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瓊
【摘要】“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現(xiàn)代教與學的理論為課堂教學提供了理論支持和技術保障。但在教學實踐中,一些普適性的教學方法并不能解決所有的教學問題,有時一些非主流的草根教學法反而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根據(jù)教學實踐,提出基于問題解決的“草根化”教學,重點闡述了基于問題解決的“草根化”教學的應用策略和實施的意義。
【關鍵詞】問題解決 ; 草根化教學 ; 應用策略 ; 實施意義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2-0168-02
一、“草根化”教學的提出
1.教學問題的發(fā)現(xiàn)是教學研究的源動力
教學工作是一項由教師和學生兩方面共同合作,完成對規(guī)定教材的體會理解以有益于學生行為和經驗的活動?!敖虒W有法,教無定法”,直觀教學、啟發(fā)式教學等教學方法一直為教育界所推崇,新課程實施以后,又提出了情境教學、體驗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現(xiàn)代教與學的方法,這為教學問題的解決提供了理論支持和技術保障。但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這些普適性的教學方法并不能解決所有教學過程中碰到的問題。有時采用一些非主流的“草根”方法,往往起著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一:科學學科中顯微鏡的使用幾乎貫穿整個初中階段,但學生對于準焦螺旋轉向與鏡筒升降之間的關系,能夠牢牢掌握的同學卻是少之又少。即使是通過操作獲得親身體驗,一段時間后又會模糊不清。碰到這樣的教學問題后,我采用了肢體動作來輔助教學,讓學生完成一次抬頭動作,因為抬頭時頭會后仰, 以此比擬準焦螺旋向后轉時,鏡筒上升。反之低頭時頭會前俯,比擬準焦螺旋向前轉時,鏡筒下降。經過兩次訓練后,學生的掌握情況比預想的要理想很多。
在案例中發(fā)現(xiàn),實踐操作和親身體驗都是現(xiàn)代教學中的主流方法,但在解決準焦螺旋轉向與鏡筒升降之間的關系時卻沒有收到預期效果,采用肢體模擬反而起到更好的效果。因此,筆者認為教學問題的發(fā)現(xiàn)是教師教學研究的源動力,我們要養(yǎng)成善于發(fā)現(xiàn)教學問題、分析教學問題和解決教學問題的習慣。
2.教學問題的解決與反思是一種草根研究
在教育發(fā)展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教育教學研究被認為是教育專家的事。教育專家的研究注重反映普遍的教育規(guī)律,這樣的研究難以具體到每一所學校,每一門學科,每一位教師和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也就是說,難以具體到教學問題的實際解決?!爸挥性从趯嵺`的東西,才是有生命力的”,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一種基于問題、基于實踐、基于個性的“草根研究”。
教師對教學問題的解決與反思是一種草根研究,其研究的是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研究教育中的真問題,直接作用于學生,這樣的研究恰如平民生活一般。草根研究扎根于課堂,研究教與學的方式,師與生的關系,是一種提升教學效率的研究。草根研究是教師一種樸素的研究,通過研究,養(yǎng)成整理和思考自己工作的習慣,注重在日常工作中的自覺思考,重視基于教育教學問題的分析與解決。
3.“草根化”教學的提出與概念界定
草根一說始于19世紀美國,彼時美國正浸于淘金狂潮。當時盛傳,山脈土壤表層草根生長茂盛的地方,下面就蘊藏著黃金。后來“草根”一說引入社會學領域,就被賦予了“基層民眾”的內涵。教師從事教學問題的解決主要體現(xiàn)在教學設計上。教學設計中的一些符合學生需要,帶有非主流草根意識,對教學起到不可忽略甚至是意想不到效果的教學方法,可認定為“草根化”教學。
“草根化”教學的概念界定:草根化教學是根據(jù)教學對象、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等實際情況,采用一種平民化、趣味化、生本化、校本化的教學手段,以解決教學問題為突破口,達到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的教學方式。
二、“草根化”教學的應用策略
1.教師最易攜帶的草根“教具”——語言類資源
語言是教師實施課堂教學的基本工具,包括教師的口頭語言、肢體語言、書面語言等,從教育角度分析,教師的各種語言應具備教育性、科學性、規(guī)范性和控制性。從“草根化”教學角度分析,教師的各種語言則可以成為有效完成教學任務的“教具”,且是教師最容易攜帶和使用的“教具”。
案例二:運用恰當?shù)目陬^語言有利于學生對易混淆知識的記憶。如在水的電解實驗中,用“父親”諧音“負氫”;在濃硫酸稀釋實驗中,用“卑鄙下流”諧音“杯壁下流”。為了形象掌握氫氣、碳和一氧化碳三種還原性物質,我跨張地形容它們?yōu)椤皳層H一族”,因為它們與金屬氧化物反應時會發(fā)生奪氧(新娘)過程;而在學金屬活動性順序時,則可形容為動物界中“霸親”現(xiàn)象。另外,過濾實驗操作中歸納出的“一帖、二低、三靠”總結性語言,能很好的提示學生注意操作要點。
肢體語言能既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又能利用肢體形象掌握知識。如在光學知識中,光的反射、折射規(guī)律,平面鏡、凸透鏡成像特點是學生理解和掌握的難點。在光學復習課上,我設計了一套“光學廣播操”,通過活動建立肢體語言,學生不但樂于參與,對掌握光的反射、折射規(guī)律以及平面鏡成像、凸透鏡成像特點,也起到重要作用。
書面語言形象化后有時也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為了分清電磁學中“左手定則”和“右手定則”,有人巧妙地設計出用“力”字和“電”字的最后一筆來判斷左右。在學習地球自轉時,南北極上空俯視地球自轉呈什么時針轉動,我也想到了用文字來輔助學習,北極(N)——逆(ni)時針,南極(S)——順(shun)時針,利用“逆”“順”兩字拼音的第一個字母與表示南北極的字母發(fā)生聯(lián)系。利用這種方法對于易混淆知識的記憶和掌握起著重要作用,學生掌握牢固。
草根化后各種語言雖沒能嚴格體現(xiàn)規(guī)范性,但卻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記憶規(guī)律,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簡化和鞏固知識的掌握效果。
2.化抽象為直觀的草根手段——身邊的教具資源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同樣的內容采用遇到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常常會收到不同的教學效果。在學習浮力知識時,很多學生常認為容器中物體受到的浮力與容器中液體的多少有關,液體多則產生的浮力也一定越大?!?00牛的水究竟能產生多大的浮力?”我曾嘗試過兩種方法:其一是創(chuàng)設一個模型,分別計算液體重和物體受到的浮力,然后進行比較。這種方法對于分析發(fā)散能力較強的學生確實有效,但很多學生遇到類似問題又會“重蹈覆轍”。在后來的教學中我采用了身邊的教具——兩只大小相同的一次性透明塑料碗(碗壁很?。?。先往一只碗中加入少量水,再將另一只碗疊加在其上方并往下壓,使兩碗間隙間的水滿上來,然后往上方的碗中加入紅墨水近似地標記出排開水的體積,最后比較兩碗中水的多少。這樣就不難發(fā)現(xiàn):100牛的水完全可以產生大于100牛的浮力,甚至遠大于100牛。endprint
方法二顯然比方法一更直觀更形象,這種影像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運用、再現(xiàn)知識。身邊的教具雖簡單,然而運用的恰當一定會讓教法更加成熟,易錯點化解得更為巧妙。
3.學生喜歡參與的草根活動——游戲類資源
課堂教學中學生不是“觀眾”,讓學生積極、快樂地參與到課堂過程中來。參加活動和游戲是孩子們的天性,他們愿意并樂于參加。活動是課堂教學中一種有效的激趣手段,也是一種體驗手段。將活動游戲化,是活動草根化的一種表現(xiàn),孩子們更加愿意參加。
案例三:初中生的空間想像能力相對較弱?!霸孪唷苯滩闹杏羞@樣一段話:“月面雖有圓缺變化,但月面面貌本身卻沒有什么變化,也就是說月球始終以同一個面孔對著地球,在地球上是看不到背面的?!睂W生難以理解產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安排兩位同學活動,要求甲同學繞著乙同學轉動,教師只需提醒甲學生繞著乙同學轉動時要始終將自己的臉朝向乙同學。通過活動再讓學生理解月球為何始終以一個面朝向地球,難度就下降了。
有時活動游戲化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如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教學時我們常用漏斗吹乒乓球活動來激發(fā)課堂氣氛,但經常只能讓個別學生演示。能否讓每位同學都能體驗到活動的樂趣呢?我想起了兒時在田野里常玩的一個游戲——麥桿吹蠶豆。上課伊始,我給每位同學一根吸管和一粒蠶豆,將蠶豆放在吸管口然后輕輕的吹氣,蠶豆從吸管口升起但不會掉下來,即使是將頭搖動或人走動也不會掉下來。游戲一下子就讓學生樂開了,好奇心使學生急于想知道為什么,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為新課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活動游戲是學生感興趣的親歷過程,是一個動眼、動手又動腦的過程,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體驗和感悟。
4.知識形象呈現(xiàn)的草根方法——模比類資源
《蘭登書屋英語詞典》將類比界定為“在兩個事物的想像特征中有部分的相同,在此基礎上可以進行比較”。在科學中,發(fā)現(xiàn)兩個事物類似經常是有用的,尤其是對其中一個事物已經知道而另一個還不清楚時。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用已知事物作為模型來試圖理解另外一些不大清楚的事物。
案例四:一個學生感興趣的模型、類比、比喻等,學生參與積極性高,課堂氣氛活躍,對突破課堂教學難點有很大的作用。
如“反射與反射弧”教學內容,反射是神經活動中一個較復雜的過程,且學生缺少已有經驗和知識的支撐。戰(zhàn)爭事件與反射活動有一定的可模性,偵察系統(tǒng)模擬反射弧的感受器,衛(wèi)星、雷達、偵察機、偵察兵則相當于眼、耳、鼻、皮膚等感覺器官;作戰(zhàn)部隊模擬效應器,各類作戰(zhàn)部隊相當于肌肉、腺體等效應器;戰(zhàn)地指揮部和國防部模擬脊髓中的低級神經中樞和大腦皮層的高級神經中樞。
又如在 “影響電阻大小因素”教學中,如果直接讓學生猜想影響因素,會因為背景知識的缺乏,學生往往會泛泛而猜,不著邊際,影響猜想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在教學中,利用一段正在修建的公路做類比。在修建公路時,修路段會造成對車流的阻礙作用,形成路阻。通過討論學生知道路阻的嚴重程度與修路段的長度、寬度、路況等情況有關。電阻是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再讓學生猜想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學生也就自然想到了與導體的長度、粗細等因素。由于兩者的可比性較強,通過公路模型還有助于學生理解長度越長,電阻越大;導線越細,電阻越大等知識。
再如化合價是一個抽象而又難理解的概念,初中階段為了降低學習難度,避開了化合價概念的闡述與解釋。帶給學生的困惑則是:什么是化合價?化合價有什么作用?為什么要學習化合價?我們知道化合物中各原子的個數(shù)比與化合價有關,用拼圖來比喻化合價有一定的形象性(如圖),要讓拼圖吻合,需將凹凸拼圖拼接,且要讓凹凸數(shù)目相同,元素化合價形成化合物何曾不是這樣呢?
新知識的學習需要建立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學過程不能在學生已掌握的知識上重復炒冷飯,也不能脫離學生的前概念而天馬行空式的教學。當學生面對一些新知識,已有背景知識處于空白或模糊的情況下,利用建模、類比、比喻等知識聯(lián)系或遷移,再進行知識建構,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
5.氛圍有效激發(fā)的草根手段——趣味類資源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在需要,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活動對他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中學生的身心特征決定了他們的學習活動最容易被興趣所吸引。故事、魔術等都是學生喜歡的表現(xiàn)形式,當然也就成為激趣源泉,課堂中適當運用這些表現(xiàn)形式,將會收到良好的課堂效果。
案例五:如在教學家蠶的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過程時,可以根據(jù)“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情節(jié)進行故事新編——“蠶寶寶找媽媽”,選擇不同發(fā)育階段的家蠶碰到幾種有代表性的動物當媽媽,再由這些動力告訴蠶寶寶媽媽(蛾)的特點。當故事結束時,家蠶的一生也就自然完成。七年級學生對這樣的故事新編很感興趣,知識學習顯得輕松有效。
在教學燃燒的條件時,老師給學生表演“燒不壞的手帕”的魔術;在教學酸堿指示劑運用破解密碼信魔術。魔術給予學生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好奇心和急于想揭開謎底的心理期待,這樣的期待對于學習新知識是一種有力的趨動力。
通過這樣的故事、魔術等趣味性教學,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興趣,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注意力集中,活躍了課堂氣氛。
三、“草根化”教學實施的意義
“草根化”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手段,畢竟帶有明顯的草根特征,因此不能成為課堂教學的全部,是課堂教學方法的一種補充。但運用適當,會收到良好的課堂效果,具有較大的教學意義。
1.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
有效教學是為了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益、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xiàn)代教學理念。學生只要取得了自己應有的“進步和發(fā)展”,就應當認定是“有效教學”的體現(xiàn)。有效教學的核心是學生參與,由于學生的廣泛參與使得其自身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得到啟發(fā),激勵從而優(yōu)化知識結構。有效教學需要教師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知識,以便自己面對具體的情景做出策略和選擇。“草根化”教學將教學內容轉化為有針對性、有趣味的教學設計,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學生的參與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促進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
最優(yōu)化是指“從一定標準來看是最好的”。首先是表現(xiàn)在教學效果上,根據(jù)擬定的教學目標,在一定的時期內讓學生獲得最高可能的水平;其次是表現(xiàn)在教學時間上,在規(guī)定的課堂教學時間內讓學生獲得最大的成效?!安莞苯虒W是指在科學教學法無法達成最優(yōu)化的情況下,教師結合教學對象優(yōu)化教學內容,重構教學知識結構,用高效的非主流教學設計達到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
3.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
在傳統(tǒng)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下,部分教師首先表現(xiàn)“重練輕教”,通過各種模仿試題達到應試目的;其次表現(xiàn)在“重教輕學”,將上完一節(jié)課作為上課的唯一任務,在乎是否教完了教學任務而不在乎學生學到了什么。受此教學方式的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則表現(xiàn)為他動式、接受式與機械式的。教師教學方式改變是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前提,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應該是高效的、愉悅的?!安莞苯虒W將促使教師在碰到教學問題時思考最優(yōu)的教學方案,并逐漸發(fā)展成為具有一定教學風格的科研型教師。
4.促進學生學習態(tài)度的轉變
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受外部環(huán)境和內在心理的影響,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和積極樂學的心理活動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建構。草根化教學以個體心理特征為基礎,以學生學習樂趣為目的,在教育者有針對性地啟發(fā)和引導下,讓學生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有規(guī)律性地探索和發(fā)現(xiàn)新的知識。
“不管白貓黑貓,會抓老鼠的就是好貓”,這句鄧小平用在經濟學上的傳世名言,我想也可以用在教育學上。教育面對的是活生生的學生,他們具有主觀能動性,不能用“模子”來規(guī)范,對于教學只有合適的才是最有用的,“草根化教學”正是這樣一種理念的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謝登斌,李福灼.《學科教學論》[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趙國忠,林安凡.《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里》[M]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
[3]趙國忠.《備課最需要什么》[M] 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