;高幸福感的個體會有更多的憤怒感受,在看到令人厭惡的場景時也會有更多厭惡的面部表情呈現(xiàn)出來,與此同時被試的面部表情消失的速度也更快。
作為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幸福感對人類的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9]。當下的中學生不斷地在接受外界情境的刺激,學生能否很好地管理和控制情緒是至關重要的。本研究采用實驗法來探討高、低幸福感中學生的情緒反應,將有利于考察他們在不同情境中情緒體驗的差異,個體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也會因此而變得更加明朗和清晰,從而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
二、研究方法
(一)被試
在廣東某校課堂上,選取120名中學生作為被試,發(fā)放幸福感指數(shù)量表(Index of Well-being)進行測量(M=9.45,SD=0.63),以幸福感量表分的平均數(shù)上下一個標準差為判界分,高于或低于平均數(shù)一個標準差的被試一共60名,分別作為幸福感高分組(M=12.72,SD=0.66)和低分組(M=8.18,SD=0.44)。
(二)研究工具
1.幸福感指數(shù)量表
Campbell編制的幸福感指數(shù)量表(Index of Well-being)包含總體情感指數(shù)和生活滿意度兩個維度,總體情感指數(shù)這一維度由 8 個情感題項構成,生活滿意度這一維度則是由一個題項構成,其中生活滿意度的題項所占權重為1.1,其余題項的分數(shù)相加就是總體情感維度的分數(shù),將這兩個維度的分數(shù)相加即幸福感的得分??傮w情感維度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89,重測信度為0.43,與生活滿意度單一題項的效標相關系數(shù)為0.55[10]。此量表的最低分為2.1,最高分為14.7,分數(shù)越高,就表明個體的幸福感越強[11]。
2.正負情緒核檢表
Watson等[12]編制的正負情緒核檢表PANAS(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是本研究用于測查中學生當下情緒體驗的工具,涵蓋了正性情緒和負性情緒兩個分量表,是目前該領域研究中應用最廣泛的量表[13]。正性情緒量表和負性情緒量表分別由10個表示情緒的形容詞來進行描述[12]。此量表采用五點計分,被試在填寫此量表時需要根據(jù)自己當下的情況對每個題項進行強度上的選擇。所有正性情緒的詞匯所選的分數(shù)相加就是個體正性情緒的總分,分數(shù)越高就代表個體當下的正性情緒越多;而所有負性情緒的詞匯所對應的分數(shù)相加就是負性情緒的總分,分數(shù)越高就代表個體當下的負性情緒越多。
3.實驗材料
情緒刺激材料是誘發(fā)實驗中情緒的重要工具[14]。已有研究表明,電影剪輯綜合使用了動態(tài)的視覺畫面以及聲音兩種誘發(fā)方法,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情緒誘發(fā)方法[15]。高興影片能誘發(fā)高興情緒,消極影片能誘發(fā)負性情緒[16]。Jennifer等[17]用電影片段中四種不同的電影情節(jié)誘發(fā)了被試的特定情緒。本研究選取中國情緒影像材料庫中的《唐伯虎點秋香》視頻片段誘發(fā)積極情境,該視頻在喚醒度和情緒效價上誘發(fā)效果顯著[18]。用《截肢手術》片段誘發(fā)消極情境,該片段能有效誘發(fā)比較強的恐懼、厭惡等負性情緒,在喚醒度和情緒效價上誘發(fā)效果顯著[19-21]。endprint
(三)實驗設計程序
本研究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通過Campbell編制的幸福感指數(shù)量表對被試進行篩選,選出高分組和低分組;第二部分在實驗室環(huán)境下,將高幸福感和低幸福感中學生分別隨機分配為兩組,一組呈現(xiàn)能夠誘發(fā)消極情境的視頻,另一組呈現(xiàn)能夠誘發(fā)積極情境的視頻,在觀看視頻前后,被試都要填寫由Waston編制的正負情緒核檢表,用來記錄被試在情緒誘發(fā)前后的情緒體驗。實驗過程含四個步驟,即:《正負情緒核檢表》+指導語+視頻片段(《截肢手術》或《唐伯虎點秋香》)+《正負情緒核檢表》。
(四)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采用SPSS18.0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和處理。
三、結果
(一)中學生幸福感、情緒體驗的性別差異
本研究以幸福感量表分的平均數(shù)上下一個標準差為判界分,將被試分為高幸福感組和低幸福感組。由表1可知:女生的幸福感分數(shù)明顯高于男生,同時男生的負性情緒也明顯比女生多(p<0.05);在消極情境中,女生的正性情緒減少的幅度比男生要大(p<0.01)。
(二)高、低幸福感中學生的情緒體驗差異
為了考察高低幸福感中學生在誘發(fā)前的基本情緒體驗狀況,對情緒誘發(fā)前中學生的正性情緒和負性情緒分別進行了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高幸福感組和低幸福感組的正性情緒分數(shù)存在顯著差異(p<0.05),即高幸福感組比低幸福感組有更多的正性情緒;高幸福感中學生和低幸福感中學生負性情緒分數(shù)存在顯著差異(p<0.05),也就是說高幸福感組比低幸福感組有更少的負性情緒,見表2。
(三)不同情境下,高、低幸福感中學生情緒體驗的差異
為了考察高低幸福感中學生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緒體驗差異,對兩種情境中的正性情緒差異和負性情緒差異進行了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消極情境下,高幸福感組的正性情緒減少的幅度比低幸福感組的幅度大,負性情緒增加的幅度也比低幸福感組的幅度大(p<0.01),這說明高幸福感組在消極情境下的情緒起伏較大,而低幸福感組在消極情境下的起伏較?。环e極情境下,高幸福感組的負性情緒減少的幅度比低幸福感組大,且差異顯著(p<0.01),而高幸福感組和低幸福感組正性情緒增加的幅度并沒有呈現(xiàn)出顯著差異,見表3。
四、討論
在觀看消極視頻之后,所有被試的正性情緒都有不同程度的減少,負性情緒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在觀看積極視頻之后,所有被試的正性情緒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負性情緒也有不同程度的減少。
由本研究結果可知,女生的幸福感分數(shù)高于男生,這與嚴標賓等人[22]的研究結果一致。女生具有更多的正性情緒,這可能是男女認知上的差異造成的,在當下的社會環(huán)境中,男性對自己的認知更消極,而且社會要求男性承擔更多的責任,而大多數(shù)大學男生還不能完全自立[23],從而可能影響男性的幸福感。
從本研究的結果可知,高幸福感組和低幸福感組在誘發(fā)積極/消極情境前的正性情緒和負性情緒的差異顯著,即幸福感高的中學生有更多的正性情緒和更少的負性情緒,這也印證了Andrews等人[6]的研究,此結果表明高幸福感中學生的正性情緒占主要地位,可以通過幸福感的分數(shù)來預測個體的基本情緒狀態(tài)。高幸福感組在消極情境中的情緒體驗差異比低幸福感組大,在積極情境中的負性情緒體驗差異也比低幸福感組大。這說明在消極情境下,幸福感高的人對情緒的敏感性更高,因此會有更大的情緒起伏;在積極情境下,幸福感高的人負性情緒起伏也較大。這可能是因為幸福感較高的人更容易投入到誘發(fā)的情境中,因此更容易有情緒上的起伏。而幸福感高、低組中學生在積極情境中正性情緒變化差異不顯著的原因可能是,高幸福感的中學生在被誘發(fā)之前的正性情緒已經處于比較高的水平,幸福感高的人有較多的正性情緒[6],所以在誘發(fā)積極情境之后被試的正性情緒沒有太大的變化,這說明幸福感分數(shù)可以預測積極情境中的負性情緒變化,而不能預測正性情緒的變化。
元分析研究表明,幸福感對心理活動起積極促進作用[3]。在積極情境中,高幸福感組和低幸福感組的正性情緒變化差異不顯著,其原因值得我們進一步進行探討。本研究對高、低幸福感個體的情緒反應進行了探索,這將有助于研究者更加清楚地了解個體幸福感的情緒差異,在人們面對積極情境或消極情境時,幸福感的水平不同會影響個體的行為方式以及情緒狀態(tài)。個體幸福感的變異有40%~70%來自遺傳及人格特質[24],外傾高分者幸福感較高[25],神經質高分者幸福感較低[26]。外傾性與正性情緒相關,神經質與負性情緒相關[27-28]?;诖?,后續(xù)研究可以從人格的角度來探討幸福感和情緒體驗的內在機制。幸福感較高者,心境比較愉快,性格較外傾,在遭遇逆境時會有更多的表情行為,而低幸福感者容易隱藏較多不被了解的情緒[3];因此可以推測,幸福感較低的個體執(zhí)行力比較強,可是他們的情緒狀態(tài)有可能會影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后續(xù)研究可以進行進一步探索。
五、結論
本研究得出如下結論:
(1)女生的幸福感高于男生,男生的負性情緒比女生多;
(2)高幸福感的中學生比低幸福感的中學生具有更多的正性情緒和更少的負性情緒;
(3)在消極情境下,高幸福感中學生正性情緒減少得更明顯,且負性情緒增加得更明顯;在積極情境下,高幸福感中學生負性情緒減少得更明顯,而兩組中學生正性情緒的變化沒有明顯差異。
注:本文獲第七屆“健康杯”心理健康教育優(yōu)秀成果評選一等獎。
參考文獻
[1]Seligman M E P, 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1): 5-14.
[2]侯湘玲,胡天強,謝瓊.青少年生命意義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6,4(12):738-743.endprint
[3]唐淦琦,黃敏兒.高低幸福感人群的負情緒特點:生理和表情的依據(jù).心理學報,2012,44(8),1086-1099.
[4]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4, 95(3), 542-575.
[5]Lyubomirsky S, King A, Diener E.The benefits of frequent positive affect: Does happiness lead to succ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05, 131(6): 803-855.
[6]Andrews M, Withey B.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Americans perceptions of life quality.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76.
[7]Diener E. Subjective well-being:The science of happiness,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5, 55(1), 34-43.
[8]Fredrickson L.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Biological Sciences, 2005, 359(1449), 1367-1378.
[9]宋佳萌,范會勇.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關系的元分析.心理科學進展,2013, 21(8),1357-1370.
[10]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9(增刊):69-86.
[11]Campbell. Subjective measures of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6, 31(2), 117-124.
[12]Watson D, Clark LA, Tellegen A.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brief measure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The PANAS sca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8, 54(6), 1063-1070.
[13]梁艷.青少年早期日常情緒體驗的發(fā)展特點及影響因素的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陜西師范大學.2011
[14]周萍,陳琦鵬.情緒刺激材料的研究進展[J].心理科學,2008,31(2):424-426.
[15]鄭璞,劉聰慧,俞國良.情緒誘發(fā)方法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12,20(1):45-55.
[16]李芳,朱昭紅,白學軍.高興和悲傷電影片段誘發(fā)情緒的有效性和時間進程[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8,7(1):32-38.
[17]Jennifer C, Britton, Stephan F, et al. Differential Subjective and Psycho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Socially and Nonsocially Generated Emotion Stimuli. Emotion, 2006, 6(1), 150-155.
[18]徐鵬飛,黃宇霞,羅躍嘉.中國情緒影像材料庫的初步編制和評定[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0,24(7):551-561.
[19]Gross J J, Levenson W.Emotion elicitation using films. Cognition and Emotion, 1995, 9(1): 87-108.
[20]Gross J J. .Antecedent-and response-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 Divergent consequences for experience, expression, and physiolog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8, 74(1): 224-237.
[21]黃敏兒,郭德俊.原因調節(jié)與反應調節(jié)的情緒變化過程[J].心理學報,2002,34(4):371-380.
[22]嚴標賓,鄭雪,邱林.社會支持對中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J].應用心理學,2003,9(4):45-47.
[23]張均華,梁劍玲.初中生幸福感來源結構及問卷編制[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6,4(8):465-472.
[24]Sheldon KM, Sonja L..Is it possible to become happier? (And, if so, how?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2007, 1(1): 129-145.
[25]Pavot W, Diener E.. Review of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1993, 5(2): 164-172.
[26]Diener E, Emmons R A, Larsen R J, et al..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1985,49(1),71-75.
[27]黃敏兒,郭德俊.外傾和神經質對情緒的影響[J].心理科學,2004,26(6):1047-1051.
[28]Carl A..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human strengths[J]. Psychologist,2012,35(4),355-356.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外國語學校,佛山,528000)
編輯/于 洪 終校/杜文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