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暉
科普講座是學校進行科普教育的一種較為常見的教育形式。從現(xiàn)代傳播學的視角,從傳播主體、傳播對象、傳播內容、傳播媒介等方面,重新審視學??破罩v座的策劃要領,以促其在傳承中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提升科學傳播效果。
科普講座講座策劃傳播學科普講座一直是學校最常見的科普教育形式之一。然而,隨著通信和傳播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師生獲取信息的機會和方式大大增多,嚴重沖擊了科普講座的生存和發(fā)展空間。如何提高師生對科普講座的興趣呢?這有必要從現(xiàn)代傳播學的視角,從作為傳播基本要素的傳播主體、傳播對象、傳播內容和傳播媒介等方面,重新審視科普講座的策劃要領,以促其在傳承中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提升科學傳播效果。
一、傳播主體:誰來傳播
傳播主體是科學傳播中最為活躍的要素。主講人是講座中的傳播主體,是影響講座效果的關鍵因素。
學??破罩v座在主講人選擇方面至少應考慮以下三方面:一是學識的科學性、專業(yè)性,這主要是對主講人在專業(yè)背景的要求,是最基本的考慮條件。二是語言的通俗性、生動性,這是對主講人語言使用技巧方面的要求,講座是一種特殊形式的交際形式,講座語言既不是典型的書面語,也不是典型的口語,要求語言表達上專業(yè)性與通俗性做到完美結合。三是情感、氣質的親和力、感染力,這主要考慮的是對主講人形象風度方面的要求,要求能很好地與師生互動交流,營造良好的合作互動、達成共識的氛圍,精神飽滿,能很好地綜合運用姿態(tài)、動作、手勢及神情等方式表達對話題不同的解讀。
二、傳播對象:向誰傳播
任何科學傳播都必須關注自身的傳播對象,否則就是無的放矢。學??破罩v座必須重視受眾需求的分析與研究,對于師生對不同科學話題的關注程度,應做調研分析,充分了解聽眾的興趣點有利于更好地為受眾“量身定做”策劃出受歡迎的科普講座選題。比如,對于小學和初中學生而言,關注的選題依次是動物學、航天天文、公共安全、信息技術,以及社會熱點和科技大事件,在今后選題策劃中應有所側重。
三、傳播內容:傳播什么
傳播內容是傳播主體與傳播對象之間社會互動的介質,是科學傳播的重要要素。傳播內容體現(xiàn)在講座上便是選題策劃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
學??破罩v座的選題,一是應體現(xiàn)科學性,必須具有事實根據和理論依據,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二是選題要有時代性,體現(xiàn)科技發(fā)展對社會方方面面產生的影響,特別是結合社會重大事件和廣為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提高應急反應速度,反映出高度的時代特征。三是主題與師生之間的適切性,講座面向的是廣大師生,而不是少數群體,選題要考慮大多數人的整體認知水平和興趣需求,滿足更多師生的需求,提高科普覆蓋面。
四、傳播媒介:如何傳播
傳播媒介是承載和傳播科學信息的載體或工具,是連接傳播主體和傳播對象的“通道”,也是影響傳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傳播媒介體現(xiàn)在科普講座上便是如何通過講座的過程或者說講座本身的形式創(chuàng)新更好地進行傳播科學。
傳播方式和途徑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傳播的總體效果,傳統(tǒng)講座遭到信息時代沖擊后,其弊端也漸漸突出,必須從講座自身形式的創(chuàng)新上找突破點。一是引入“對話”“訪談”,特別針對跨學科或爭議性較大的主題,可以邀請兩位或多位主講人,增強對話和互動交流,拓展師生的視域。二是融入更多輔助形式,在保證以演講為主要形式的前提下,綜合運用科學實驗的表演、科技產品的展示及科普影片的播放等形式,共同服務于講座主題的解讀。三是做好后續(xù)傳播資源搭建,講座由于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現(xiàn)場受益師生總是有限的,學校的科普講座資源也應該通過多種“通道”擴大受益群體,如可以采用錄像、音視頻的方式進行反復使用,利用信息技術將線下與線上實現(xiàn)同步,增加講座的互動性,還可以采用多媒體數據、視頻點播等網絡傳播手段將講座資源進行推廣,將一次性的現(xiàn)場活動與持續(xù)性的科普資源相結合,實現(xiàn)科普效果最大化。
總之,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科學傳播活動形式,學??破罩v座只有結合學校教育特點和師生興趣,著力從科學傳播本身的基本要素方面把握策劃要領,才能更好在傳承中做出創(chuàng)新,讓“老”的科普形式同樣能煥發(fā)出“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任福君,翟杰全.科技傳播與普及教程.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2]任福君,翟杰全.科技傳播與普及概論.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3]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