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罡
摘要: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構建和完善是當前我國體育事業(yè)發(fā)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同時也是政府職能從管理向服務轉型的重要舉措。本文通過翻閱大量文獻資料,并結合本地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現狀,就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與討論。首先,文章簡單闡述了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基本功能、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構建應遵循的原則,并就如何構建完善的體育公共服務體系提出了幾點本人認為可行性較強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構建;體育;公共服務體系
從人本主義的角度考慮,公共體育服務體系與國民健康和民生都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是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人本主義的具體實踐內容。新型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建立要明確其基本功能,及其在實踐過程中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從而保證我國體育服務體系未來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一、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基本功能
(一)普及體育功能
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在對體育運動的普及方面有著十分顯著的促進作用。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所服務的對象是普通人民群眾,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建立為普通人民群眾提供了更多選擇與參與體育運動的可能性,使基層民眾通過日常參與實現增強身體素質的目的。從體育運動在民間的長遠發(fā)展來看,盡快完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是體育運動普及最重要的推動力,也是將原本利用率不高的各項體育資源進行有機整合的理想載體。
(二)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具有很好的傳播功能
自古以來,體育運動都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群眾之間進行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具有地方特色的體育運動項目也是當地民眾文化內涵與價值的直觀體現。以太極拳為例,其不僅是具有我們民族特色的傳統(tǒng)體育運動項目之一,更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代表之一。太極拳以柔克剛、剛柔并濟的核心理念同時也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見,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完善也是促進文化傳播和普及的重要手段。
(三)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具有教育功能
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建立是體育運動中德育滲透在民間順利進行的基礎。體育運動本身具有德育功能,如何才能實現對普通民眾的德育教育,我個人認為,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建立是十分有必要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教育功能是其重要功能之一,公共體育服務者在工作過程中可以直觀認識到當前普通民眾參與體育運動的環(huán)境中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并可通過利用自身所學專業(yè)知識,幫助群眾解決常見問題,使普通民眾參與體育運動的意愿從根本上得以有效提高,同時也能更好的發(fā)揮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教育功能。
二、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構建應遵循的原則
(一)公民受益原則
公共體育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與普通市場供給的體育服務是存在本質上的區(qū)別的。公共體育服務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都是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公益性服務,并將公共體育服務所收到的社會效益作為其最終目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構建目的就是讓基層民眾享受到相關服務,并從中受益。因此,在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構建過程中,首先應遵循公民受益原則,從基層民眾的切身利益出發(fā),為民眾創(chuàng)造更加民主的體育鍛煉環(huán)境。與此同時,在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構建過程中,應充分尊重當地居民的體育鍛煉習慣和文化特點,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體育文化權益,盡可能充分的發(fā)揮公共體育服務的積極作用。
(二)尊重文化原則
文化的含義很寬泛,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化是指人類在不斷進步與發(fā)展的過程中所積累并創(chuàng)造的物質及精神財富的統(tǒng)稱。此外,也有人將文化視為某個時代社會現象與歷史現象的有機結合,是人類在發(fā)展進化過程中通過不斷學習與創(chuàng)新所得到的產物。我個人認為,文化本身具有很強的地域性特點,其代表著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與價值觀念,這些方面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往往就會衍生出某種具有地方特色的體育運動項目。在構建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過程當中,應當尊重當地文化、民眾生活以及體育鍛煉習慣,只有如此,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才能將其積極意義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出來。
三、如何構建完善的體育公共服務體系
(一)要把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作為基礎性的民生工程
要把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作為基礎性的民生工程。在構建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之前,要根據本地城鄉(xiāng)布局、地方特色、群眾文化特色、群眾鍛煉習慣等方面進行全面調查,并對調查結果進行仔細分析與論證,在當地建立健全的體育設施新格局。可以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通過建設新場地與器材、開放學校與機關單位運動場地及器材、與營利性組織合辦半公益性運動場所等多種途徑,為基層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參與體育運動的可選途徑,積極解決當地公共體育運動場地及器材不足的問題。
(二)努力縮小各區(qū)域群眾體育差距,大力提高基層體育服務能力
完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前提是相關行政部門充分發(fā)揮其服務職能,充分利用當地現有資源與條件,開設可以滿足基層群眾不同健身需求的運動場地,并盡量為體育社團活動的組織與開展提供力所能及的便利條件,同時加強現有公共體育設施的利用率,使其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其作用,同時也盡可能的彌補區(qū)域體育服務的差距。
(三)加快開放高等院校、中小學校體育設施的步伐,緩解城鄉(xiāng)居民體育健身設施不足的矛盾
據權威調查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學校體育設施占全國體育設施總數的60%左右,但除高校不足30%的部分運動場地面向普通各眾開放之外,其他學校的運動場地及器材普通群眾是沒有機會接觸的。據調查發(fā)現,高等院校以及大部分中小學的體育設施,往往會是群眾身邊最佳的體育資源。因此,我認為,有選擇性的開放高校及中小學的部分運動場地與設施是解決當前公共體育設施不足最為快捷、有效的措施。
打破學校、機關、國有企業(yè)事業(yè)單位體育設施部門所有制,推進國有體育設施管理體制改革。將學校、機關、國有企業(yè)事業(yè)單位的體育設施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建立管理學校、機關、國有企業(yè)事業(yè)單位體育場地的組織,統(tǒng)一安排學校學生、職工與居民對體育場地的使用。
參考文獻:
[1]城市社區(qū)公共體育資源配置的政府績效評價體系研究[J]. 唐曉輝,李洪波,孫慶祝.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2012(05)
[2]地方政府體育公共服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研究[J]. 王景波,趙順來,魏丕來,鄭凱,曲潤杰,樊占平,曹亞東,于泉海.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 2011(02)
[3]基本公共體育服務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 鄭家鯤,黃聚云.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 2013(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