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穆
北宋東京城的市民出游
北宋東京城的市民出游大體可按照游覽內(nèi)容分為人造景觀游和民俗節(jié)慶游兩類。其中,人造景觀游的對象主要是東京城內(nèi)的一些園林山水和寺院建筑。這方面,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汴京的金明池、瓊林苑和相國寺。
金明池是北宋人工修建的一處皇家園林(今河南開封城西),初作操練水軍之用,后為水上娛樂場所。金明池雖系皇家園林,卻又不同于此前及此后歷朝的皇家園林,它在一年中的某個特定時期會面向普通民眾開放。
金明池每年于三月一日開放,據(jù)《東京夢華錄》卷七記載:“三月一日,州西順天門外開金明池瓊林苑,每日教習(xí)車駕上池儀范。雖禁從士庶許縱賞,御史臺有榜不得彈劾?!贝颂幪岬降沫偭衷肥钱?dāng)時另一處皇家園林,位于汴梁順天門大街,與金明池相對。在每年金明池和瓊林苑開放期間,眾多東京市民都會爭相前往,時人稱為“上池”?!白匀乱蝗罩了脑掳巳臻]池,雖風(fēng)雨亦有游人,略無虛日矣。”可見游人興致之高。而這樣的“上池”往往會在三月二十日左右達(dá)到高潮,因?yàn)榛实弁ǔR谶@幾日親臨金明池的臨水殿觀看爭標(biāo)、舉行賜宴,或者前往瓊林苑的寶津樓觀賞諸軍百戲。是故“每遇大龍船出,及御馬上池,則游人倍增矣”。至于其他日子里,金明池內(nèi)也多是“殿上下回廊,皆關(guān)撲錢物,飲食、伎藝人作場勾肆,羅列左右”。由此不難想見當(dāng)日東京市民出游的盛況。
事實(shí)上,之所以會出現(xiàn)上述游覽盛況,不僅在于金明池和瓊林苑人造景觀的美輪美奐,還在于這里上演著異常精彩的節(jié)目。每年在開池期間,金明池都會舉行水戲表演和龍舟爭標(biāo),內(nèi)容包括:水戰(zhàn)、水秋千、水傀儡和競渡等;而瓊林苑則會進(jìn)行百戲表演,也就是今天所說的曲藝雜技,形式更是十分多樣。對此,《東京夢華錄》卷七有如下記載:
先列鼓子十?dāng)?shù)輩,一人搖雙鼓子,近前進(jìn)致語,多唱“青春三月驀山溪”也。唱訖,鼓笛舉一紅巾者弄大旗,次獅豹入場,坐作進(jìn)退,奮迅舉止畢。次一紅巾者,手執(zhí)兩白旗子,跳躍旋風(fēng)而舞,謂之“撲旗子”。及上竿、打筋斗之類訖,樂部舉動,琴家弄令,有花妝輕健軍士百余,前列旗幟,各執(zhí)雉尾蠻牌、木刀,初成行列,拜舞互變開門奪橋等陣,然后列成偃月陣。樂部復(fù)動蠻牌令,數(shù)內(nèi)兩人出陣對舞,如擊刺之狀,一人作奮擊之勢,一人作僵仆。出場凡五七對,或以槍對牌,劍對牌之類。忽作一聲如霹靂,謂之“爆仗”,則蠻牌者引退,煙火大起,有假面披發(fā),口吐狼牙煙火,如鬼神狀者上場。著青帖金花短后之衣,帖金皂褲,跣足,攜大銅鑼隨身,步舞而進(jìn)退,謂之“抱鑼”。繞場數(shù)遭,或就地放煙火之類。
上述表演節(jié)目多是為皇帝臨幸而準(zhǔn)備。但宋朝皇帝為了博得與民同樂的贊譽(yù),并不禁止士庶百姓的觀看,故而才會出現(xiàn)“游人還往,荷蓋相望”的熱鬧場面。除了觀看這些內(nèi)容、形式都極為豐富的表演外,游人們還可以在這里進(jìn)行購物、餐飲、博戲、劃船等休閑娛樂。
此外,面臨汴河大街的相國寺也是東京市民出游的另一絕佳去處。相國寺雖貴列皇家寺院,但同樣面向普通民眾“每月五次開放”(《東京夢華錄》卷三)。相比金明池和瓊林苑而言,相國寺主要是市民交易和欣賞文娛活動的場所。每月的初一、十五以及逢八的日子,相國寺都會開放廟市,供百姓交易。至于寺內(nèi)的文娛活動,亦可謂是風(fēng)云際會,花光滿路。無論是從上元觀燈、伏夏聽蟬、隆冬賞雪,還是到佛閣論道、僧院品茗、禪林下棋,這里都能供人尋得自家樂趣。
除了游覽人造景觀,北宋東京市民出游的另一內(nèi)容便是民俗節(jié)慶。每逢節(jié)慶來臨,汴京的官員、士人及普通市民幾乎是全體出動,共同參與到節(jié)慶活動的舉辦中來。這些節(jié)慶主要有元旦、元宵節(jié)、花朝節(jié)、清明節(jié)、浴佛節(jié)、端午節(jié)、七夕節(jié)、盂蘭盆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冬至等。
若是要在東京城內(nèi)挑選最具代表性的民俗節(jié)慶,則非上元觀燈莫屬。上元節(jié)也稱元宵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其風(fēng)俗主要是點(diǎn)燈、猜謎。北宋時的上元節(jié),東京一般要張燈五夜(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舉辦大型燈會,場面十分壯觀。據(jù)吳曾的《能改齋漫錄》記載:“京師上元,國初放燈止三夕。時錢氏納土,進(jìn)錢買兩夜。其后十七、十八兩夜燈,因錢氏而添,故詞云五夜?!笨梢?,上元放燈的時間在北宋滅吳越之后更形延長。而在上元張燈的同時,城內(nèi)往往還演出百戲,正所謂“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內(nèi)前自歲前冬至后,開封府絞縛山棚,立木正對宣德樓。游人已集御街,兩廊下奇術(shù)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聲嘈雜十里”(《東京夢華錄》)。這種繁華喧鬧、市民游樂的節(jié)日景象在宋詞中亦有不少體現(xiàn)。為人熟知的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雖然寫的是與佳人失期的感傷之情,但卻十分形象地刻畫出東京上元燈會的“如晝”盛況。
至于賞燈的具體地點(diǎn),上文提到的相國寺即是市民的一個絕佳去處。《東京夢華錄》記載:“于是貴家車馬,自內(nèi)前鱗切,悉南去游相國寺。寺之大殿,前設(shè)樂棚,諸軍作樂,兩廊有詩牌燈云:‘天碧銀河欲下來,月華如水照樓臺。并‘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之詩。其燈以木牌為之,雕鏤成字,以紗絹冪之于內(nèi),密燃其燈,相次排定,亦可愛賞。資圣閣前安頓佛牙,設(shè)以水燈,皆系宰執(zhí)、戚里、貴近占設(shè)看位。最耍鬧:九子母殿及東西塔院,惠林、智海、寶梵,競陳燈燭,光彩爭華,直至達(dá)旦。”千年之下,觀此文字,依然可生身臨其境之感。
南宋臨安城的市民出游
與北宋東京市民爭相出游的盛況相比,南宋臨安市民的出游之風(fēng)可以說是毫不遜色。吳自牧在《夢粱錄》開篇即寫道:“不論貧富,游玩琳宮梵宇,競?cè)詹唤^。家家飲宴,笑語喧嘩。此杭城風(fēng)俗,疇昔侈靡之習(xí),至今不改也。”確實(shí),臨安在出游方面的條件,較之汴京而言,有過之而無不及。難怪乎耐得翁在《都城紀(jì)勝序》中說道:“圣朝祖宗開國,就都于汴,而風(fēng)俗典禮,四方仰之為師。自高宗皇帝駐蹕于杭,而杭山水明秀,民物康阜,視京師其過十倍矣。”
南宋臨安城的市民出游,就其內(nèi)容言主要是自然風(fēng)景游和民俗節(jié)慶游。與北宋東京市民出游相較,二者差異在于,一倚人造景觀,一重自然風(fēng)景。究其原因,主要是與二城的地理位置和資源分布有關(guān)。東京地處黃河下游的沖積平原,境內(nèi)及近郊并無山水勝景,故不得不以人造景觀加以彌補(bǔ);而臨安地處長江三角洲南沿和錢塘江流域,地形復(fù)雜多樣,其境內(nèi)有著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早在隋唐時期就以景色秀麗而聞名于世,民間亦久有“東南山水,余杭為最”之說。endprint
南宋臨安的自然風(fēng)景條件可謂得天獨(dú)厚,周密《武林舊事》一書就專門辟有一卷名為《湖山勝概》的內(nèi)容,用來詳細(xì)介紹臨安城內(nèi)及其周邊的自然與附屬人造景觀。提到臨安城內(nèi)的山水風(fēng)光,自然要首推“自古迄今,號為絕景”的西湖。西湖,舊名錢塘,歷經(jīng)唐代白居易、北宋蘇東坡的不斷開挖與興建,在南宋時已成為久負(fù)盛名的游覽勝地。西湖自然景色四時無窮,秀麗異常,正所謂:“春則花柳爭妍,夏則荷榴競放,秋則桂子飄香,冬則梅花破玉,瑞雪飛瑤?!保ā秹袅讳洝罚┘又谄渲苓叄瑲v代又附建了許多人文景觀,至南宋時便有了“西湖十景”蘇堤春曉、曲院風(fēng)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峰夕照、兩峰插云、南屏晚鐘、三潭印月。
如此秀美的景色,南宋統(tǒng)治者并未據(jù)為己有,而是辟為皇家園林,與臨安市民共享同樂?!段淞峙f事》載:“時承平日久,樂與民同,凡游觀買賣,皆無所禁?!币虼?,前來游玩的市民也絡(luò)繹不絕,而且“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四序總宜。杭人亦無時而不游,而春游特盛焉”。春季是游覽西湖的最佳時節(jié),每逢此時,“都人士女,兩堤駢集,幾于無置足地。水面畫楫,櫛比如魚鱗,亦無行舟之路,歌歡簫鼓之聲,振動遠(yuǎn)近,其盛可以想見”。到了夏季,都人士女為躲避酷暑,往往“駢集炷香,已而登舟泛湖,為避暑之游”,更有甚者,“或留宿湖心,競夕而歸”。等到冬季,“如天降瑞雪……或乘騎出湖邊,看湖山雪景,瑤林瓊樹,翠峰似玉,畫亦不如”(《夢粱錄》)??傊鐓亲阅了?,西湖“四時之景不同,而賞心樂事者亦與之無窮矣”。
在臨安,另一可與西湖相媲美的自然風(fēng)景當(dāng)數(shù)錢塘江大潮。錢塘觀潮,在北宋時已成習(xí)俗,蔡襄在《戒弄潮文》中曾寫道:“斗牛之分,吳越之中,唯江濤之最雄,乘秋風(fēng)而益怒。乃其俗習(xí),于以觀游?!奔爸聊纤危瑓亲阅猎凇秹袅讳洝肪硭摹队^潮》中記述說:“西有湖光可愛,東有江潮堪觀,皆絕景也?!辈贿^,二者雖同號“絕景”,然西湖之美在其秀,江潮之盛在其雄。對此,淳祐《臨安志》言:“四海潮平,來皆有漸,惟浙江濤至,則亙?nèi)缟皆?,奮如雷霆,水岸橫飛,雪崖傍射,澎騰奮激,吁可畏也。”而周密《武林舊事》中的《觀潮》一文,更是將錢塘之潮描寫得蔚為壯觀: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方其遠(yuǎn)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
如此勝景,前來觀賞的市民自然不在少數(shù)。故每到觀潮之時,“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而不容間也”。
除了觀賞以西湖和江潮為代表的自然風(fēng)景,民俗節(jié)慶游在臨安城內(nèi)也很盛行,其中尤以清明前后為出游的高峰期。因?yàn)檫@段時間不僅是人們掃墓思親之際,還是一年中杭城最宜出游之時。故而,臨安市民在清明時節(jié)外出郊游、迎春踏青之風(fēng)甚盛。每逢清明前后,“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墳,以盡思時之敬。車馬往來繁盛,填塞都門。宴于郊者,則就名園芳圃,奇花異木之處;宴于湖者,則彩舟畫舫??羁顡务{,隨處行樂。此日又有龍舟可觀,都人不論貧富,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雖東京金明池未必如此之佳”(《夢粱錄》卷二《清明節(jié)》)。此外,《白蛇傳》故事中的許仙和白娘子最初在西湖相遇,其時間也恰逢清明之際,當(dāng)日許仙在掃墓之后,辭別姐姐,獨(dú)自一人游覽西湖??梢?,《白蛇傳》的故事背景還是忠實(shí)反映了南宋社會風(fēng)氣的。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xu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