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瑋
摘 要:文章圍繞引導學生品味古詩詞意境、引導學生抓住古詩詞意象、引導學生感悟古詩詞情感、引導學生理解古詩詞揭示的道理、引導學生對古詩詞的寫作手法進行應用展開討論,對語文課程中的古詩詞教學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作者自己的見解,希望能夠對今后的古詩詞教學提供一些理論建議。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意境;意象;情感;道理;寫作手法
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于2017年春節(jié)期間開播以來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節(jié)目中多位具有深厚古詩詞素養(yǎng)的年輕學生更是實力“圈粉”,被網友稱贊“腹有詩書氣自華”。觀眾們既為參賽選手的才情所折服,又贊嘆節(jié)目“有詩意有溫度,讓人回味無窮”,更多人好奇:“‘百人團高手哪里來的?詩詞題庫誰弄的?我能不能也這么厲害???”其實古詩詞一直存在我們身邊,有學者表示,兼具典雅韻律與人文精神的古詩詞在現代社會仍能引發(fā)情感共鳴,要加強古詩詞的審美教育,促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年輕人中更好地傳承和發(fā)展。 古詩詞凝聚著古人的思想精華,具有無窮的魅力?!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明確了語文教學中古詩詞部分的具體要求:“學生應通過對古代詩詞的朗誦與閱讀進行有意識的知識累積,并感悟其中的思想哲理,學會如何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蹦敲矗覀兠鎸θ绱素S富的古詩詞,如何讓學生快樂地暢游在其中,感受到古詩詞學習的樂趣呢?
一、引導學生品味古詩詞意境
大多數詩詞都是詩畫結合,音韻和諧優(yōu)美,營造出或優(yōu)美、或幽深、或凄清、或磅礴的意境,讓人的情操得到陶冶,給人以美的享受。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在指導學生“讀”的基礎之上,要引導學生關注詩歌語言形式,由淺入深地領略詩歌語言藝術的魅力。教師要帶領學生一起去“品”,即品味詩詞的情境,領略詩詞所具有的色彩美、結構美、韻律美、意境美,從而獲得情感體驗。教師應更多地闡釋詩詞的美妙之處,從藝術和情感兩方面講明其美在何處、妙在何處,引導學生自然地、自發(fā)地體會詩詞中的溫暖和情意。語言之美,美在詩眼。小學課本中選用的古詩大都通俗易懂,我們在教學中再做過多、過繁的詞句意思的講解顯然顯得冗長。如張繼的《楓橋夜泊》中的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苯處熆梢髮W生抓住上述詩詞中的“愁”字進行細細品讀,最后點出詩人在深夜時的凄涼及悲傷之情;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道“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彼谕痪湓娫~中使用了兩次“異”字,充分表達了自己獨自寄居在外的悲苦之情,同時又通過了一個“倍”字突出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學生對詩詞中這些特別的字眼進行多次品讀,才能將詩詞意境內化成為自己的知識。
二、引導學生抓住古詩詞意象
西蒙奈底斯說:“詩是有聲畫?!敝旃鉂撓壬凇对姷木辰纭槿づc意象》中寫道:“每首詩都自成一種境界。無論是作者或是讀者,在心領神會一首好詩時,都必有一幅畫境或是一幕戲景,很新鮮生動地突現于眼前……”因此,“無論是欣賞或是創(chuàng)造,都必須見到一種詩的境界?!苯處熢诮虒W中要引導學生“披文入情”,即從文章的語言入手,探討作者在作品中表達的“情意”,才能使學生領會詩人的感情,進而領悟詩的意境美?!缎〕亍访鑼懥艘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嫩嫩的荷葉、一只小小的蜻蜓,它們構成了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表現了大自然中萬物之間親密和諧的關系。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請學生找找每一句里都寫了一種什么景物,相機板畫,在找找畫畫中完成對詩作內容的學習。 又如,品味“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中的“花”,就會感受到詩人借助特殊意象引起讀者共鳴,達到造境之目的。在中國的古詩詞中,菊花與松樹通常用來比喻正直、高貴的品質;月亮被用來抒發(fā)人們的思鄉(xiāng)之情;杜鵑鳥被用來抒發(fā)人們悲切的歸鄉(xiāng)之情;梧桐則被用來表現凄涼的環(huán)境。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品味詩詞中的意象,才能使學生悟其神、會其意。
三、引導學生感悟古詩詞情感
任何一首古詩詞都凝聚著詩人的情感與智慧,充分抒發(fā)著詩人的情懷與思想,哪怕僅僅是詩人瞬間的思緒。古代詩人借助古詩詞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有些是即時感受,而有些則是長期的思想積累。因此,在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情感投入詩人的意境當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由于詩歌時代背景的獨特、年代的久遠、學生學習時空的距離,情感體驗是古詩詞教學的一個難點。教師可采用對比閱讀的方法,將學生帶入詩歌的情感世界。例如,將葉紹翁的《游園不值》和陸游的《馬上作》進行對比閱讀。不難發(fā)現,兩首詩都描寫了滿園的春色、滿園的生機,充滿春天的生機和活力。但同樣一句“一枝紅杏出墻來(頭)”帶給人的意味卻不一樣,作者的心情也不一樣?!队螆@不值》的作者心情是由失望到驚喜,《馬上作》一詩,作者是一直處于欣喜中。風雨剛停,一切都是那么充滿生機和活力,詩中的景蘊含著作者的情。通過對比,才能啟迪學生思維,讓學生的古詩閱讀變得豐滿而立體。因此,教師在古詩教學中引導學生將相似文本進行對比,更能使學生準確把握詩歌情感。
四、引導學生理解古詩詞揭示的道理
葉圣陶先生說:“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這無非如孟子所說的‘以意逆志……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感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痹娙嗽谶M行創(chuàng)作時,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繪之中,或給人以鼓舞,或給人以啟迪,因而詩中問蘊含深刻的哲理,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加以引導體悟。比如,葉紹翁的《游園不值》,它給人們以啟迪的哲理是:一切新生事物、美好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這是“由景入理”;李紳的《憫農》抒發(fā)了詩人無限的憤慨和同情勞動人民的真摯情感,這是“由情入理”;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描繪了祖國萬里河山的壯麗景色,又蘊含“登高望遠”的深刻哲理,這是“由形入理”。由此可見,每一首詩詞中都充滿了作者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睿智見解,閃現著智慧之光。
五、引導學生對古詩詞的寫作手法進行應用
詩歌情感的表現手法豐富多樣,有的運用移情于物手法,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等,詩人將客觀事物賦予了自己的主觀情感,又如王國維作的詩句“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有的則通過反襯方法進行描述,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人將楊柳在微風中搖曳這一情景來反襯士兵們的惆悵之情,此外還使用了動靜結合、虛實相襯、映襯渲染等寫作方法。葉圣陶先生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lián)系?!痹诮虒W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要求學生對作者的寫作目的進行挖掘,還應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挖掘結果來進一步理解詩人的寫作手法,關鍵是需要讓學生學會如何將習得的方法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題目進行片段訓練,做到“古為今用”。
總之,古詩詞伴隨漢語的成長發(fā)展,二者相輔相成,不懂詩詞則不懂漢語的真韻;不懂詩詞則會缺少民族情感的真?zhèn)?;不懂詩詞則會淡化家國使命。博大精深的古詩詞是浩瀚的海,在通往大海的學習路上,我們只是登上了一座小山。駐足,遙望,“在山的那邊”的學生在學習中華詩詞名篇過程中受到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
參考文獻:
[1]楊定明.吟誦 知意 悟情——論傳統(tǒng)的吟誦方法在古詩詞教學中的運用[J].新聞愛好者,2009(10):89-91.
[2]白麗娜.淺談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途徑[J].中國校外教育,2013(20):127.
[3]戴銀燕.從意境到意象——淺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課堂審美引導[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4(6):68-7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