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制度演變 皇權不斷加強
——中國隋唐至明清的政治文明
【復習目標】
1.了解隋唐三省六部制。了解隋唐科舉制度的主要內容。能列舉“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
2.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
3.理解掌握元朝的行省制度,包括目的、內容、意義。知道西藏在元朝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4.通過皇權的強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專權的弊端。
5.通過軍機處的設置與文化專制的措施,認識君主專制在清代的極端強化。
6.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影響。
7.復習本專題,要注意形成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的整體線索: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經歷了戰(zhàn)國開始形成、秦朝正式確立、兩漢鞏固、隋唐完善、宋元加強、明清強化等幾個重要階段,這種高度集權的制度對中國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都很明顯。
8.理解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特點首先是中央集權,專制皇權是在中央集權制度發(fā)展的基礎上不斷得到強化的。
【知識梳理】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經歷了初創(chuàng)、確立、改革、發(fā)展和完善的過程,對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和選官制度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更為深遠。對于隋唐、宋元、明清時期的政治制度,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總結。
一、中央行政制度
隋朝:首創(chuàng)三省六部制。三省為中央政府最高機構。中書省負責草擬和頒發(fā)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政令。三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具體負責各項行政事務。此后歷朝都基本沿襲了這種制度。
唐朝:沿用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時進一步明確了三省的職權。三省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既合作又牽制,保證了君權獨尊。
北宋:二府三司制。三省長官不參與政事,設中書門下為最高行政機構,掌行政權;設樞密院為最高軍政機構,掌軍政權;設三司使總管國家財政權。相權一分為三。
元朝:首創(chuàng)行省制度。目的:為了進行有效的管轄和統(tǒng)治,元朝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內容:①中央——中書省——全國最高行政機構——管轄大都及周圍地區(qū)。②地方——行中書省(行省或省)——中書省的派出機構——管轄11個行省。③設宣政院,負責管理西藏地區(qū)的行政事務。西藏成為元朝的正式行政區(qū)。④設立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意義:行省制度的確立,鞏固了元朝的統(tǒng)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是中國行政制度的一次巨大變革,是秦以來郡縣制的一大發(fā)展,對明清及后來政治制度影響深遠。中國省級行區(qū)的設立,始于元朝。
明朝:明太祖廢除丞相,撤銷中書省,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對皇帝負責。全國的軍政大權,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廢除丞相后,設立殿閣大學士參與決策,逐步形成內閣制度。它的形成,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清朝:清初沿用明朝六部制和內閣制,另有滿洲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雍正帝時設立軍機處,由皇帝選調親信大臣組成,受皇帝隨時召見,只是跪奏筆錄,上傳下達。軍機處的設立,提高了行政辦事效率,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集權的進一步強化。
為了加強君主專制,統(tǒng)治者還從思想領域嚴密控制知識分子。在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一再興起文字獄。清朝的文字獄,造成了社會恐怖,摧殘了人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
從三公九卿到隋唐三省六部制,再到明清廢丞相設內閣和設軍機處,反映出古代相權削弱、皇權加強的發(fā)展趨勢。概括地說,在隋唐時期,其積極作用是主要的;在明清時期,其消極作用逐漸增大,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進步。
二、地方行政制度
隋唐:實行州縣兩級制。州設刺史,縣設令。
北宋:宋太祖用“杯酒釋兵權”的辦法,解除了大將的兵權,并將地方的政權、財權、軍權都收歸中央。州郡長官之下設通判,行使監(jiān)督權;派文臣出任地方長官。
元朝:首次在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為行省或省),作為中書省的派出機構,掌管全省軍政大事。
明朝:廢除行省,設立直屬中央的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分管民政、刑獄和軍政。
清朝:共有25個行政轄區(qū)(18個省、5個將軍轄區(qū),2個辦事大臣轄區(qū))。
三、選官和監(jiān)察制度
1.選官制度——科舉制
隋朝創(chuàng)立科舉制。隋煬帝時,始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唐朝完善科舉制。唐朝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和明經兩科為主;武則天創(chuàng)設武舉和殿試;明朝實行八股取士??婆e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促進了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也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fā)展,有利于唐詩的繁榮。但是明朝八股取士,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阻礙了科技進步和文化的發(fā)展,是導致中國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2.監(jiān)察制度
北宋:設通判,監(jiān)督知州。
元朝:設御史臺負責監(jiān)察。
明朝:設立廠衛(wèi)特務機構,兼管對臣民的監(jiān)視、偵查。
【拓展延伸】
1.嘗試查一查,你的家鄉(xiāng)在元朝時屬于哪個行政區(qū)劃?
提示:依據(jù)《元朝疆域》圖,從掌握元朝的行省劃分入手,宏觀把握行省制度的建立及作用,進而以自己家鄉(xiāng)為軸心,更深入地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細節(jié),加深對這一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重大變革的認識,深刻地理解行省制度給中國歷史帶來的深遠影響。
2.歷代統(tǒng)治者為防止地方割據(jù),加強地方管理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1)分化事權,相互牽制。如:明朝廢丞相和中書省,設三司,相互牽制。
(2)劃分適當?shù)男姓^(qū)域。如:元朝實行行省制度。
(3)實行監(jiān)察制度。如:明朝設立廠衛(wèi)特務機構,監(jiān)視、偵查官民的不法行為。
(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權力。如:北宋地方財政權收歸中央。
【真題解析】
1.(2016·重慶B卷)科舉制度作為一種人才選拔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公平公正。它正式創(chuàng)立是在
( )
A.隋文帝時 B.隋煬帝時 C.武則天時 D.唐玄宗時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創(chuàng)立??婆e制從隋朝開始實行,到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度為止。所以答案為B。
2.(2016·湖南張家界)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我國古代之所以能創(chuàng)造出燦爛的中華文明,與不斷的制度創(chuàng)新分不開。下列制度創(chuàng)立于元朝的是
( )
A.王位世襲制 B.郡縣制 C.科舉制 D.行省制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歷史知識進行判斷的能力??梢愿鶕?jù)題干提供的信息“下列制度創(chuàng)立于元朝的是”,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判斷,答案是D項行省制。元朝疆域空前遼闊,為對全國實行有效統(tǒng)治,元世祖在中央設立中書省,在地方設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元朝的行省制,對后世影響深遠。王位世襲制是夏朝出現(xiàn)的帝王世代沿襲的制度;郡縣制是秦朝創(chuàng)立的地方行政制度;科舉制是隋朝創(chuàng)立的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故選D。
3.(2017·山東泰安)《皇明祖訓》中記載,朱元璋規(guī)定: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朱元璋立下這條“祖訓”的目的是
( )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jù)材料“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承相……’”的信息可知,這是朱元璋為了加強皇帝的君權,廢除丞相。故選A。
4.(2016·廣東)這一機構的辦事特點是“勤、速、密”,且“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決策權由皇帝控制。該機構是
( )
A.錦衣衛(wèi) B.軍機處 C.中書省 D.六部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別能力。軍機處是清代官署名,亦稱軍機房、總理處,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樞權力機關。1729年,因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恐漏瀉機密,始于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輔佐皇帝處理政務。雍正十年(1732年),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其特點在于:簡、勤、密、速。因此,答案為B。
5.(2016·山東泰安·節(jié)選)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我國存在了兩千多年,影響深遠。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唐太宗常說:“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學識為本?!?/p>
唐太宗問魏征:“何謂明君?”魏征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碧谝詾槿?,并說:“主欲知過,必籍忠臣?!?/p>
(1)材料一體現(xiàn)了唐太宗的哪些執(zhí)政理念?請各舉一例說明他是如何踐行這些理念的?
材料二罷丞相不設,析中書省政要歸六部,以尚書任天下事……而殿閣大學士只備顧問。帝方自操權柄,學士鮮所參決。
(2)材料二中的“帝”指哪位皇帝?請指出丞相這一官職開始設立和廢除的朝代。
“偏房”外景
材料三故宮導游說:“這個不起眼的‘偏房’(右圖),在雍正時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為了這個王朝的權力中心?!?/p>
(3)導游所說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機構?這一機構的設立標志著什么?
【解析】本題考查了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及運用所學歷史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第(1)問,依據(jù)材料“為政之要,唯在得人……必以德行、學識為本”可得出唐太宗的執(zhí)政理念為:任用賢才(或重用賢才);依據(jù)材料“唐太宗問魏征:‘何謂明君?’魏征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太宗以為然”可知這是說偏聽則暗,兼聽則明,指要善于納諫。第(2)問,依據(jù)材料:“罷丞相不設,析中書省政要歸六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太祖為加強君主專制,廢除丞相。秦朝時在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第(3)問,依據(jù)材料“……在雍正時代……成為了這個王朝的權力中心”,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偏房”指的是軍機處。它的設立標志著我國君主專制的進一步加強。
參考答案:
(1)任用賢才,任用房玄齡為相(或任用杜如晦為相)。善于納諫,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2)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秦朝;廢除:明朝。
(3)軍機處。封建君主集權進一步強化。
【習題演練】
1.隋唐時期有一大“發(fā)明”,它否定按門第選官,為布衣(平民)提供了做宰相、公卿的機會。這一“發(fā)明”是
( )
A.世襲制 B.分封制 C.郡縣制 D.科舉制
2.“中書主出命,門下主封駁,尚書主奉行?!边@段材料介紹的是
( )
3.《元史》記載:“掌國庶務,統(tǒng)郡縣,鎮(zhèn)邊鄙,與都省為表里……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與都省為表里”的地方行政機構是
( )
A.三司 B.行中書省 C.中書省 D.宣政院
4.有人統(tǒng)計,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在8天時間內,覽閱奏折1160件,處理政事339件。朱元璋的忙碌和下列哪項措施直接相關
( )
5.王朝更替是中國古代史的重要特點。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唐朝的政治制度示意圖
(1)依據(jù)材料分析唐朝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點?
材料二:行中書省……掌國庶務,統(tǒng)郡縣,鎮(zhèn)邊鄙,與都省為表里。
——《元史》
(2)元朝行中書省的主要職能是什么?
材料三:秦漢時期,丞相地位極為崇高。拜相時,皇帝要施大禮,因此才有“拜相”一說。然而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竟把丞相給廢除了,從此丞相在中國就成了一個歷史名詞。
——《古老中國的發(fā)展傳奇》
(3)據(jù)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朱元璋廢除丞相的主要目的。
材料四:如右圖。
軍機處外景
(4)為加強統(tǒng)治,清朝采取了許多措施。與圖相關的歷史事件起了什么作用?
材料五:經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侯爭霸,到秦朝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建立起來。歷經漢魏至明清,皇帝與宰相之間的權勢此消彼長,中央與地方爭權斗爭接連不斷,最終皇權不斷強化,中央集權逐漸得到鞏固。中央集權制度作為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摘編自人教版歷史必修Ι
(5)據(jù)材料五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我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fā)展趨勢。
參考答案
1.D 2.B 3.B 4.C
5.(1)特點:三省之間各有分工,相互合作又互相牽制。
(2)職能:管理地方,守護邊疆。
(3)目的:加強君權,防止丞相專權。
(4)作用:軍機處的設置,標志著中國封建君主集權的進一步強化。
(5)趨勢:封建君主專制統(tǒng)治逐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