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芳
摘 要: 微課程的設計和應用一直是近幾年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熱點,探索有效的微課程學習模式,可以使微課程資源得到更好的利用。文章總結和探討了四種基于微課程的學習模式,以及在設計微課程時應注重考慮的問題,合理利用有效的學習模式,可以滿足不同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同時促使教育工作者反思更有效的微課程設計模式。
關鍵詞: 微視頻 微課程 學習模式
隨著網絡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和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微視頻課程日益成了網絡學習者廣受歡迎的課程形態(tài),國外比較著名且有較大影響力的微視頻網絡學習平臺有可汗學院網站和TEDEd,國內為大家比較熟悉的且具有較大規(guī)模的微視頻學習網站當屬網易公開課。近幾年,國家為了發(fā)展網絡優(yōu)質教育教學資源的共建與共享,各教育教學機構紛紛建設和開發(fā)了相應的網絡教學資源,但這些網絡教學資源主要為校內教學和學習服務。隨著大規(guī)模開放網絡課程(MOOC),微視頻課程因其短小、精簡、傳輸方便等特點,逐漸得到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實踐者的青睞,隨之,微視頻課程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模式也在不斷研究和探索中。
微視頻在教育教學中應用的發(fā)展促使近幾年對于微課程的熱烈研究和探討。微課程是以微視頻為主要載體,配以和課程內容相關的學習資源,適合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的一種小課程。微課程內容可以是課程的一個小的知識點或者重難點、易錯點等,只要可以解決教學或者學習過程中的一個小問題,就可以做成微課程的形式。正是因為微課程不受學科范圍的限制和內容設計的靈活性,受到了一線教師的廣泛關注,不僅是中小學教師,高等教育工作者也對微課程的實際教學效果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
然而,微課程在我國還處于初步研究和發(fā)展階段,關于微課程的設計模式和應用評價也在摸索和實踐之中,因此,微課程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和學習資源,其在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方面還沒有達成一種統(tǒng)一的有效的課程設計模式。本文對微課程在教育教學中的學習模式和應用時應著重考慮的問題進行總結和探討,以期對微課程的設計模式有所啟發(fā),從而使其更好地服務于教與學,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一、網絡在線學習模式
網絡在線學習模式,是把微課程作為網絡學習資源通過網絡學習平臺發(fā)布,學生通過網絡學習平臺進行個別化自主學習。這種學習模式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獨立自主學習能力,而且要有充裕的學習時間,學習者主要通過觀看微視頻學習。根據國外可汗學院課程的統(tǒng)計和腦科學的研究,一般人的注意力集中有效時間在10分鐘左右,黎加厚教授在培訓教師設計微課程時,總結出微課程的時間在三五分鐘為最佳,超過6分鐘,人們觀看視頻就感覺有些冗長[1]。因此,制作微課程時,微視頻盡量控制在10分鐘以內,才能保證學習者更輕松和專注地觀看講解內容,不至于因為時間過長而關掉視頻或者直接放棄。
網絡學習模式由于師生分離,學習者缺乏必要的監(jiān)督,如果學習者對視頻內容不感興趣,就很容易失去學習的動力,從而無法保證學習者能否持續(xù)學習。因此,視頻內容的選擇和設計非常重要,學習內容盡量選擇一個小的知識點,如果知識點內容過于復雜,無法控制在10分鐘以內講完,就可以先把知識點內容進一步分解成幾個部分,然后把這幾個部分的內容分別錄制成微視頻,盡管每一個微課程內容在形式上是獨立的,但是一門課程的系列微課程之間卻是相互關聯(lián)的。視頻內容的講解盡量生動有趣,能夠在第一時間抓住學習者的吸引力,鋪墊內容不要講太多,盡快切入正題。至于教師是否出鏡,根據筆者做過的一項調查,大部分學生認為講課教師沒必要出現在視頻中,只有少數學生表示教師出鏡可以增加親和感。因此,教師是否出鏡可以根據學科要求和制作條件自行決定。觀看國外可汗學院的教學視頻,可以看出講課教師基本不出鏡,利用電子黑板呈現教學內容,依靠觸控面板顏色各異的彩筆勾畫來制作視頻畫面,并同時輔以錄音講解,強化記憶和學習效果。在某種程度上,教師不在現場和畫面的直觀展示,可以減輕學習者的壓力和增強學習的趣味性、生動性[2]。
除了視頻時長和視頻內容之外,輔助學習資源的聚集和網絡學習平臺的功能也是影響網絡學習效果的因素。輔助學習資源包括教學課件、練習素材及與課程相關的參考資源等,這些資源的聚集和呈現可以有效輔助學習者加深理解學習內容、強化學習效果和幫助學習者進行知識的內化和遷移。學習平臺功能包括學習路徑和學習支架支持、個性化學習設計、交互設計、學習統(tǒng)計等重要功能??珊箤W院的在線學習課程之所以受到如此眾多學習者的熱捧和觀看,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可汗學院網站的功能設計非常全面和完善,其課程內容的設計和呈現特別重視學習者的“學”的過程,突出個性化學習的特點,如課前測試、制訂個人學習計劃、感興趣資源推送、疑難解答和討論、有趣的游戲化激勵及詳細的學習分析和統(tǒng)計等。其中可汗學院強大的學習數據分析技術,是其他相關學習網站無法與之相比的,如提供的活動分析柱狀圖、學習知識點拼圖、顏色不同的技能學習進度圖和練習過程柱狀圖[2],這四種不同的數據分析圖,不僅可以讓學習者清晰隨時了解自己的學習進度和學習情況,而且可以讓學習者保持更長久的學習激情,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另外,可汗學院提供的有效的學習反饋和交互功能,促使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效果得到更全面的保障。
網絡在線學習資源的設計可以在保持本土特色的基礎上,參考可汗學院課程組織和設計的方式,以微課程為載體,服務學習者個性化的“學”為主,完善各個功能模塊,強化學習者的網絡學習效果。
二、翻轉課堂學習模式
翻轉課堂學習模式是指學生課前通過觀看微課程的相關學習資源進行提前學習和練習,課中主要以討論和答疑的形式進行知識內化。這種學習模式需要教師事先把課程內容分解成知識單元,根據知識單元設計一系列微課程,然后把這門課程的微課程內容發(fā)布到校內課程管理平臺或者其他大型的網絡學習平臺。學生通過課余時間,根據教學計劃,提前通過學習平臺觀看微課程中的教學視頻和其他學習資源,進行新知識的理解和學習。或者根據個人的學習情況,反思自身的學習狀態(tài)和調整學習進度,集中對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強化練習,對課中需要掌握的學習內容進行查缺補漏或鞏固復習。endprint
由于翻轉課堂學習模式需要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網絡在線學習,微課程內容的設計方式可以參考網絡在線學習模式中的微課程設計,幫助學生進行個別化差異學習,但是微課程的內容還需要和課堂教學緊密相連。因此,整個課程或者某個特定的利用翻轉課堂學習模式的知識單元的教學設計特別重要,上課前,需要事先告知學生課下需要自主完成的學習計劃,以及下次課堂學習需要討論和探究的主題、活動等。學生在上課前必須對新知識內容有所掌握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完成課堂中的小組討論、協(xié)作答疑等學習活動,否則無法實施翻轉課堂或者翻轉課堂效果不佳??梢钥闯龇D課堂學習模式同樣要求學習者具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并且在課堂中配合教師和同伴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盡管翻轉課堂學習模式在課堂學習中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可以極大地強化課堂學習效果,但是微課程內容和課堂內容不僅要緊密關聯(lián),還要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內容設計不僅要活潑有趣,還要適時引導,留下懸念,啟發(fā)學生思考,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中積極參與探究活動,以更好地促使知識的內化。
需要注意的是,根據以往的教學實踐案例,并非所有課程都適合翻轉課堂學習模式,學習活動的多樣性并非越多越好。如中西部基督教文理大學“統(tǒng)計學導論”翻轉課堂實驗中就發(fā)現,學生對課堂結構的調整不太滿意[3]。但是微課程在課內幫助學習者進行差異化學習以完成課堂學習任務和課下輔助學習者進行強化訓練、鞏固復習等方面具有顯著的效果。
三、移動終端學習模式
移動終端學習模式,指的是學習者利用移動終端如智能手機、IPad等工具,在碎片化的時間里通過微課程隨時隨地進行移動學習。近些年,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技術和無線通信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以及移動智能終端設備技術的日漸成熟,當今人們對移動終端的擁有量和使用率大幅提高,使得移動學習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越來越多的關注。因移動學習模式不受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和任何方式的約束,與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相比,其具有移動性、無線性、便攜性、資源共享性等眾多優(yōu)勢,使得人們在任何如公交站臺、地鐵、車站等公共場所隨時學習的需求成了可能[4]。移動學習不受時空限制的特點,確實為大眾利用零碎時間進行學習提供了諸多方便,但是移動學習模式也存在諸多缺陷與不足,如對網絡帶寬速度要求較高、學習資源形式紛繁多樣、學習內容雜亂無章、應用軟件不兼容等問題。尤其對于在校學生來說,移動智能終端設備價格較高,如果在校外不提供無線網絡的公共場所進行移動學習,就需要花費較高的數據流量,這對在校學生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花費。
目前,基于移動智能終端進行移動學習的方式大都采用應用程序的形式,分為免費軟件和收費軟件兩種。收費軟件是專門為進行某類知識的學習或者培訓而開發(fā)的一種獨立的應用程序。由于獨立應用軟件的開發(fā)不僅耗時耗力,更需要巨大的經費支持,因此,對于學校教育來說,免費軟件的有效利用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微信是當前比較熱門的應用程序之一,其提供的豐富的功能可以有力支持移動學習的開展。利用微信和微課程相結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時隨地進行不同方式和不同目的的個性化學習,滿足課內學習的不足和個別化學習的需求。
基于微信的移動學習,教師需要事先建立微信公眾號和微信群,通過微信公眾平臺發(fā)布微課程資源,學生有學習問題可以通過微信群與老師、同學進行交流和討論。為使學生高效地獲取微課程學習資源,教師要充分利用微信公眾平臺提供的高級功能,如按照類別設置“關鍵詞自動回復”、通過“群發(fā)功能”進行消息推送等[5]。
四、混合式學習模式
混合式學習模式是指學習者根據個人學習特點和學習情況,混合多種學習方式、學習內容、學習工具、學習環(huán)境等,達到最優(yōu)學習效果?;谖⒄n程的混合式學習模式,可以把微課程資源發(fā)布在多種學習平臺中,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平臺,如網絡學習平臺、微信公眾平臺等,根據個人需要進行課程學習和復習的個性化學習?;旌蠈W習模式滿足了不同學習者的多樣化學習方式,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個別化差異學習。
在進行基于微課程的混合式學習時,教師可根據主題內容的性質和特點、學習目標、難易度和趣味性的不同進行分類,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需要重復訓練且比較難理解的主題做成適合網絡學習的微課程,使學生能夠在固定并且安靜的環(huán)境,集中注意力完成學習任務;那些較容易理解、趣味性較強和不需要深入思考的主題,讓學生通過移動學習方式完成學習任務,不同的學習內容進行不同方式的混合學習,才能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總之,為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教師要根據自己所教課程的學科類型、學校的軟硬件條件、學習對象的特點,基于不同的微課程學習模式,設計教學視頻內容和相關的學習資源,以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除了本文中介紹的四種學習模式外,還需要教育研究者積極探索更有效的微課程應用模式,以使微課程資源得到更好的利用。
參考文獻:
[1]黎加厚.微課的含義與發(fā)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10-12.
[2]黃娟,宋俊驥.美國可汗學院精品視頻課程建設的經驗與啟示[J].教育與職業(yè),2015(7):90-92.
[3]鐘曉流,宋述強,焦麗珍.信息化環(huán)境中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設計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2):58-64.
[4]劉愛軍,劉竹清,褚昭昂.移動學習的接受度與影響因素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8):104-111.
[5]范文翔,馬燕,李凱,邱炳發(fā).移動學習環(huán)境下微信支持的翻轉課堂實踐探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5(6):90-97.
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混合學習模式下微課程設計、開發(fā)和應用研究”(2014SJB5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