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帆+陳晶婧
【摘要】高校博物館具備著文化育人的功能維度,高校博物館的文化產品必須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fā)點,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文章對高校博物館文化產品的研發(fā)進行了探討,并對高校博物館文化產品的經營提出了相關的建議和措施。
【關鍵詞】高校博物館;文化育人;精神動力;功能維度;文化產品
一、高校博物館文化育人的功能維度
(一)傳承文化精神,凸顯價值導向功能
高校博物館發(fā)揮著將歷史和當下進行連接,對文化精神進行傳承的職能。高校博物館不僅僅是保存和展示收藏品的地方,它還是一個文化育人的基地。這個基地通常擁有鮮明的主題和較強的互動性,這都是用心地策劃和布置之后呈現(xiàn)在高校的學生和教師面前的。高校博物館可以不斷地對收藏品的內涵和意義進行挖掘,可以通過眾多的形式來實現(xiàn),例如陳列展覽、電影放映和教育講座等。高校博物館只有不斷地發(fā)揮其文化育人的作用,才能使學生和教師的情操和道德得到陶冶和培養(yǎng),從而更好地體現(xiàn)出其價值導向功能。
(二)創(chuàng)設育人情境,發(fā)揮情感激勵功能
高校博物館之所以能夠對學生和教師的情操和心靈進行陶冶和升華,對良好的道德品質進行培養(yǎng),是由它的特征決定的:強大的文化感染力和藝術熏陶性。這個特征是由匯聚歷史的文化瑰寶——收藏品呈現(xiàn)出來的。良好的教育情景能夠被高校博物館從不同的感官角度呈現(xiàn)出來,如圖文、聲音和實物等。參觀高校博物館的主體能夠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民族的自豪感會油然而生,強大的正能量就會散發(fā)出來,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們的價值觀念就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實現(xiàn)“冷熱轉換”,深化教育認知功能
事實上,高校博物館的建立依據是其自身的學科背景和專業(yè)知識。當高校博物館面向社會開放的時候,可以通過多樣的活動形式將整合后的內容呈現(xiàn)給不同的群體。大眾面對生澀難懂的“冷知識”的時候往往是不愿意去主動學習和接受的,因此“冷熱轉換”就顯得尤為重要。大眾對“熱知識”充滿興趣的時候,高校博物館就能夠更好地發(fā)揮其教育認知功能:對科學理念的傳播、科學知識的普及和科學精神的弘揚。高校博物館根據不同的群體,采用不同的方式將館藏進行趣味化轉化也是很有必要的,切實地將參觀者放在中心位置,對互動體驗區(qū)域進行不斷的增加,對藏品的介紹和講解方式進行不斷的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更好地將藏品的互動性和趣味性呈現(xiàn)出來。高校博物館想要進一步實現(xiàn)教育的認知功能,可以采取多元的形式,例如對外開放教育資源、編輯系列科普書籍、拍攝歷史科普電影等。
(四)注重實踐創(chuàng)新,實現(xiàn)素質提升功能
豐富的藏品、開闊的展廳和專業(yè)人才是高校博物館的三大特征,它向學生和教師提供了有別于課堂教學的教育,因為它更加注重實踐。學生的思維將在參觀博物館的過程中得到激發(fā),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們的素質也得到提高。創(chuàng)新研究的目的和學生素質的提高都可以通過對高校博物館的合理利用來實現(xiàn)。
二、高校博物館文化產品的商品屬性和資源屬性
博物館的文化產品的商品屬性在計劃經濟時期常常得不到承認。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逐漸意識到了文化產品的商品屬性,將文化產品的消費看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個現(xiàn)象引起了經濟學家和博物館業(yè)界的關注。事實上,博物館擁有具體的實物和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前者是豐富的文物資源,后者是歷史文化。高校博物館對文化產品進行開發(fā)的過程,事實上是一種創(chuàng)新設計文化元素,使它們得到物化的創(chuàng)造活動的過程。因此,高校文化產品具備著雙重性,它的主要特征還是文化資源,這是和一般的商品最大的區(qū)別。
三、高校博物館文化產品的研發(fā)特點
(一)文化產品的研發(fā)立足于本館特色藏品
高校博物館文化產品研發(fā)的重要來源是博物館的館藏品。高校博物館在對文化產品進行研發(fā)的過程中應該遵循“從藏品中尋找靈感”這一重要原則。設計師的靈感應該是從高校博物館的藏品特色中尋找,立足于自己本館的特色藏品。事實上,一所高校的文化內涵的諸多信息往往從高校的博物館的建筑本身就能夠體現(xiàn)和感受出來。
(二)文化產品研發(fā)賦予故事性和文化性
高校博物館在對文化產品進行研發(fā)的過程當中,不能忽視對館藏品背后的文化故事進行挖掘。因為參觀者的生活和情感對這文化故事有了了解之后就會被豐富和感動,那么參觀者就會萌發(fā)購買的欲望。對于高校博物館來說,文化傳播可以通過物質載體來實現(xiàn)——陳列展覽。人們在觀看精美的展覽之后,往往會對展覽品抱有好奇心,而陳列展覽的補充是文化產品。因此,高校博物館應該努力地將參觀者的好奇心轉換為購買動力。在參觀者購買了其喜愛且具有本館文化特色的文化產品之后,那么高校博物館就擴大了自身的影響力,并滿足了參觀者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文化產品研發(fā)要形成系統(tǒng)性和系列性策劃研發(fā)
為了滿足不同博物館參觀者的文化需求,高校博物館在對文化產品進行研發(fā)的過程當中,應當充分地意識到文化產品種類的多樣性,且努力地形成一定的系列。高校博物館應該以藏品特色元素為中心,進行系列性的策劃開發(fā)。不同系列的劃分、優(yōu)美的設計、精良的制作都會受到參觀者的喜愛和歡迎,從而更好地刺激他們的購買欲望。
四、高校博物館文化產品的經營
(一)樹立市場營銷理念,創(chuàng)新營銷模式
盡管高校博物館是非營利性的,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它的市場營銷也不應當被忽視和省略。樹立良好的市場營銷理念,創(chuàng)新營銷模式能夠真正地讓高校博物館活躍起來。因此,對于高校博物館而言,在文化產品的市場營銷方面,首先應當進行市場定位,深入公眾,并對公眾的需求進行調查,然后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推行不同的文化產品。
(二)更新展覽形式,創(chuàng)新文物展出模式
對于展出模式而言,許多高校博物館采用的還是較為傳統(tǒng)的方式——文物,甚至是復制品被封鎖在展柜當中。事實上,這種做法往往沒有切實地考慮到觀眾的參觀需求——能夠近距離地觀賞文物實物。因此,高校博物館在展出的過程當中可以對其展出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和突破。例如將價值不菲的文物放入視野開闊且容易看到的柜子當中,對于那些文物的復制品可以縮短接觸的距離,從而更好地滿足參觀者的學習需求和參觀興趣。endprint
(三)有效設計策劃,創(chuàng)新形象傳播方式
高校博物館也應當在常規(guī)工作開展的基礎之上,在宣傳方面下足功夫,從而更好地適應市場競爭。因此有效設計策劃、創(chuàng)新形象傳播方式顯得尤為重要。立足參觀者的需求,將時代特征和不同時期的特點融入在對展品的規(guī)劃和設計當中;除此之外,對展覽的主體進行明確和凸顯也是不能忽視的一項工作環(huán)節(jié)。高校博物館如果采用數(shù)字化模擬,就能夠更好地通過聲音和色彩將歷史和科學技術生動地展現(xiàn)在參觀者的面前,這樣,參觀者的興趣就會被大大地吸引。高校博物館的魅力可以通過媒體例如報紙、互聯(lián)網和廣播等進行展示。事實上,如果高校博物館能夠和新聞媒體保持著良好的長期合作的關系,就更能夠為其形象的傳播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除此之外,利用非傳統(tǒng)的媒體例如文化產品對博物館特色進行展示也是一個有效且最為直觀的選擇。
(四)拓寬經營渠道,創(chuàng)新經營模式
讓多樣的經營替代單一的經營,將資金運營放在重要的位置。高校博物館都有著自己的特征,社會效益是其所追求的目標,但是經營效益也不能被忽視和省略。因此,高校博物館在運營管理的過程當中主要是圍繞主業(yè)展開的,然而對銷售渠道進行拓展,對不同的業(yè)務進行開展也是很有必要的。事實上,高校博物館還是要通過盈利來保護文物。這主要是由于政府財政撥款有限,因此高校博物館不得不自己籌集資金?;I集資金主要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進行,首先,高校博物館可以充分利用社會力量,獲得社會捐贈。高校博物館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勵社會捐贈,如果受到長期友好合作的新聞媒體的幫助,就能夠更好地進行宣傳活動。其次,高校博物館可以通過開展多種經營活動來收取合理的費用。再次,高校博物館可以通過向社會提供文物鑒定服務來獲取鑒定費用,比如可以在一些文物鑒定專家無償?shù)膸椭孪蚰切┬枰b定文物的人提供服務,并收取一定的服務費用。
(五)以公共關系為核心,創(chuàng)新促銷方式
高校博物館應當努力地將自己融入社會當中,并且有意識地促進經濟的發(fā)展。高校博物館應該注重參觀者的服務感受和體驗,將服務理念傳遞給他們。事實上,高校博物館的公共關系的本質就是和參觀者之間建立起有效的溝通和互動。最為常見的方法就是博物館信息的公布,這需要在媒體的幫助下實現(xiàn)?;涌梢酝ㄟ^問卷調查和短信平臺來實現(xiàn)。這樣,高校博物館的良好形象就會樹立起來,社會影響力就會擴大。
五、結束語
作為提供公共服務的社會組織——博物館,它能夠向公眾提供精神產品。事實上,高校博物館的文化產品必須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fā)點,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本 文對高校博物館文化產品的經營給出以下幾點建議:樹立市場營銷理念,創(chuàng)新營銷模式;更新展覽形式,創(chuàng)新文物展出模式;有效設計策劃,創(chuàng)新形象傳播方式;拓寬經營渠道,創(chuàng)新經營模式和以公共關系為核心,創(chuàng)新促銷方式。
【參考文獻】
[1]章義平.博物館文化產品開發(fā)斷想(上)[N].中國文物報,2012-02-03.
[2]吳茜.博物館與文化產業(yè)互動發(fā)展研究[J].科學之友,2011(17):148-149.
[3]朱玉杰,劉雪松,陳軍.新時期我國高校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及其發(fā)揮[J].教育探索,2011(08):95-96.endprint