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迪
摘 要:近年來,在經營場所或公眾參與活動場所因經營者、組織者未能采取有效的安全保護措施,造成消費者或參與者遭受嚴重的人身傷害事故發(fā)生很多。經營者、組織者違反擔保義務主要為無為。筆者通過對安全保障義務的內涵的分析和對國外有關安全保障義務的考察,對安全保障義務的形成和責任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安全保障義務附隨義務侵權責任;侵權責任法
一、安全保障義務的內涵
(一)安全保障義務的涵義
從事經營以及其他社會活動的管理人對進入其負責領域的其他人的人身和財產有保護責任,這即為安全保障義務的涵義[1]。學術界和實務界對“安全保障義務”的稱謂各持不同觀點,如“安全注意義務”、“安全關照義務”或“交易安全義務”。安全保障義務字面含義可以這樣解釋,“安全”不僅指人身完整安全還包括財產穩(wěn)定安全;“保障”即為保護,守護,使權利財產安全不受破壞損害。本文將此定義為負有保障義務者按照有關規(guī)定具有的特定責任,若因為未盡到應盡的責任而導致了他人損害,應當負擔賠償義務。
(二)安全保障義務的特征
1.安全保障義務是法定義務
我國在《侵權責任法》、《消費者保護法》中對安全保障義務有所涉及,《侵權責任法》第37條規(guī)定了安全保障義務的性質,安全保障義務作為一種法定義務而非約定義務。
2.安全保障義務的責任主體明確
安全保障義務人的范圍不僅指經營場所管理者,也包含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安全保障義務人的主體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從事商業(yè)活動和其他社會活動的組織。因此,安全保障義務的責任主體明確。
3.安全保障義務具有一定限度
對于所造成的損失,義務主體并不負全部賠償責任,而是在自己致損的范圍內負擔一定限度的責任。本文所指“限度”是指賠償責任范圍,這個范圍與安全保障義務人的行為密切相關,這個限度是合理的限度。
二、安全保障義務的構成
(一)安全保障義務的主體
1.經營者
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條1對經營者做出了界定為進行商業(yè)工作和將獲利作為最終目的的人。經營者可以是以獲取利益為目的的單位或個人,他們通過向公眾提供商品或服務而獲取利益。也可以是不以獲取利益為目的的單位和自然人,這種經營場所的設立具有一定的社會公益價值,其中管理者和顧客的關系,并不是市場交易關系,類似博物館、畫展、公園等。如果所管理的場所的所有權和經營權歸于一人時,安全保障義務人是經營者也就是所有者;如果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則承擔安全保障義務歸經營者。
2.約定保障義務人
在很多情況下會出現約定保障義務,比如某保潔公司總裁為了保障自身出行安全雇用了一個保鏢。某日,總裁工作要到到某旅館住宿時,總裁要求保鏢隨身保護。在旅館時總裁遇強盜搶劫??梢詮囊韵虑闆r分析:(1)在保鏢和旅館已經履行了安全保障義務的情況下,應履行的安全責任以過錯責任為歸責原則,所以保鏢和旅館對總裁的損失不承擔責任。(2)保鏢履行了義務,但是旅館沒有履行時,因其是法定義務,旅館有賠償義務。(3)旅館履行了義務,但保鏢未盡到自己責任,則保鏢需對損害擔責。(4)在保鏢和旅館雙方均未履行其義務的情況下,造成即有違約和侵權,所以保鏢應承擔違約責任,旅館對于法定的安全應承法律責任。
(二)安全保障義務的保護對象
安全保障義務的保護對象范圍廣泛,因為經營場所具有公開性,可以理解為凡是進入該領域的人都是保護對象,不僅僅指消費者,還包括進入該領域的所有人,無論兩者之間的關系是消費關系還是與經營者的契約關系。本文所指的消費者不僅是指與經營者有對價關系的人,還指在消費范圍中,消費者未支付相應的代價,卻得到了一些利益的人,是否支付相應對價并不對消費者的身份產生影響。
(三)安全保障義務的內容
1.關于物的方面的安全保障義務
義務人要對其經營領域內的建筑設施負擔安全保障義務。在經營領域中的顧客若由于該領域的設備有不安全因素,不能夠對個人安全予以保障,從而受到了損害,此時義務人需要承擔責任。物的安全義務指安全保障人在其經營場所中的房屋和相應設備要擔負的保護責任。首先,建筑設施必須是安全可靠的,應用的建筑物和設備一定要嚴格按照國家要求,其次,還應該符合最低安全標準的服務。
2.關于行為方面的安全保障義務
由于跟第三人的行為沒有關系,安全保障人沒有盡到了責任,導致顧客的身體和財產受到損害的,侵權責任需要由義務人承擔。一日甲到游泳館休閑,在游泳時心臟瞬間不適導致心肌梗塞,但此時游泳館里的營救人員沒有出現在現場,甲因未被救助最后溺水身亡。過后才查清楚,這個游泳館就設置了一個救生員,事故發(fā)生時,這名救生員由于自己的事情并沒有在自己的崗位上工作,這個游泳館也對于執(zhí)行消費者必須要依據有效證件即健康證進入游泳館的制度并不嚴格,由于沒有檢查顧客甲是否有健康證,從而導致了悲劇。事實上甲是心肌梗塞死亡,但營救人員未出現在現場,致使甲未被救助而引發(fā)悲劇,因此游泳館存在過失,必須要擔負一定賠償義務[2]。
三、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責任的構成
(一)實施了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行為
安全保障義務以不作為為主要行為方式。義務人承擔的是保證消費者個人財產的安全的義務,但由于其注意義務不當而導致消費者受到損害,需要擔付責任。現實中也存在作為的安全保障義務,在經營場所中的危險因素管理人負有提示警告的義務,但大多數情況下是不作為。
(二)義務人具有過錯
管理人所具有的責任性質為注意義務,排除故意和過失。過錯表現為不容忽視的心理狀態(tài),但沒有引起重視。過錯應該是非主觀、規(guī)范的,是理性人自身判斷因素的總和。若經營者在違反安全保障義務而導致受害人損失時是出于故意這一心態(tài),那么這就不是這種性質的侵權行為,是一種故意侵權。安全保障人的疏忽是一種過失的狀態(tài)。在違反安全義務行為中反映這種心理狀態(tài)的程度,要根據對其行為的審查來判斷。過失是主觀的心理狀態(tài),違法行為是這種心理狀態(tài)的外在表現。
(三)損害事實
損害是事實狀態(tài),即被侵害人的權利因為某種行為導致侵害、損失或減少其合法權益的客觀事實。包括人身傷害,財產損害。人身侵害具體是指被侵害人的生命權、健康權和身體權受到傷害的事實,而財產損失是指違反安全義務的行為給被侵害人的財產或財產利益產生的損失[3]。此種財產損害類型,應當一般是指財產的直接損失,即加害人違反安全保障義務而直接損害受害人的財產。這是純粹的經濟損失問題。對生命權和健康權的損害包括使精神遭受痛苦的事實,應當要求損害賠償[4]。
(四)因果關系
損害行為與結果兩者的關系是原因和結果,對于明確責任發(fā)揮重要作用。法規(guī)條文中規(guī)定的因果關系中含有價值判斷的要素,究其原因是法官在實踐中衡量損害賠償責任范圍的合理性。對于因果關系我們可以做如下分析:(1)不涉及第三人侵權責任的因果關系。由義務人自身產生的損害,與第三人沒有關系,二者關系是直接原因和結果的關系。(2)涉及第三人侵權責任因果關系。此時的因果關系是間接的。違反安全保障責任所導致的侵害,管理人的行為與受害人的損害應該是一種產生與被產生的關系。
參考文獻
[1] 朱巖.《侵權責任法通論》(上冊責任成立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30-35.
[2] 周友軍.《侵權法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42-50.
[3] 張新寶.《侵權責任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37-55.
[4] 王利明.《侵權責任法研究》(2版上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320-321.
[5] 楊立新.《合同法專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5-47.
[6] 楊立新.《類型侵權行為法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32-63.
注釋:
1本法所稱的經營者,是指從事商品經營或者營利性服務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
(作者單位:上海海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