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勤芬
【摘要】詞匯是英語學習的基礎,但是詞匯教學現(xiàn)狀卻是時間投入多、效率低、效果差。根據(jù)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教師應轉變以往的教學方式,了解學生的詞匯認知規(guī)律,以學生為主體,運用各種詞匯教學法,積極引導學生構建自己的詞匯知識體系,并且培養(yǎng)學生認知能力、思維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等素質的綜合發(fā)展。
【關鍵詞】詞匯教學;知識建構;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2-0070-02
一、詞匯教學的重要性及現(xiàn)狀中的問題
詞匯是英語學習的基礎,詞匯的掌握和使用對于英語學習的好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如果詞匯貧乏,詞義含混,就會造成理解和表達的障礙。英國語言學家威爾金斯曾經說過:“沒有語法,人們表達的事物寥寥無幾,而沒有詞匯,人們則無法表達任何事物?!痹谟⒄Z學習中,學生要掌握的一個最重要、最基本的方面就是詞匯,詞匯量直接影響學生各項語言技能的發(fā)展。如果不儲備一定數(shù)量的詞匯,就不能實際運用語言,詞匯教學是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就目前中學的詞匯教學看,時間投入多、效率低、效果差,存在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詞匯教與學脫離語境
很多學校的英語教學以語法為中心,忽視了語境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以語法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會使學生學習英語的活動變得枯燥、乏味,往往事倍功半。一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孤立地教單詞、孤立地講解,忽視了語篇層次上的整體教學,導致學生不能全面、正確地理解,難以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同時,學生沒有掌握有效的記憶單詞的方法,孤立地背誦單詞,雖然短時間內記住了單詞的音、形、義,但無法實際運用詞匯。教師檢查學生的生詞掌握程度的常用辦法是通過課堂聽寫和默寫,這種枯燥乏味、機械的單詞記憶因為脫離活動和語言環(huán)境而收效甚微。
2.詞匯教與學不同步,方法不當
教師只注意自己的教,而忽視學生的學。有些教師認為教會學生怎樣讀生詞,怎樣使用單詞就可以,記憶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并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考慮和理解。另外,教師進行詞匯教學過程中,方法單調、乏味,激不起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
3.詞匯的運用能力差
有些學生從小學一年級,甚至幼兒園就開始學習英語了,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他們如果真的遇到“老外”,卻發(fā)現(xiàn)很難真正交流起來。一些學生雖然花了大量時間,通過死記硬背記住了相當多的英語單詞,但無法自如地運用到實際交際當中。而且學生養(yǎng)成被動接受知識的習慣,過分依賴教師和課本,語言運用能力差,尤其是詞匯活用方面,效果很不理想。
二、詞匯教學中的知識建構
二語習得理論認為,語言學習的重要途徑是在意義協(xié)商的過程中建構意義(Ellis,2003)。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源于認知心理學,該理論是由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t)于20世紀60年代首先提出,隨后由其他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逐步完善,形成了理論的體系。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在社會文化的背景下,學習者獲得知識需要參閱相關的學習資料,并且能夠得到他人的指導,按照具有邏輯的意義方式獲得。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學習者的個人經驗發(fā)揮了一定的效用,突破知識難點,促進知識的形成。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改變了傳統(tǒng)的學習觀和教學觀,該理念堅持以學習者個體為學習主體,強調學習的互動與合作,尊重學習者的知識經驗和對知識的意見。而教師的職能從知識的灌輸轉變成為學生設置理想的學習情境,激勵學生積極思考,促進學生對知識意義的構建。因此,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更新了師生對知識本質和增進知識的認識,這樣就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奠定了基礎。
詞匯學習需要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在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中,學生就能夠自然輕松地習得詞匯。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強調教師設計真實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教師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促進學生進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學習。教師開展各種課堂教學活動,包括讓學生去進行角色模仿,這樣就營造了接近生活的真實的英語語言環(huán)境,促進學生運用已有的詞匯去解決問題,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
學生是英語詞匯學習的加工的主體,也是詞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學生不再是詞匯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shù)膶ο?。教師組織學生主動性探索詞匯的意義,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促使學生形成對詞匯的意義建構。教師評價學生的詞匯學習效果,協(xié)助學生對詞匯意義的最終建構。
三、詞匯教學的具體方法及貫穿其中的能力培養(yǎng)
英語教學普遍存在著重知識、輕能力素質的知識型教學的模式,忽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掌握英語技巧和知識,難以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素質。2011版《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注意處理好知識學習和能力發(fā)展的關系,注重語言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加強學習策略指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發(fā)展跨文化交際能力。英語教學活動應有利于英語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相互滲透與聯(lián)系,以促進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等素質的綜合發(fā)展。因此,在詞匯教學中,不僅要重視學生知識建構的認知規(guī)律,同時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貫穿始終。因此,筆者認真探索并實踐,總結了以下幾個詞匯教學的具體方法:
1.直觀教學,培養(yǎng)觀察和思辨能力
直觀教學是采用如圖片、實物、玩具、幻燈片等一系列輔助教具及手勢、動作、表情開展的手段,對于一些表示具體事物的名詞、表示具體動作的動詞、表示情感的動詞及形容詞一般可采用直觀教學。對于初學者,對英語是一竅不通的,我們如能采用直觀教學,不但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使他們參與。例如:在教授單詞long時,筆者向學生展示幾樣較長的物品(米尺、長褲、長圍巾等),并展示一樣較短的物品(鉛筆、粉筆等)。教師不直接告訴學生這個單詞的意思是“長”,而是通過互動以及實物展示來讓學生體會long的含義。直觀教學通俗易懂,形象明了,但同時也要求學生積極思考,充分調動已經掌握的知識與技能,表達真實的思想,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辨別能力。endprint
2.音形結合、構詞法教學,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和概括抽象能力
英語詞匯總量雖上百萬,但基本構詞成分卻是有限的。無論就音形而言,還是就意義而言,每個英語詞都同其他詞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是整個英語詞匯系統(tǒng)中的一個分子(董蔚君,2001)。由此可見,各個詞匯之間是有聯(lián)系的,而且系統(tǒng)性很強,教師在教學中也應該利用詞匯的這些特點,立足于詞匯系統(tǒng)之上。當然對于這些特點教師也不能夠直接把它們說出來,最好能在集中教學詞匯時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自己去總結、發(fā)現(xiàn),這樣的學習有學生親自的參與,更能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能力。例如:筆者在教授happy這個詞時,先利用brainstorming的方法,讓學生先思考、總結,然后呈現(xiàn)happy-unhappy-happily-happiness等一系列單詞,并進一步引導學生總結構詞法。學生利用規(guī)律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并且發(fā)散思維能力,概括抽象能力等都得到了鍛煉和培養(yǎng)。
3.英語解釋法,增加輸入,提高學生自信心
學習語言的首要條件就是要多聽、多讀,通過聽讀這兩條渠道向大腦輸入大量的、可理解的語言材料;有了大量的、足夠的語言輸入與積累,才能融會貫通形成語言規(guī)則(林祟德,2001)。這就要求教師在上課時要用英語來教學,用英語來解釋單詞、句子等,并用英語設置交際情境來啟發(fā)學生用英語思考。在英語教學大綱中,也要求教師盡量使用英語,適當利用母語教學。因為中學生身處的環(huán)境是說漢語的環(huán)境,如果在每天的英語課上已不能完全接觸英語,沒有一個說英語的環(huán)境使他們鍛煉和培養(yǎng)自身的聽說讀寫能力,更別說課后能說得更多。而這種英語解釋法正符合了用聽、說向大腦輸入大量語言材料的要求。英語解釋法是用簡單的,學生們已學過,熟悉的詞匯來解釋新的單詞,使學生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識掌握新單詞的聽、說、讀、寫。
4.猜謎教學,培養(yǎng)興趣和聽說、思維能力
猜謎語也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方法,有了興趣,再積極參與,從而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最終把單詞牢牢記住。有些單詞采用謎語形式來猜測,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久而久之便也提高了學生的理解力。
5.游戲教學,調動積極性,培養(yǎng)記憶和合作能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心理學家也研究認為,興趣可增強記憶,興趣是人對事物的積極而持久的認識傾向,它與大腦皮層中思維活動的興奮中心相伴隨(程世祿、張國揚,1996)。而玩是孩子的天性,對于這種天性我們不能壓抑,只能加以引導。游戲便是一種集知識性與趣味性為一體的娛樂方式,也是孩子們偏愛的一種學習方式。要想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就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學中玩”吧。在詞匯教學中更要采取活潑多樣的形式,來減輕學生對單詞厭煩和焦慮心理,教師只有幫他們清除了這些心理障礙,孩子們的各方面能力才會有所提高。例如:Running Dictation(移動聽寫)①準備若干份聽寫材料(包含考察單詞的句子或文章),并分開張貼到教室四周墻上或室外;②將學生分成幾組,每組留守一人執(zhí)筆(在位子上不動),其余人到教室四周或室外去尋找張貼的聽寫內容,并背下聽寫內容(不準抄寫),然后讓組內留守者聽寫,最后看哪個小組首先完成任務。通過游戲,學生不僅記住了單詞,而且聽寫能力、記憶能力、配合能力得到了鍛煉,也培養(yǎng)了團隊合作精神。
6.語境教學,培養(yǎng)靈活運用能力
語境不僅包括文章或言談的上下文,而且也包括了各種社會環(huán)境。如果沒有一定的語境,任何詞匯也將變得沒有意義。由此可見語境非常重要,也就是說學習詞匯一定要放在某個語境里學習。正如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所說:“詞語要嵌在上下文里頭才有生命,才容易記住,才知道用法。”由此可見語境教學法可使學生通過語境更加深刻地理解單詞的用法和多種意義,從而對于單詞的記憶更加牢固,并且能夠快速有效正確地運用到合理的情境中。
同時,有一個普遍的問題要注意:現(xiàn)在很多老師默寫生詞的時候還是采用老師報英文單詞,學生默寫出單詞然后寫出中文含義,或者老師報中文,學生默寫英文的形式。事實證明,就算學生會默寫,考試中或者生活中也不會運用。按照語境教學法,我們可以在默寫的時候直接給出句子,或者對話,讓學生根據(jù)語境來填寫單詞。
7.集中單詞教學,培養(yǎng)想象力、語言組織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在學習完一個單元的內容后,我們可以對整個單元的單詞進行集中教學,幫助學生鞏固和生成更加深刻的記憶并且靈活地運用。例如,在教完《劍橋中學英語教程》第2級 theme F 后,筆者讓學生自己運用本單元學過的單詞編寫故事。事實證明,孩子充分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并且靈活運用所學詞匯,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8.注重文化內涵,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
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對詞義的理解往往是把某詞翻譯成母語的某種形式,然后根據(jù)母語詞語的意義去理解外語單詞的意義,教科書上通常也采用這種辦法。因為這種辦法往往使某些詞的意義走樣。所以說,要使學生準確把握外語單詞的意義,單靠符號轉化和意義轉注是不夠的,學生需要在教師的幫助下全面了解與外語某些詞匯相關的社會文化因素,才能解決這種跨文化問題。
目前中學里還沒有開設文化背景知識方面的專門課程,所以只能按現(xiàn)有教材,涉及什么講什么,重點是要講解那些具有背景意義的詞匯和交際用語。除講清其概念意義部分外,還要擴展其知識內容,講清它所蘊含的文化含義,以及與其相關的外國風俗習慣和交際常識等。
四、結語
在建構主義教學模式下,教師應轉變以往的教學方式,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理論素質,加強自身的教學能力。教師應了解學生的詞匯認知規(guī)律,積極引導學生按照科學規(guī)律,構建自己的詞匯知識體系。教師應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為學生營造英語詞匯的學習環(huán)境,加強教學過程中的互動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詞匯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學生自己的觀察、思考和感受來理解詞匯的意義和用法。詞匯教學絕對不是只采用一種或兩種方法,對于不同類型的詞匯或根據(jù)詞匯的特點,教師應該找出一種最適合和最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方法,讓學生真正學會詞匯,并且通過各種方法藝術化地提高學生各方面能力。
參考文獻
[1]Ellis,Rod.2003.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董蔚君,2001,《英語游戲》[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4]林崇德,2001,《英語教學心理學》[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5]程世祿、張國揚,1996,《ESP的理論與實踐》[M],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
[6]程曉堂,2009,《英語教師課堂話語分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