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哈薩克語和漢語中,“qɑrɑ與黑”是最基礎(chǔ),產(chǎn)生最早的顏色詞之一,且在理解和運過程中有一定的語義對應性,并在此基礎(chǔ)上產(chǎn)生了相應的文化共識。文章以“qɑrɑ與黑”的語義分析作為切入點,探尋“qɑrɑ與黑”的語義及其文化之間存在的共性與個性。旨在加深人們對語言所承載的文化的認知,在新疆不斷發(fā)展的雙語教育和雙語學習中,推動民族相互交流,共同進步。
關(guān)鍵詞:哈薩克語 漢語 黑 qɑrɑ 對比
一、引言
語言是人們溝通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彰顯文化的重要渠道之一。顏色詞是詞匯系統(tǒng)中的一個特殊文化領(lǐng)域和現(xiàn)象,不同民族在看待同一顏色時都有獨特的審美視角,從而展開一系列不同的聯(lián)想,因此賦予顏色極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內(nèi)涵[1](P38-40)?!皅ɑrɑ”本意為“黑”,而“黑色”在哈薩克語和漢語中使用的頻率頗高,帶有鮮明的民族文化色彩,映射出了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思維方式,審美心理和生活習慣。在詞匯意義和文化意義上,“黑色”在漢語和哈薩克語中不僅具有相通性,還具有一定的差異性[2](P23-25)。為了能深入了解民族文化,正確理解并使用顏色詞“qɑrɑ”與“黑”,就有必要對其有一個清晰、深入的分析,這樣才能在哈漢互譯中充分認識和考慮到各自的文化背景,最終做出真正對等的翻譯。
二、“黑”與“qɑrɑ”的語義分析
顏色詞是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詞匯,顏色詞的差異不僅體現(xiàn)在詞語的原義上,更多反映在不同語義在表達內(nèi)涵時所附加在詞匯中的民族文化色彩上,這些色彩中有褒也有貶。在多義詞的詞匯意義系統(tǒng)中,基本義也是最基礎(chǔ)、最常用的,且從中能派生出許多其他的意義。這里以“qɑrɑ與黑”為例,分析語義所附帶的不同文化色彩。
(一)漢語“黑”的語義分析
“黑”作為漢語中出現(xiàn)較早的顏色詞語,在不同時代的各種辭書中均有收錄和分析,這里主要以《現(xiàn)代漢語大辭典》為參考,整理了關(guān)于“黑”的語義共16項,將其中相近的語義進行整合后,共有以下義項:[3](P34)
a.本義:指黑色,像墨或煤的顏色;如:黑土,黑衣服;
b.昏暗無光;如:黑天黑地;
c.臉色陰沉,嚴厲;如:黑著臉;
d.夜晚;如:黑家白日;
e.突然而猛烈的;如:黑風,指暴風;
以上的引申義均為中性義,而以下“黑”的引申義均為貶義:
f.黑與白對立,表是非;如:不分黑白;
g.倒霉,不走運;如:黑路上,指運氣不好,倒霉;
h.壞,狠毒;如:黑店,黑色恐怖,黑錢;
i.隱秘的,非法的;如:黑幫,黑檔子(指以非法項目貪污米糧);
j.象征反動;如:黑幫,黑手黨;
(二)哈薩克語“qɑrɑ”的語義分析
在哈薩克語中“qɑrɑ”是為數(shù)不多的單純顏色詞之一,在歷史中長期使用,構(gòu)詞能力很強。它能表示事物的基本顏色的性質(zhì)特征。主要以努爾別克主編的《哈漢詞典》為參考依據(jù),列舉出了“qɑrɑ”以下義項[4](P635-636)。
a.“qɑrɑ”的本義是“黑”,指像煤或墨一樣的顏色,是與白色相對立的。如:qɑrɑ kuri?(黑米) qɑrɑ ?ɑ?(黑發(fā)) qɑrɑ bojɑw(黑顏料)
哈薩克語在社會不斷使用的過程中,逐漸引申出了許多新的帶有象征色彩的含義,這些引申義的大量使用是哈薩克語顏色詞的一個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同時,“qɑrɑ”在哈薩克族的民間文學中是一種充滿神秘色彩,難以預測的顏色詞,因此逐漸演變出了在本義之外的許多引申含義[5](P195-198),例如:
b.表達程度加深、加強:qɑrɑ kok(深藍色) qɑrɑ d?ɑ?bir(傾盆大雨)qɑrɑ borɑn(狂風)
c.表達普通,素的,精煉的:qɑrɑ et(瘦肉)qɑrɑ kod?e(沒有肉的素湯飯)qɑrɑ ?ɑj(不加牛奶的清茶)
以上的義項均為中性義,“qɑrɑ”表達貶義色彩的義項有:[6](P45-46)
d.表達非法,黑暗的:qɑrɑ tizimdik(黑名單)qɑrɑ nɑpos(黑戶) qɑrɑ ku?(黑勢力)
e.表達不好,不吉利的:qɑrɑ d?rek(陰險毒辣的心腸)qɑrɑ bɑsw(倒霉)qɑrɑ d?ɑbw(陷害,污蔑)
f.表達悲傷,不幸,可憐:qɑrɑ d?milw(喪服)qɑrɑ ɑsipɑn t?n(災難深重的日子) qɑrɑ borbɑj(窮孩子)
g.表達下等的,卑微的含義:qɑrɑ χɑliq(平民)qɑrɑ?ɑ(賤民,勞動者)qɑrɑ sujek(出身貧苦的人)
h.表達壞,狠毒,卑鄙:qɑrɑ d?y?i(無恥的,不要臉的)qɑrɑ d?ɑbw(抹黑,陷害)qɑrɑ njet(心地不良,別有用心的)qɑrɑ dulej(不懂情理的,粗野的)
“qɑrɑ”表達褒義的義項有[7](P31-33)
i.表達偉大,廣闊,神圣:qɑrɑ kol(圣湖)qɑrɑ tɑw(高大雄偉的山)qɑrɑ χɑn(喀拉汗王國)qɑrɑ s?z(有教育意義的,富有智慧的俗話)
三、“黑”與“qɑrɑ”的語義對比
根據(jù)我過最早的漢語辭源學詞典《說文解字》中提到,“黑”指“火所熏之色也”,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5版)中所說,“黑”指像煤或墨的顏色。同時在哈薩克語中“qɑrɑ”的使用頻率也很高,而且造詞能力強,由它構(gòu)成的一系列合成詞組和固定詞組也非常多,有很強的容納擴充能力。本人以《現(xiàn)代漢語大辭典》和《哈漢詞典》為參考依據(jù),將“qɑrɑ與黑”的語義進行歸納總結(jié)和對比:endprint
②哈薩克語“qɑrɑ”作為動詞時的含義及用法在這里不作為對比對象。
(一)“黑”和“qɑrɑ”在漢哈兩種語言中的語義共性
a.表顏色,黑色。[8]
在日常生活中,黑色容易讓人們聯(lián)想到漆黑、沒有光亮的地方,如夜晚,深夜時的狀態(tài),此時漢哈“黑”與“qɑrɑ”所帶給人們的感知都屬于顏色領(lǐng)域,語義一致,是源于人們對世界的感觀是一致的。如:①黑板;②黑頭發(fā);③qɑrɑ boyɑw(黑顏料)。
b.表不正當?shù)?,不合法的,壞的,邪惡的?/p>
詞語“黑暗無光”讓人容易聯(lián)想到隱蔽、不公開的場所,通常人們在隱蔽的環(huán)境下所從事的活動都不是光明正大的,往往是不合法、不正當?shù)?。在漢哈兩種語言中,都有類似的表達方式。如:①這是一批黑貨;②她上了黑名單;③qɑrɑ tizimdik(黑名單);④qɑrɑ kut?(黑勢力)。
c.表沮喪的,悲哀的。
黑色容易給人們帶來壓抑,沉悶,不愉快的心情,所以也映射出了“不愉快,沮喪的”等相關(guān)的意義,同樣在漢哈兩種語言中都有類似的表達,如:①黑暗的舊社會、②qɑrɑ kon(黑暗的日子)。
d.表不公開的,隱蔽的。
沒有光亮的地方自然是隱蔽不易被人發(fā)現(xiàn)的,不易被發(fā)覺就難以了解真實情況,因此“黑”由引申為“隱蔽的,不公開的,私密的”含義,如:①黑馬(指開始并不被看好的獲勝者);②黑店;③qɑrɑ nɑpos(黑戶)。
e.表恥辱的,不體面的。
中國古代有一種刑法,是對違法的人在其臉上用黑色墨汁進行刺涂,成為一種洗不掉的恥辱和標志,所以在漢語中常用“黑”代表“不體面的,帶有恥辱的”的含義,如:①抹黑;②qɑrɑ d?ɑbw(抹黑,陷害)。
通過比較漢語和哈薩克語“黑與qɑrɑ”,我們發(fā)現(xiàn)哈薩克族對顏色詞“qɑrɑ”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及文化內(nèi)涵與漢文化存在著相似點,且在對核心含義的認知上與漢文化存在著一致性。在民族文化和漢族文化的發(fā)展和交融中,漢哈民族產(chǎn)生了一定的心理認同感和文化共識,這對于新疆逐漸繁榮發(fā)展的現(xiàn)代文化起到了推動作用。
(二)“黑”和“qɑrɑ”語義的民族特性
人類的共性決定了各民族語言文化之間的共性,使得相互之間的交流成為可能。但每個民族的語言由各有各的特點,使得翻譯作為交流的媒介。在漢語“黑”和哈薩克語“qɑrɑ”的互譯中,有些詞語是慣用語,帶有一定的民族文化內(nèi)涵,所以在翻譯時不能直譯。
1.“黑”的語義特性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新詞在不斷增加,舊詞新義也不斷出現(xiàn)。在漢語中,“黑”出現(xiàn)了動詞的用法,如:“總有人在黑他”中的“黑”表示“栽贓,陷害”,“自從網(wǎng)站被黑過,就再也登陸不上了”中的“黑”表示“被網(wǎng)絡病毒攻擊,污染”,可見漢語動詞“黑”隨社會發(fā)展中有增加了“栽贓,陷害,攻擊,污染,侵襲,毀壞”等含義。
2.“qɑrɑ”的語義特性
哈薩克族自古以來就是草原游牧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受大自然的影響,熟悉了各種顏色,并且對顏色構(gòu)建出了一套屬于自己的語言系統(tǒng)和獨特的認知視角。和漢語“黑”相比,“qɑrɑ”在哈薩克語中有自己獨特的義項[9](P37-40)
a.普通的,素的,精煉的:
qɑrɑ et(瘦肉) qɑrɑ ko?e(不放肉的素湯飯) qɑrɑ t?ɑj(不放奶的清茶)
b.偉大的,廣闊的,神圣的:
qɑrɑ kol(圣湖) qɑrɑ qum(大沙漠) qɑrɑ t?ɑ?irɑq(圣殿,長輩住的大房)
四、漢哈語中對“黑”與“qɑrɑ”的認知
隨著改革開放的力度加大,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進程也在不斷加快。中國56個民族的大家庭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在互相理解,包容,接納和融合之路上不斷前進。民族文化發(fā)展作為中國現(xiàn)代文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的特色和亮點。因此增強公民對文化的心理認同感,提高對優(yōu)秀文化的共識也顯得尤為重要。
(一)認知一致性
首先,漢哈民族對黑色的感知是一致的,都容易聯(lián)想到?jīng)]有光亮的地方和黑夜,由其產(chǎn)生的一些引申義也就非常接近。其次,隨著新疆大發(fā)展,大繁榮,大團結(jié)進程的不斷推進,漢族和哈薩克族的文化交流融合不斷融合,在現(xiàn)代哈薩克語中“qɑrɑ”也受到漢民族對黑色意義的影響,并有了“骯臟,低下”等含義,如:qɑrɑ dulej(不懂情理的,粗魯?shù)模ヾ?yzi qɑrɑ(厚臉皮的,無恥的)等。
(二)產(chǎn)生民族特性的原因
顏色詞容易讓人們對已有的感知,產(chǎn)生與本民族文化對等的事物間的聯(lián)想,色彩感官來源于人們的第一直覺,由此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和感情起伏則會受到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直接影響。哈薩克民族自古以來都是草原游牧民族,與漢民族男耕女織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有著很大不同,因此對一些固有的事物有著不同的看法和認知。比如哈薩克族在贊美姑娘的眼睛美麗時就會用“qɑrɑ kuz”,而漢語中就沒有這樣的表達。
五、結(jié)語
不同民族在看待同一顏色時都有獨特的審美視角,在言語翻譯和表達的過程中,如何體現(xiàn)出這種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格和文化內(nèi)涵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對比分析了哈、漢語同一顏色詞“qɑrɑ與黑”的語義及其文化內(nèi)涵,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在一些語義下“黑與qɑrɑ”存在語義一致的現(xiàn)象。盡管各少數(shù)民族的表象文化具有一定的差異性,但在核心文化上與漢文化的確存在一定的共性。由此可鑒,各民族的思想觀念正在不斷地開放包容,借鑒影響,而新疆作為絲綢之路上的“橋頭堡”,要想讓民族文化走出去,被大眾欣賞和接納,就需要加強對雙語雙文化的教育以及雙文化人才的培養(yǎng)力度,對于翻譯工作者來說,只有深入理解不同時期的歷史環(huán)境,準確把握不同的民族文化及其心理,才能真正對譯文做到驗明正身,還其本源,最終在兩種語言的互譯中做到語言和文化同時對等的翻譯,從而真正減少“誤譯”現(xiàn)象的發(fā)生,為“一帶一路”的文化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這對各民族間的文化共享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胡愛華.哈薩克語顏色詞試說[J].語言與翻譯,1997,(1):38-40.
[2]趙琰.哈薩克語顏色詞的文化含義[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2007,(12):23-25.
[3]潘峰.《現(xiàn)代漢語詞》“黑”詞組語義分析[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7,(34).
[4]努爾別克·阿布肯.《哈漢詞典》[M].民族出版社,1985:635-636.
[5]梅花·俄力亞,烏魯木齊拜·杰特拜.哈薩克語基本顏色詞的文化內(nèi)涵[J].產(chǎn)業(yè)與科技論壇,2009(8):195-198.
[6]托呼塔別克·吾拉爾.哈薩克語“qara”一詞的意義淺談[J].語言與翻譯,2004,(1):45-46.
[7]馬小玲,洪勇明.哈薩克語色彩詞及轉(zhuǎn)義分析[J].語言與翻譯,2000,(4):31-33.
[8]趙占海.漢維語中“黑”與“qara”的對比[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9]張玲,熱西旦·艾山江.漢維語基本顏色詞價值取向的異同比較[J].語言與翻譯,2011,(4):37-40.
(康佳文 新疆伊寧 伊犁師范學院中國語言分院 835000)endprint
現(xiàn)代語文(學術(shù)綜合)2017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